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颜波及其团队在大同为民办实事,以拼搏精神开创城建业绩,至少遇到三方面的困难。首先是政府的负债。耿彦波担着政府的债务负债前行,这实际是计划体制‘有水快流’时代’遗留的,政府应偿之欠债。不从大同这个被严重污染损伤的煤碳城市实际情况出发,像在别的地方去搞城建,只能是空谈。其次,是要应对来自文化界的舆论责难。像阮益山这类只在书本上知道大同的所谓学者,他们对西安城墙、武昌黄鹤楼等视而不见,却对大同古城的重建显示渊博。这些人士将保护古城与民生割裂,在他们心目中,保持灰头土脸的固有样子,才是阮先生所称‘北方小城’大同百姓该有的形象。此外,最大的困境是来自上面的政策压力。时在改革初期,多地兴起改建旧城之风,有关部门拿大同说事,批评这是‘拆真建假’,威胁要撤掉古都名号。耿颜波及其团队承担着巨大压力,只有前行没有退路。他们亲临复杂艰难的施工现场,参与解决拆迁阻力纠葛,处理权益受损的争执和非议····种种艰难困境的克复,无不体现耿团队的汗水付出,实现在颓废旧城遗址上的古城重建的同时,对周边的人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规划整治,如今这座保留古城风貌的一轴双城的现代化城市已呈现于晋北大地。对耿团队的业绩以往多是称赞,少有指责。人们现在怀念耿颜波,并不否认这样重大社会活动会有的缺陷,需要回顾总结。而这种总结必须实事求是以当时的和现在的社会实际为依据,并不是要把谁扶上所谓‘神坛’,搞造像颂德。耿颜波及其团队在大同做出的奉献,每处建筑每条道路都已记载为凝固的历史,功不可没。世人关心和看到的是,颓废古都终于复兴,濒临湮灭古迹重焕光辉,老百姓能看到碧水蓝天,他们的生存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且古城的重建也为大同的产业的转型创新、文旅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同老百姓看到这十多年的巨大变化,对耿颜波他们那种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已成为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