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叙(言——序言、因缘——之部)分·(夜叉王为什么请佛到楞伽城)说法(的)由致(——由来、因缘)》
01
【经文】
如是(——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难从佛所听)闻,一时,佛住南海滨(——边畔——的)楞伽山(的山)顶(的楞伽城),(楞伽城,)以种种宝(石)华(——花),(作)为庄严(——装饰)。(佛)与大比丘(——大阿罗汉——)僧(团)及大菩萨(会)众,俱(——在一起)。(他们,)从彼种种——(殊)异(、不同)——(的)佛(国)刹(土),(而)来(参加此楞伽法会)。(名叫)“大慧”(的)菩萨摩诃萨(——大菩萨),而(——便——)为(——坐在——会众的)上首(之位置)。是(——这些在楞伽法会的——)诸菩萨摩诃萨(——诸大菩萨),(都具足——含有——)“(能)自在(地派生)无量(法果的如幻)三昧(力与能)游戏(——游入——诸佛国土的)神通之力”;(并且,都已经)究竟(——彻底——地)通达(——理解——)于“五法、(三)自性、(全八类)识(与)二种无(含假)我”(等四类法门);(并且,)(对于)“自(己的妄想)心,(显)现(一切虚妄的六尘)境界”(之义理),善(于理)解其义(——以上的“自心现量”之理);(并且,)(因结合)种种众生(的妄想)心(所现量之外因),(而普遍地显现)种种色(形身之结果),随(顺——因——结合各)类(众生的妄想心之外因),(而)普(遍地显)现无量(的用来灭)度(众生妄想心的有为法之法)门。(因此,)一切诸佛,(用盛满智慧之水的)手,(来)灌(溉)其(——大菩萨们的——头)顶。
【注文】
“佛,住楞伽山”者,表(示):第一义心,是最(殊)胜、极尊、无上、无(可)比(及的)法,(凡夫)攀揽(——包含——)不及(——不到——第一义心),唯(有)如来,方(——才——)得(能)住持(——含有——第一义心——)也。“种种宝(石)华(——花),(作)为庄严(——装饰)”者,谓:此第一义心,具足(——含有——)无量(的)功德(与)智慧——为庄严——也。“圣众,皆从(殊)异(的)佛(国)刹(土),(而)来(参加此楞伽法会)”者,谓:此(楞伽城之)处,久为(——被——)夜叉(鬼)所据(——居住),故,诸佛不住(楞伽城);圣众(——大阿罗汉与大菩萨),不来(楞伽城),(但是,现)今,由“夜叉(王罗婆那),(因)归心(——诚心归附——佛),(而)请佛,说法”(的缘)故,圣众,皆从(殊)异(的)佛(国)刹土,(而)来(楞伽城),咸(——都——)集(合在)其(——楞伽城之——)处也。“是(——这些在楞伽法会的——)诸”(以)下,(列)出(以上诸)菩萨之(功)德。(详细)谓,(以上)菩萨,具足(——含有——能)自在(地生)无量(法果的如幻)三昧力,(并且,)能以(——用——)神通(之力),游戏(——游入——清)净(的)诸佛国土,故,(菩萨,)能(入)往(楞伽城)也,反(而)显(示)“凡(夫与)小乘(修行人),皆不可(入)往(楞伽城)”。(所)标(出的)“大慧,为(——坐在——会众的)上首(之位置)”者,彰(显)其(——大慧菩萨的——)名(字)也。“一切诸佛”等者,显(示)“其(——如来之——果)实”也。言“灌顶”者,(菩萨,)位居(第)十(菩萨)地已(后),受“(诸)如来(所修行的自觉圣)智”(之)职(位),故,(诸佛,观菩萨的头顶。)“自心现境界”,是诸佛(所)授受之心法。(详细)谓,一(真如)心,如镜(面);万(有为)法,如影(像),(真如)心(所显)现之(六尘)境(界——诸法),犹(如)镜(面所显)现之影(像)。故,先德(——古德),云:“若能了(知)‘(六尘)境(界),(无含差别自性)’,(则)便(能认)识‘(自)心(现量)’;万法,都如(乾)闼婆(——海市蜃楼——之)影(像)”。下(面1-04章的05)经(文),云:“譬如,明镜,(能)持(生)诸色像,(同理,染污的前七识之结果,)亦复如是(——色像),(都从染污的第八)现识(之)处,(所显)现”。
