宋史吧 关注:5,042贴子:25,040
  • 12回复贴,共1


IP属地:贵州1楼2025-06-08 23:33回复
    陆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实, [19]楚州盐城人。 [20]中国南宋末抗元大臣。 [19]陆秀夫幼时,与其兄陆清夫一同,前往孟氏学馆,拜京口名儒孟逢大、孟逢原为师。 [20]1255年,陆秀夫参加州府考试,名列榜首。而后潜心研究程朱理学,同时博览群书,注重研究宋代名臣政治主张与辽、金的兴亡,以及蒙古人崛起的经验教训。 [21]1275年,元朝兵马进攻宋朝,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与李庭芝誓死抗敌,而后陆秀夫被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 [22]1278年初,益王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1279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遂驱妻子入海,自负帝昺投海死。


    IP属地:贵州2楼2025-06-08 23:34
    回复
      2025-09-09 13:2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陆秀夫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了镇江。稍大以后,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宝祐四年,考上了进士。 [18]李庭芝镇守淮南时,听说了陆秀夫,就将他罗致到自己的幕府中。当时天下人称搜罗人才最多的,以淮南李庭芝为第一名,号称“小朝廷”


      IP属地:贵州3楼2025-06-08 23:36
      回复
        陆秀夫才思清丽,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知道,每当幕僚们到官署请见,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他总是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等到考察他的事务,他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即使调任官职,也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进升,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IP属地:贵州4楼2025-06-08 23:36
        回复
          陆秀夫才思清丽,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够赶得上他的。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知道,每当幕僚们到官署请见,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他总是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等到考察他的事务,他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即使调任官职,也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自从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进升,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IP属地:贵州5楼2025-06-08 23:36
          回复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提升陆秀夫为参议官。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边防紧急,幕僚大多逃走了,只有陆秀夫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向朝廷举荐陆秀夫,因此他被任为司农寺丞,屡次升迁,直到任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 [4]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以礼部侍郎身份到前线讲和,还没有到达,敌人就又反悔了。二王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二王而去,派人召回了陈宜中、张世杰等,于是大家共同拥立益王于福州。进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陈宜中因为陆秀夫长期在军队里,熟知军务,每当有事都征求陆秀夫的意见然后办理,陆秀夫也全心全意为他参谋,言无不尽。不久因议事与陈宜中产生矛盾,陈宜中指使谏官上奏弹劾陆秀夫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这都是什么时候了,还动辄让台谏官弹劾人。陈宜中非常惶恐不安,急忙召回了陆秀夫


            IP属地:贵州6楼2025-06-08 23:37
            回复
              当时君臣流亡海滨,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臣下说话还自称为奴。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有时在行程途中,凄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为他所感染都无不悲痛欲绝。因井澳大风的原因,益王惊惧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当时陈宜中前往占城去了,因与张世杰不合,所以屡次征召他都不到。于是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其时张世杰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则既要筹措军旅,又要调集工役,而且凡是有什么需要写的,也都由他亲自动手。虽然在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天都还是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 [6]


              IP属地:贵州7楼2025-06-08 23:37
              回复
                陆秀夫在海上的时候,将二王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 [7]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之间不能相辨,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划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 [8]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 [1]。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陆秀夫也是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 [9]。崖山战役后,邓光荐将那本书带回了庐陵。邓光荐去世,这部书的存亡就无从得知了,所以那段海上的事,世人就再也无法得知其详情了。 [10]


                IP属地:贵州8楼2025-06-08 23:37
                回复
                  2025-09-09 13:20: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


                  IP属地:贵州9楼2025-06-08 23:37
                  回复
                    《宋史》: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沈静,不苟求人知。 [11]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12]
                    林景熙: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须直上天。板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 [12]
                    瞿佑:余观卷中所载,如谓陆秀夫殉国,家铉翁持节,汪水云赐还,实足以丑奸臣,壮义士。 [13]
                    解缙:崖山败后,祥兴乘黑云中与数舟漂去。宰执陆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之诗。 [14]
                    赵文濂: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 [15]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23]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IP属地:贵州10楼2025-06-08 23:38
                    回复
                      明代,盐城西大街曾建“陆忠烈公坊”,儒学街立有“宋丞相陆公故里碑”,上镌“海国孤忠”。所建纪念坊碑,屡经战乱,均已毁没。惟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建于盐城儒学街的“陆忠烈公祠”尚存,今已修复,供人瞻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P属地:贵州11楼2025-06-08 23:38
                      回复
                        《三合镇志》称,陆秀夫投海殉国之后,他的尸体漂到了海边,被人捞起,葬于新会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元朝统治被推翻后,大约于明初1370年,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庄严的坟墓,墓前设置石马石狮。坟旁还盖有房子,设有守墓人家。据说,二城村就是原来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 [17]后该墓被破坏,《三合镇志》记载:“约在清朝的中叶,陆秀夫后裔子孙争取恢复旧墓不可得,决定寻一风水宝地筑墓。于是选择在三合镇联安马山上的‘马舌’上重新修建陆秀夫墓。”墓为土筑,向东,墓碑高78厘米,宽44厘米,碑石为花岗岩。上刻“宋左柱国左丞相讳秀夫谥忠贞陆府君墓”,落款为“祀孙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置广西按察使司分巡右江备道花霖乡进士行中、树英、文祖、锦泉等重修”。 [17] [25]《开平县志》也有所记载:“本市(县)东山镇马山马舌处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左丞相陆秀夫。该墓为土堆墓、坐西向东,长5 .1米,宽4米,墓正面有一块长78厘米,宽44 .5厘米的花岗石墓碑。碑文中书曰:‘宋左柱国左丞相陆秀夫谥忠贞陆府君墓’等17字。


                        IP属地:贵州12楼2025-06-08 23:38
                        回复
                          1《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2《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置幕中。时天下称得士多者,以淮南为第一,号"小朝廷"。
                          3《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
                          4《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祐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5《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二年正月,以礼部侍郎使军前请和,不就而反。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
                          6《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时陈宜中往占城,以与世杰不协,屡召不至。乃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虽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
                          7《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方秀夫海上时,记二王事为一书甚悉,以授礼部侍郎邓光荐曰:"君后死,幸传之。"
                          8《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会日暮,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遣小舟至宋主所,欲奉宋主至其舟,谋遁去,陆秀夫恐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赴。
                          9建湖旅游之陆秀夫纪念馆.建湖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0-03-12]
                          10《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其后崖山平,光荐以其书还庐陵。大德初,光荐卒,其书存亡无从知,故海上之事,世莫得其详云。
                          11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4-9]
                          12卷六十三·宋.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4-9]
                          13历代诗话.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4-9]
                          14卷之一万三百九.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4-9]
                          15《书明韩文黉白面将军庙碑后》
                          16(四)祭孔.文天祥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5-05-27]
                          17义城村原来叫二城村 陆秀夫墓为何在马山.凤凰网.2013-10-11 [引用日期2013-12-21]
                          18(清)秦焕著.《剑虹居古文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第323页
                          19陆秀夫.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引用日期2023-05-31]
                          20姜正成主编.宋元鏖兵,襄阳之战[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07.第254页-第255页
                          21《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江苏名人传[M].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7.第98页
                          22宫达非主编.资政大典,3[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04.2014页
                          23水木森编著. 党员干部必修的中国风度[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0.01:194
                          24黄锡之编著. 中华姓氏谱 陆姓卷[M]. 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2.01.247
                          25黄剑云编著. 台山古今概览 下[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06.168


                          IP属地:贵州13楼2025-06-08 2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