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
《从清华梦到华工现实:一个志愿填报的魔幻漂流》
林小华永远记得那个闷热的六月下午,他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比一本线高出50分的数字,手指在"清华大学"的选项上悬停了整整三分钟。他的班主任老王说过:"中大是底线,清华是梦想,至于华工..."老王当时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那是个听着像985实际是野鸡大专的奇妙存在。"
"我赌一把!"林小华最终点击了确认键。窗外的知了叫得撕心裂肺,仿佛在预警着什么。
三个月后,林小华站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正门前,望着那块掉漆的校牌发呆。校名里的"华南"二字被太阳晒得褪了色,"理工"的"理"字缺了一角,活像个豁牙的老头在对他咧嘴笑。校门口横七竖八停着几辆共享单车,车筐里堆满了外卖盒,几只野猫正在翻找残羹剩饭。
"同学,让一让!"一个拖着行李箱的男生撞开他冲进校门,行李箱轮子在坑洼的水泥地上发出垂死挣扎般的声响。林小华这才注意到,传说中的大学正门竟然没有保安亭,只有一个挂着"出入登记处"纸牌的小桌子,后面坐着个正在刷短视频的大爷。
宿舍是八十年代的老楼,走廊里贴着"小心地滑"的警示牌,但那个"地"字早就不知去向。林小华的室友是个戴着厚镜片的广东仔,一见面就神秘兮兮地问:"你知道为什么华工的蚊子特别毒吗?因为它们在实验室偷喝了化学废料!"当晚,林小华在床头发现了三只壮如麻雀的蚊子尸体。
开学第一周的高数课上,教授用浓重的潮汕口音讲解微积分,后排同学集体玩起了"翻译方言"游戏。当教授说到"这个函数在x趋近于0时的极限"时,全班有一半人听成了"这个葫芦丝在西瓜切块时的鸡线"。实验室的显微镜调焦环是松的,每转动一格就会发出老式收音机调台时的刺啦声。
大二那年,林小华去中山大学找高中同学玩。走在中大铺满梧桐叶的校道上,他看着那些戴金丝眼镜、抱着原版教材的学生,突然想起老王的话:"中大的分数线是底线,过了这个线才有正经大学上。"此刻他恍然大悟——自己正在经历的,是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学生活。
转折出现在大四秋招。招聘会上,林小华把精心制作的简历递给某知名企业的HR。"华南...理工?"HR小姐的眉毛微妙地抬高了0.5厘米,"是那个...在五山那个?"她的手指在简历边缘轻轻敲击,仿佛在计算这份纸的价值。"我们原则上只收985的...哦你们也是啊?"她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就是那个分数线比我们公司保洁阿姨血压还低的985?"
后来林小华才知道,在华工校友圈里有个著名段子:两个华工毕业生相遇,一个问另一个"你现在在哪儿高就",对方回答"在你们公司楼下送外卖"。这个笑话的残酷之处在于,它常常是真实的。
毕业典礼那天,校长在致辞中说:"华工人要发扬螺丝钉精神!"台下响起零星掌声。林小华看着主席台上摇摇欲坠的校徽,突然想起四年前那个填报志愿的下午。如果当时选择中大,现在会不会正穿着学士服在珠江边拍照?而不是在这座连毕业典礼都要借用隔壁体育学院的操场、音响设备时不时发出啸叫的"大学"?
离校那天,林小华在校门口拍了张自拍。背景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牌依然缺着角,但这次他发现,"学"字下面不知何时多了道裂缝,像极了中年人额头的皱纹。他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谨以此图纪念我的'985'青春——在这里,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人生就像华工的WiFi,看着满格,连上才发现根本用不了。"

《从清华梦到华工现实:一个志愿填报的魔幻漂流》
林小华永远记得那个闷热的六月下午,他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比一本线高出50分的数字,手指在"清华大学"的选项上悬停了整整三分钟。他的班主任老王说过:"中大是底线,清华是梦想,至于华工..."老王当时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那是个听着像985实际是野鸡大专的奇妙存在。"
"我赌一把!"林小华最终点击了确认键。窗外的知了叫得撕心裂肺,仿佛在预警着什么。
三个月后,林小华站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正门前,望着那块掉漆的校牌发呆。校名里的"华南"二字被太阳晒得褪了色,"理工"的"理"字缺了一角,活像个豁牙的老头在对他咧嘴笑。校门口横七竖八停着几辆共享单车,车筐里堆满了外卖盒,几只野猫正在翻找残羹剩饭。
"同学,让一让!"一个拖着行李箱的男生撞开他冲进校门,行李箱轮子在坑洼的水泥地上发出垂死挣扎般的声响。林小华这才注意到,传说中的大学正门竟然没有保安亭,只有一个挂着"出入登记处"纸牌的小桌子,后面坐着个正在刷短视频的大爷。
宿舍是八十年代的老楼,走廊里贴着"小心地滑"的警示牌,但那个"地"字早就不知去向。林小华的室友是个戴着厚镜片的广东仔,一见面就神秘兮兮地问:"你知道为什么华工的蚊子特别毒吗?因为它们在实验室偷喝了化学废料!"当晚,林小华在床头发现了三只壮如麻雀的蚊子尸体。
开学第一周的高数课上,教授用浓重的潮汕口音讲解微积分,后排同学集体玩起了"翻译方言"游戏。当教授说到"这个函数在x趋近于0时的极限"时,全班有一半人听成了"这个葫芦丝在西瓜切块时的鸡线"。实验室的显微镜调焦环是松的,每转动一格就会发出老式收音机调台时的刺啦声。
大二那年,林小华去中山大学找高中同学玩。走在中大铺满梧桐叶的校道上,他看着那些戴金丝眼镜、抱着原版教材的学生,突然想起老王的话:"中大的分数线是底线,过了这个线才有正经大学上。"此刻他恍然大悟——自己正在经历的,是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学生活。
转折出现在大四秋招。招聘会上,林小华把精心制作的简历递给某知名企业的HR。"华南...理工?"HR小姐的眉毛微妙地抬高了0.5厘米,"是那个...在五山那个?"她的手指在简历边缘轻轻敲击,仿佛在计算这份纸的价值。"我们原则上只收985的...哦你们也是啊?"她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就是那个分数线比我们公司保洁阿姨血压还低的985?"
后来林小华才知道,在华工校友圈里有个著名段子:两个华工毕业生相遇,一个问另一个"你现在在哪儿高就",对方回答"在你们公司楼下送外卖"。这个笑话的残酷之处在于,它常常是真实的。
毕业典礼那天,校长在致辞中说:"华工人要发扬螺丝钉精神!"台下响起零星掌声。林小华看着主席台上摇摇欲坠的校徽,突然想起四年前那个填报志愿的下午。如果当时选择中大,现在会不会正穿着学士服在珠江边拍照?而不是在这座连毕业典礼都要借用隔壁体育学院的操场、音响设备时不时发出啸叫的"大学"?
离校那天,林小华在校门口拍了张自拍。背景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牌依然缺着角,但这次他发现,"学"字下面不知何时多了道裂缝,像极了中年人额头的皱纹。他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谨以此图纪念我的'985'青春——在这里,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人生就像华工的WiFi,看着满格,连上才发现根本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