(既)然(这样),则非(含有)大智慧(的)人,不能担荷(——承受——)此“自心现境界”(之真实的)法,亦不能副构(——复制——)此(“自心现量”之)语。外道,以(——因——)“虽(然含)有聪明(的根机),(然)而,无(大)智慧”(的缘)故,(而)不(理)解(“自心现量”);二乘,虽(然含)有智慧,(然)而,局守(——固守、执著——“人无我”见之)一隅,(因此,)其(——二乘的——智)慧,甚小,故,(也)不(理)解(“自心现量”)。所以,大慧,为(楞伽)法会之首,(并且,阿难,)称“其(——以上诸菩萨——)善(于理)解”。(以上诸菩萨,)唯(因)善(于理)解(的缘)故,(而)能随(——因——众生不同的妄想)心,(而显)现(不同的妄想)心;随——因——众生不同的)色(身),(而显)现(不同的)色(身),(总之,)应变千万(诸法)而不穷(尽)。《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大乘菩萨,)或现童男童女身、天人及与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总之,)随(——因——)其(——众生——)所乐(意的对象),(而)皆令(显)现。(虽然)众生(的色)形相(身),各(自)不同;(众生的)行业(与)音声(——语言),亦无量,(但是,)如是(——以上——)一切(身语业),(大乘菩萨,)皆能(显)现。(大乘菩萨,具有)“海印三昧”(之)威神力,(是)此大乘菩萨(之)所以称(为)“人龙”(的理由)也。】
“五法”者,谓:名(相)、(事)相、妄想(心)、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八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藏识也。“二无我”者,即(是):人无我(与)法无我也。“究竟(——彻底——地)通达(——理解)”者,(即是:)皆能造(——达到——)其(——理解能力——的)极(点)也。“自心现境界”,是“三界,唯(是真如)心(所显现的假量)”之(宗)旨,正显(示)“其(——菩萨——通)达(真如心之法)性”;“于五法等(四类有为法),究竟通达”,是“万法,唯(是含藏)识(所显现的假量)”之宗(旨),又显(示)“其(——菩萨——通)达(含藏识之法)相”。若(通)达(真如心之法)性而不(通)达(含藏识之法)相,则笼统(——不区分——)真如(心与含藏识之间的外延);(若通)达(含藏识之法)相而不(通)达(真如心之法)性,则颟顸(——不区分——)佛性(——真如心——与含藏识——妄想心——之间的外延)。(因此,)必(须)俱彻(底地融会贯通法)性(与法)相,双融事(相与义)理(——名相),方(——才——能)见(——显现——)大(智)慧之(果)实。(若生)有如此(大智慧之果)实,(则)名曰“大慧”,不亦宜乎(——不也是很合适吗)?
02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等两人),俱(——一起——)游(入)一切诸佛(国)刹土。(然后,大慧大菩萨,因)承(受)佛(的)神(通)力,而从(上首的)座(位)起(身),(通过)偏袒右肩,右膝著(——着——)地,(向佛)合掌(且曲躬),(来表示对佛的)恭敬,(然后,)以(——用——说)偈(言来)赞(叹)佛(说):
【注文】
“摩帝”,此云“慧”。“与大慧,俱(——一起——)游(入)”者,(即是:)同声,(互)相(对)应也。“袒(露)肩、膝(着)地”,(即是)身业;“合掌恭敬”,(即是)意业;“(用)偈(言来)赞(叹)”,(即是)口业。此(身语意等业),皆(是)天竺(里)觐(见)佛之仪式也。
01
【偈言】
(佛,你觉知:)“世间(里的众生),犹如(有为的)虚空(里所显现的)华(——花),(无含差别自性之本质,因此,)离(——无生——)生灭(——有无——二边分别见)”。(另外,能够)不得(生)“(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2
【偈言】
(佛,你觉知:)“一切(有为)法,如幻(术所化生的假人),(由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染污的前六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于(——无含——差别自性)”。(另外,能够)不得(生)“(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3
【偈言】
(佛,你因觉知:)“世间(诸有为法),恒(常)如梦(境),(无含差别自性,因此,)远离于(——无生——)‘(诸法,)断(无任何自性)’(与)‘(诸法,)常(有差别自性)’(等二边分别见)”。(另外,能够)不得(生)“(含)有(差别自性)”(与)“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4
