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制药楼402的门时,秋日的银杏叶正把黄昏筛成金粉,落满通风橱顶。藕荷色的口罩下,师妹的指尖悬在旋蒸仪的冷凝管旁轻颤,苏州带来的水汽还没被沈阳九月的风烘透。“师兄,这烧瓶里的回流液,好像平江路石板缝漫出来的水纹呀!”她眼尾还凝着江南的晨雾,盯着沸腾的乙醇,玻璃壁上的波纹碎成银鳞。
取下她差点碰倒的试剂瓶,瓶身结着北方独有的霜花:“小心,这DMSO四度以下就会结冰,还是不要放在冰箱里了。”我说着,调慢磁力搅拌器,通风橱的嗡鸣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沂州里。她突然指着烧瓶旁的笔记本惊呼,某页夹着的旧TLC板滑落——硅胶面上的紫外斑点褪成浅灰,像极了平江路褪色的灯笼。“这是书签?”她拈起板子,睫毛在白炽灯下投出细密的影。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我们的工位亮着,师妹指着通风橱角落:“那排试剂瓶,像不像寒山寺的塔林?”我递过刚烘好的硅胶,指尖擦过她冰凉的手背:“更像曲阜的碑林。”她突然笑出声,惊飞了窗台打盹的夜蛾,翅影掠过她的实验记录本,在“重结晶失败”的批注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老食堂的酸菜五花肉蒸腾着热气,黄里透白的菜叶被石板煎的滋啦作响。她把香菜叶整齐码在碗边:“哥,听说你们山东人做菜也讲究火候?”我用筷子搅开浮油,想起母亲熬阿胶的光景:“和配试剂差不多,差一秒都变样。”她突然抬头,睫毛上沾着细小的水汽:“那我们做的恩格列净……”话音被隔壁桌的吵闹声淹没,她抿了口热汤,瓷碗边缘留下半枚淡粉唇印。
“上届师兄的恶作剧,”我往她掌心倒了粒失效硅胶,“捏着像不像泰山的石敢当?”话音未落,她已把硅胶搁在实验台边缘,摆出苏州园林的假山阵。窗外突然卷进阵柳絮,山顶上的碎石滚落下来,她刚配好的反应液也泛起细小涟漪。“东北的风总这么莽撞。”她嗔怪着去关窗户,发梢扫过我的实验记录本,留下若有似无的茉莉香。
“哥,”她突然把过柱子用的玻璃管举成望远镜,对着电子称旁边洒落的苯妥英粉末,“像不像我们在浑河上看见的星星?”我盯着那些闪烁的星光,想起无数个失败的实验夜,此刻却被她的比喻镀上了温柔的光晕。暖气管道突然发出咔嗒声,惊落窗架上的银杏叶,恰好盖在她画歪的反应式上,像给分子戴上了金色发簪。
月光悄悄爬上实验台,离开实验室时,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歪歪扭扭。食堂门口,师妹盯着眼前陡峭的坡道,围巾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加班就算了,天天还要爬山!。”她弯腰扶着膝盖喘气,声音带着疲惫的娇嗔。我取出实验服垫在台阶上,示意她坐下:“记得老家沂蒙山的挑山工吗?他们总说,坡越陡,离山顶的风景就越近。”她伸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那我们的‘山顶’,会是工艺改进成功的那天吗?”风卷起满地银杏,将我们的对话揉碎在沈阳的夜色里。
微信提示音在寂静中突兀响起。她发来新画的反工艺流程图,配文只有简单的“再试试”。我望着窗外飘零的银杏,试剂架上的DMSO瓶子不知何时被她摆正,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像极了她转身时发间若隐若现的茉莉香。
取下她差点碰倒的试剂瓶,瓶身结着北方独有的霜花:“小心,这DMSO四度以下就会结冰,还是不要放在冰箱里了。”我说着,调慢磁力搅拌器,通风橱的嗡鸣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沂州里。她突然指着烧瓶旁的笔记本惊呼,某页夹着的旧TLC板滑落——硅胶面上的紫外斑点褪成浅灰,像极了平江路褪色的灯笼。“这是书签?”她拈起板子,睫毛在白炽灯下投出细密的影。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我们的工位亮着,师妹指着通风橱角落:“那排试剂瓶,像不像寒山寺的塔林?”我递过刚烘好的硅胶,指尖擦过她冰凉的手背:“更像曲阜的碑林。”她突然笑出声,惊飞了窗台打盹的夜蛾,翅影掠过她的实验记录本,在“重结晶失败”的批注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老食堂的酸菜五花肉蒸腾着热气,黄里透白的菜叶被石板煎的滋啦作响。她把香菜叶整齐码在碗边:“哥,听说你们山东人做菜也讲究火候?”我用筷子搅开浮油,想起母亲熬阿胶的光景:“和配试剂差不多,差一秒都变样。”她突然抬头,睫毛上沾着细小的水汽:“那我们做的恩格列净……”话音被隔壁桌的吵闹声淹没,她抿了口热汤,瓷碗边缘留下半枚淡粉唇印。
“上届师兄的恶作剧,”我往她掌心倒了粒失效硅胶,“捏着像不像泰山的石敢当?”话音未落,她已把硅胶搁在实验台边缘,摆出苏州园林的假山阵。窗外突然卷进阵柳絮,山顶上的碎石滚落下来,她刚配好的反应液也泛起细小涟漪。“东北的风总这么莽撞。”她嗔怪着去关窗户,发梢扫过我的实验记录本,留下若有似无的茉莉香。
“哥,”她突然把过柱子用的玻璃管举成望远镜,对着电子称旁边洒落的苯妥英粉末,“像不像我们在浑河上看见的星星?”我盯着那些闪烁的星光,想起无数个失败的实验夜,此刻却被她的比喻镀上了温柔的光晕。暖气管道突然发出咔嗒声,惊落窗架上的银杏叶,恰好盖在她画歪的反应式上,像给分子戴上了金色发簪。
月光悄悄爬上实验台,离开实验室时,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歪歪扭扭。食堂门口,师妹盯着眼前陡峭的坡道,围巾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加班就算了,天天还要爬山!。”她弯腰扶着膝盖喘气,声音带着疲惫的娇嗔。我取出实验服垫在台阶上,示意她坐下:“记得老家沂蒙山的挑山工吗?他们总说,坡越陡,离山顶的风景就越近。”她伸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那我们的‘山顶’,会是工艺改进成功的那天吗?”风卷起满地银杏,将我们的对话揉碎在沈阳的夜色里。
微信提示音在寂静中突兀响起。她发来新画的反工艺流程图,配文只有简单的“再试试”。我望着窗外飘零的银杏,试剂架上的DMSO瓶子不知何时被她摆正,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像极了她转身时发间若隐若现的茉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