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大汶口文化中期、晚期,出现了很多男性富贵大墓,还有男女合葬墓,墓葬头向朝东,普遍拔牙,随葬品的多寡悬殊,礼器组合以精制黑陶白陶为主,贫富分化明显,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鲁北傅家五村遗址进入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多数墓墓室小而无葬具,墓葬头向朝北,没有拔牙习俗。生产力很低,没有贫富分化,处于母系社会。显然,大汶口文化起源于鲁南泗汶流域,向鲁北、山东半岛、江淮一带、中原地区扩张,建立广泛联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类型。
.
大汶口文化王族高级富贵大墓实图总汇
https://tieba.baidu.com/p/9182428936
《研究表明早期中国人近亲繁殖非常普遍》
.
一项最新的研究声称,1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北部的早期人类的头骨碎片表明,近亲繁殖在人类古代的祖先中非常普遍。发现于许家窑泥河湾盆地的残骸具有一种现在非常罕见的先天变形,这种变形常出现在近亲交配产生的后代。这项发现增加了人类祖先经常近亲繁殖直到旧石器时代末期的考古证据。特林考斯博士说道:这些人群可能相对孤立,人口数量非常少,因此近亲繁殖非常普遍。”
.
这样的事情在近代也曾发生过。在瑞士的一个小村庄,由于过去230年接近80%的婚姻是近亲婚配,使得那个村庄21%的居民有双侧上颌侧切牙发育不全,而所有居民的遗传缺陷都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的一对夫妇。近亲结婚的例子不仅仅出现在日本皇室,早在中国古代,唐太宗李世民迎娶自己表妹杨氏的近亲婚姻就是典型例子。
.
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见于唐代李亢《独异志》的记载,也有着当时时代的特殊性和必然性。


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它的文化面貌同鲁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区别。因此,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存代表了鲁北地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傅家遗址墓穴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二次葬和迁葬较多见。多数墓墓室小而无葬具,头向以东北者较多,没有拔牙习俗,粗制陶器接近后岗一期文化,与鲁南大汶口文化有明显的区别。生产力很低,没有贫富分化,基本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
与鲁北傅家遗址不同,鲁南苏北大汶口墓葬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普遍拔牙,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礼器组合以精制黑陶白陶为主,贫富分化明显,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傅家遗址古DNA纯粹单一,父系比较单一,只有N1b1-CTS582和部分C2b1a2-F1319,母系清一色都是D5b1b,还有M8a3,常染成分非常相似,疑是部落族内近亲繁殖。
.
《研究发现:部分古人类或因近亲繁殖而灭绝》
.
在近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等人的一篇论文。通过对中国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也叫侯家窑)古人类的研究,研究人员指出更新世人类具有异常高的罕见疾病发病率,为探究更新世古人类绝灭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根据吴秀杰介绍,现代人群中也存在巨顶孔病例,发病率为1/25000,临床医学及DNA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发现,巨顶孔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学者一度认为侯家窑头骨一万年前最早实施开颅手术,但后来被分子生物学否定了,最后确认是巨顶孔病,自修复痕迹明显。
.
吴秀杰解释认为,这可能与更新世人群的近亲交配有关,从尼安德特人和晚更新晚期人类埋藏学上的证据显示,更新世人群内部的遗传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小群体、高密度近亲交配的结果是:人口出现高比例的先天异常或疾病。因此,在这一时期中,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近亲交配导致的先天疾病等,导致一些弱势群体逐渐走向绝灭或被替代。
.
再回看傅家遗址的颅骨右侧顶骨靠后部有一个圆形孔洞,专家认为这个头骨曾经做过开颅手术,而且手术之后至少存活了数年。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因为傅家遗址古DNA纯粹单一,疑是部落族内近亲繁殖,容易出现巨顶孔病例,所以我本人认为傅家遗址的颅骨上形孔洞,应该是先天性疾病,不大可能做过开颅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