【偈言】
(佛,你因能够觉)知“人(——五蕴——与)法(——三科——等二者),(皆)无(含差别自性之假)我”,(而降伏)烦恼(障)与尔焰(障——所知障、智障)。(另外,恒)常(地)清净(——无生诸法——的)无(为法)相,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5
【偈言】
无有“(无余)涅槃,(包含在法身)佛(以外)”(道理),亦无(有)“(法身)佛,(包含在无余)涅槃(以外)”(的道理)。(自觉圣智——法身佛,不仅)远离(——无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而且,)无(生)一切(有为法与一个无余)涅槃(——无为法)。(自觉圣智,)悉——俱——离(——无生——)是(——这——)“(诸法,)若(——要么——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若(——要么——)无(含)有(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
06
【偈言】
(释迦)牟尼(佛),观(察出)“(诸法,)寂静(——无含差别自性)” (之真理),是则,远离“(诸法,从差别自性所)生”(之歪理)。(因此,佛,你在)今世(与)后世,不取(著“诸法,含有差别自性”),是(故),名为“(清)净(——无生诸法)”。
【注文】
唯圣,知圣;唯贤,知贤,(就是说,)大慧,洞见“如来(藏)心(之精)髓”。故,(大慧,通过)呈(现)偈(颂来)赞(叹)佛。(大慧所)标显(的能)非有非无(——非生有无之二边分别见——)之(自觉圣智之)宗(旨),不惟(——不仅——)揭示全(部楞伽)经(的)大旨,抑且(——而且),微露(我们禅宗)自己(的)家风。
初一(组)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通)达‘世间(诸)法,(原)本无(生有)生灭(——有无——等二边分别见)’”也。《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三世(的)五蕴(之)法,说名为‘世间(诸法)’”。以(——因——)“(五)阴、(十八)界、(六)入(与十二)处,皆入(属于)‘三世(里造作与)迁流(的有为法)’”(的缘)故,(阴界入处,)总名(为)“世间(诸法)”。(阴界入处,)虽(包含)在世间(诸法),(然)而,实无(生有)生灭(之二边分别见),故,(偈言)曰:“世间(诸法),离生灭”。由“别教菩萨,虽知‘阴界入处,皆依(轮回)生灭(的藏)识(之本质而)变(化——生灭)’,(却)不知‘(阴界入处的本质,)即是不(轮回)生灭(的真如心之法)性’”(的缘故)如来,以(——用——)正智,(来)观察“(诸法,原)本非(生有)有无,(就是说,诸法,)尚(且)无(从差别自性所)生有,(更)何(况)欲(要变)为(断)灭?”故,(大慧,)以(——用——有为的虚)空(里所显现的)花,(来譬)喻之(——世间诸法)。《圆觉(经)》,云:【(譬)如众(有为的虚)空(里所显现的)华(——花),(归)灭(——还原——)于(——成——有为的虚)空(之)时,不可说言:“(花,含)有(固)定(不变——恒常——的)、(所归)灭(的差别自性之)处(所)”,以(——因——)何(缘)故?(因)“(花,)无(含恒常的、所受)生(的差别自性之)处(所)’(的缘)故”。】(因此,)应(该)立(三支比)量,(详细说,)宗(支),云:“世间(诸法)——是有(为)法,非有非无”;因(支),云:“(因)‘(世间诸法,)离(——无生有——生灭’(的缘)故”;同(类的譬)喻(支),(云;)“(譬)如(有为的虚)空(里所作生的)华(——花——之有为法)”。(因为)“空华,离生灭,(所以,)空华,非有非无”,(同理,)则知“(因为)世间(诸法),(也)离生灭,(所以,)世间(诸法),(也)非有(非)无”。(注意,)以(——因——)“离(——不从——差别自性所受)生”(的缘)故,非有(差别自性);(因)“离(——不向——虚无所归)灭”(的缘)故,非无(任何自性)。故,(大慧,)以空华,为(同类的譬)喻(支),(进而,)成立“(诸法,)离生灭——非有非无”之宗(支)。(总之,“诸法,非有非无”,)为一经(——全部楞伽经——)之(主)旨也。由“(别教)菩萨,不(通)达‘(轮回)生灭(的诸法的本质),即是:不(轮回)生灭(的真如心之法性)’”(的缘)故,(佛,)兴(生)大悲(心),以(——把——“诸法的本质,是真如心”之义理),(指)示(给)之(——别教菩萨——看)。
第二(组)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通)达‘依他(起性——缘起自性),无(含差别自)性’”也。(若列)举一切法,则双该(——总含——所摄取的六尘境界之)相(分与能摄取的妄想心之)见(分),以(——因——)“万法,虽多,(但是,)不(超)出相(分与)见(分的范围)”(的缘)故。由“愚法声闻(——定性声闻),未亡(——生有——)‘法(有我)’(之)执(著),(因)不(通)达‘万法,皆空(——无含假我),(就是说,)缘生(自性——缘起自性),无(含差别自)性’,而妄计‘(诸法,)为实(有差别自性)’,(就是说,定性声闻,因)不(了)知‘依他起性(——缘起自性、诸法),(原)本,非实有(差别自性),亦非实无(任何自性),(而是)皆由(自己)不(清)净(的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前六)识(等妄想心所生)’(的缘)故,(而)认为‘(诸法,)为实有(差别自性)’(或)计(著)‘(诸法,)为实无(任何自性)’”(的缘故),如来,以(——用——)正智,(来)观察“一切法,如幻化(假人),(由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前六)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无含——差别自性)”故,(大慧,)曰:“一切(有为)法,如幻(术所化生的假人),(由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染污的前六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于(——无含——差别自性)”。以(——因——)“幻人,(从染污的)心(、意、)识(等妄想心所生)”(的缘故),(诸法,)本来无(含差别)自(性)。(就是说,)由“幻师(的)咒(术之他)力,幻作男女(等假人)”(的缘故),(诸法,)悉无(含差别)自性。既(然已)知“(诸法,)为幻(人)”,(那么,)岂可计(著)“之(——诸法),为(含)有(差别自性)”(或)认(为)“之(——诸法),为无(含任何自性)”?故,(此楞伽)经,云:“譬如幻化(假)人,非无(含)幻化(假)人(的任何自性),(也)非(含有)真人(的差别自性)”也。由“二乘(修行)人,不(通)达‘诸法,如幻(人),(无含差别自性)’,(而)妄认‘(诸法,)为实(有差别自性)’”(的缘)故,(佛,)兴(生)大悲(心),以(——把——“诸法,无含差别自性”之义理),(指)示(给)之(——二乘修行人——看)。(因此,)应(该)立(三支比)量,(详细说,)宗(支),云:“一切法——是有(为)法,非有非无(——远离生灭)”;因(支),云:“(因)‘(诸法,都由染污的)心(、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无含——差别自性)’(的缘)故”;同(类的譬)喻(支),(云;)“(譬)如(咒术所作生的)幻(人之有为法)”。以(——因——)“(诸法与)计有计无(——二边分别见),皆是(由染污的)心(、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无含差别自性)”(的缘)故。
第三(组)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通)达‘遍计(执性),无(含差别自)性’”也。三界诸法,悉由众生(的妄想心因)循(——结合——善恶)业(而)发现(——生),故,果(受)生(时),因(转)灭;果(归)灭(时),因(转)生。(诸法,原)本非断(无任何自性),(也非)常(有差别自性)。(凡夫)不知“执(著)断(灭见与)执(著)常(有见),皆是凡夫——外道——(的)虚妄(心所生的)遍计(执性)”。如来,以(——用——)正智,(来)观察“(诸法,)等之——如(同)——梦境”。以(——因——)“梦时,(诸法,)非无(含任何自性)”(的缘故),不可谓断(灭);醒时,(诸法,)非(含)有(差别自性),(因此,)不可谓常(有)。(诸法,)既(然)离(——无生——)断(灭与)常(有),则非有(差别自性也)非无(任何自性),凡(夫)——外(道),由“迷(惑)于梦境”(的缘)故,(而)妄计断常;(圣人,)以(——因——)此(“诸法,离于有无等二边分别见”之法),(而)醒之,(进)而,兴起大悲(心)也。因此,)应(该)立(三支比)量,(详细说,)宗(支),云:“世间(诸法)——是有(为)法,非有(差别自性且)非无(任何自性)”;因(支),云:“(因)‘(诸法,)远离(——无生——)断(灭与)常(有)’(的缘)故”;同(类的譬)喻(支),(云;)“(譬)如梦(境)”。
下一(组——第四组——)“知人……”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断(除)我(执与)法(执等)二执”也。人,以(——因——)“(能)主宰(者)”(而)言(——定义);法,以(——因——)“轨(范与能)持(生者)”(而)言(——定义)。“烦恼障”,(是)事(障);“尔焰障”,(是)理(障)。《(成)唯识论》,云:“由我(执与)法(执等二)执,(而)具(——俱时——)生(烦恼障与尔焰障等)二障。(妄想心,)若证(得)‘(人与法等)二(者),空(——无我)’,(则)随(即)断(除)彼(二)障。”故,现前正智。(换言之,妄想心,若见)知“人,无我”,则清净(——无生——)烦恼(障);(妄想心,若见)知“法,无我”,则无(生)尔焰(障之法)相。如是(——因此),则孰为“我”(的差别自性)?孰为“法”(的差别自性)?孰为烦恼(障与)尔焰(障的差别自性)?(妄想心,若)了(知)“无(任意)一法(的差别自性),(可被)当情(——执著)”,则(了)知“一切凡夫、外道、二乘及三贤位(——十住、十行与十回向等三位——)中(的)菩萨所计(著的)我(执与)法(执等)二执(以及)烦恼(障与)所知(障等)二障,皆是虚妄(——无含差别自性、无我),岂实有(差别自性)哉?”。(佛,)由“彼(——以上这些人——)不解(二种无我)”(的缘)故,(而)兴(生)大悲(心),(进而,)以(——把——二种无我之义理),(给)之(——他们),(显)示。
第五(组之)一(组加)半(组——共六句——)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空(——无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也。(详细)谓,此正智,(若)现前,(则)不但(——不仅——)空(——无生——)业识(——妄想心),空(——无生——)相(分与)见(分),(而且,)空(——无生——)遍计(所执性——妄想自性——)而已。(正智——法身佛,)即(是)如来所证(得的无余)涅槃,(正智之无为法,)悉荡尽(——完全消除、完全无生——诸法),以(——因——)“(轮回)生死(与无余)涅槃,(都)是(互相)对待(的诸)法”(的缘故),(因此,法身佛,)若空(——无生——轮回)生死(的有为法),而不空(——不无生——无余)涅槃(之无为法),即(——则——)此涅槃,便是(——属于——轮回)生死(的有余涅槃之有为法)。所以,大师(法)融,云:“若有一法,胜过(无余)涅槃(之无为法),(则)我说:‘(此法,)亦如梦幻,(属于轮回生灭的有为法)’”。故,(经文)曰:“(自觉圣智——法身佛,)无(生)一切(有为法与一个无余)涅槃(——无为法)”。(另外,)“无有‘(无余)涅槃,(包含在法身)佛(以外)’(的道理)”者,以(——因——)“因(无余涅槃之)法(而)显(现法身佛之)人”(的缘)故,(若)离(——无生、不包含于——无余涅槃之)法,(则)无(生法身佛之)人;“亦无(有)‘(法身)佛,(包含在无余)涅槃(以外)’(的道理)”者,以(——因——)“因(法身佛之)人(而)显(现无余涅槃之)法”(的缘)故,(若)离(——无生、不包含于——法身佛之)人,(则)无(生无余涅槃之)法。是则,不见有外(在的)、能证(远离无余)涅槃之(法身)佛(的差别自性),不见有内(在的)、所证(的无余)涅槃(的差别自性)。《(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皆以实相(——法身佛),为师”。故,(可)知“若有能证(之法身佛的假我),(则)即为有人(的差别自性);若有所证(之无余涅槃的假我),(则)即为有法(的差别自性)”。(另外,)以(——因——)“法(性)界(——法身佛),唯(是)一真(如心),(若离真如)心(以)外,(则)无(生诸)法”(的缘故),不可以(——用——唯一的)法(性)界,(来)更(——在——)证(得——显现——第二个)法(性)界。故,(经文)曰:“(自觉圣智——法身佛,)远离(——无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是则,不但(——不仅——)执(著)“有(轮回)生死(的差别自性与)无(轮回)生死(的任何自性)”,是(二边)虚妄(见);(而且,)即(使是)执(著)“有(无余)涅槃(的差别自性与)无(无余)涅槃(的任何自性)”,亦属(于二边)虚妄(见)。《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妄想心,若生)有(二边分别见之)诤(论),(则)说(为轮回)生死(的有为法);(妄想心,若)无(生二边分别见之)诤(论),(则)说(为无余)涅槃(之无为法)。(轮回)生死与(无余)涅槃(等)二(者),俱不可(求)得(他们的差别自性)”。故,(经文)曰:“(自觉圣智,)悉——俱——离(——无生——)是(——这——)‘(诸法,)若(——要么——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若(——要么——)无(含)有(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此(能)显(现——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的)处(所),即(是)如如佛(——真如佛、法身佛)也。
末后一(组——第六组——)偈(言),归结(——总结——)佛(的法性)身。(详细)言,佛之所以为佛,(只)不过(是):以(——用——)自觉圣智,(来)观察“一切世间、出世间(与)出世间上上法,悉如幻(人)、梦(境与有为的虚)空(中的)花,(无含差别自性)”。(妄想心,)但(——只要、若——生)有“(诸法,从差别自性所)生”(之)处(——义理),(则)即除(灭此歪理),(因此,)名(为)“远离(——无生——)‘(诸法,从差别自性所)生’(之义理)”。(妄想心,若执)著(“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之)处(——义理),(则)即遣(除),(因此,)名为“不取(著)”。故,(法身佛,在今)世(与后)世,常得(能)清净(——无生诸法)。(修行人,)若能作(生)如是(——以上——“诸法,无含差别自性”之)观(念),(则)即与(——跟——诸报化)如来(的本质),把手共行——等无差别(、全无殊异)。故,《净名(经)》,云:“(我维摩诘,)观(察)‘(我自己的五蕴)身(的本质),(是)实相(——法身佛)’;观(察)‘(诸报化)佛(的本质),亦然(——是法身佛)’”。
01
【经文】
如是(——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难从佛所听)闻,一时,佛住南海滨(——边畔——的)楞伽山(的山)顶(的楞伽城),(楞伽城,)以种种宝(石)华(——花),(作)为庄严(——装饰)。(佛)与大比丘(——大阿罗汉——)僧(团)及大菩萨(会)众,俱(——在一起)。(他们,)从彼种种——(殊)异(、不同)——(的)佛(国)刹(土),(而)来(参加此楞伽法会)。(名叫)“大慧”(的)菩萨摩诃萨(——大菩萨),而(——便——)为(——坐在——会众的)上首(之位置)。是(——这些在楞伽法会的——)诸菩萨摩诃萨(——诸大菩萨),(都具足——含有——)“(能)自在(地派生)无量(法果的如幻)三昧(力与能)游戏(——游入——诸佛国土的)神通之力”;(并且,都已经)究竟(——彻底——地)通达(——理解——)于“五法、(三)自性、(全八类)识(与)二种无(含假)我”(等四类法门);(并且,)(对于)“自(己的妄想)心,(显)现(一切虚妄的六尘)境界”(之义理),善(于理)解其义(——以上的“自心现量”之理);(并且,)(因结合)种种众生(的妄想)心(所现量之外因),(而普遍地显现)种种色(形身之结果),随(顺——因——结合各)类(众生的妄想心之外因),(而)普(遍地显)现无量(的用来灭)度(众生妄想心的有为法之法)门。(因此,)一切诸佛,(用盛满智慧之水的)手,(来)灌(溉)其(——大菩萨们的——头)顶。
【注文】
“佛,住楞伽山”者,表(示):第一义心,是最(殊)胜、极尊、无上、无(可)比(及的)法,(凡夫)攀揽(——包含——)不及(——不到——第一义心),唯(有)如来,方(——才——)得(能)住持(——含有——第一义心——)也。“种种宝(石)华(——花),(作)为庄严(——装饰)”者,谓:此第一义心,具足(——含有——)无量(的)功德(与)智慧——为庄严——也。“圣众,皆从(殊)异(的)佛(国)刹(土),(而)来(参加此楞伽法会)”者,谓:此(楞伽城之)处,久为(——被——)夜叉(鬼)所据(——居住),故,诸佛不住(楞伽城);圣众(——大阿罗汉与大菩萨),不来(楞伽城),(但是,现)今,由“夜叉(王罗婆那),(因)归心(——诚心归附——佛),(而)请佛,说法”(的缘)故,圣众,皆从(殊)异(的)佛(国)刹土,(而)来(楞伽城),咸(——都——)集(合在)其(——楞伽城之——)处也。“是(——这些在楞伽法会的——)诸”(以)下,(列)出(以上诸)菩萨之(功)德。(详细)谓,(以上)菩萨,具足(——含有——能)自在(地生)无量(法果的如幻)三昧力,(并且,)能以(——用——)神通(之力),游戏(——游入——清)净(的)诸佛国土,故,(菩萨,)能(入)往(楞伽城)也,反(而)显(示)“凡(夫与)小乘(修行人),皆不可(入)往(楞伽城)”。(所)标(出的)“大慧,为(——坐在——会众的)上首(之位置)”者,彰(显)其(——大慧菩萨的——)名(字)也。“一切诸佛”等者,显(示)“其(——如来之——果)实”也。言“灌顶”者,(菩萨,)位居(第)十(菩萨)地已(后),受“(诸)如来(所修行的自觉圣)智”(之)职(位),故,(诸佛,观菩萨的头顶。)“自心现境界”,是诸佛(所)授受之心法。(详细)谓,一(真如)心,如镜(面);万(有为)法,如影(像),(真如)心(所显)现之(六尘)境(界——诸法),犹(如)镜(面所显)现之影(像)。故,先德(——古德),云:“若能了(知)‘(六尘)境(界),(无含差别自性)’,(则)便(能认)识‘(自)心(现量)’;万法,都如(乾)闼婆(——海市蜃楼——之)影(像)”。下(面1-04章的05)经(文),云:“譬如,明镜,(能)持(生)诸色像,(同理,染污的前七识之结果,)亦复如是(——色像),(都从染污的第八)现识(之)处,(所显)现”。
(既)然(这样),则非(含有)大智慧(的)人,不能担荷(——承受——)此“自心现境界”(之真实的)法,亦不能副构(——复制——)此(“自心现量”之)语。外道,以(——因——)“虽(然含)有聪明(的根机),(然)而,无(大)智慧”(的缘)故,(而)不(理)解(“自心现量”);二乘,虽(然含)有智慧,(然)而,局守(——固守、执著——“人无我”见之)一隅,(因此,)其(——二乘的——智)慧,甚小,故,(也)不(理)解(“自心现量”)。所以,大慧,为(楞伽)法会之首,(并且,阿难,)称“其(——以上诸菩萨——)善(于理)解”。(以上诸菩萨,)唯(因)善(于理)解(的缘)故,(而)能随(——因——众生不同的妄想)心,(而显)现(不同的妄想)心;随——因——众生不同的)色(身),(而显)现(不同的)色(身),(总之,)应变千万(诸法)而不穷(尽)。《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大乘菩萨,)或现童男童女身、天人及与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总之,)随(——因——)其(——众生——)所乐(意的对象),(而)皆令(显)现。(虽然)众生(的色)形相(身),各(自)不同;(众生的)行业(与)音声(——语言),亦无量,(但是,)如是(——以上——)一切(身语业),(大乘菩萨,)皆能(显)现。(大乘菩萨,具有)“海印三昧”(之)威神力,(是)此大乘菩萨(之)所以称(为)“人龙”(的理由)也。】
“五法”者,谓:名(相)、(事)相、妄想(心)、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八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藏识也。“二无我”者,即(是):人无我(与)法无我也。“究竟(——彻底——地)通达(——理解)”者,(即是:)皆能造(——达到——)其(——理解能力——的)极(点)也。“自心现境界”,是“三界,唯(是真如)心(所显现的假量)”之(宗)旨,正显(示)“其(——菩萨——通)达(真如心之法)性”;“于五法等(四类有为法),究竟通达”,是“万法,唯(是含藏)识(所显现的假量)”之宗(旨),又显(示)“其(——菩萨——通)达(含藏识之法)相”。若(通)达(真如心之法)性而不(通)达(含藏识之法)相,则笼统(——不区分——)真如(心与含藏识之间的外延);(若通)达(含藏识之法)相而不(通)达(真如心之法)性,则颟顸(——不区分——)佛性(——真如心——与含藏识——妄想心——之间的外延)。(因此,)必(须)俱彻(底地融会贯通法)性(与法)相,双融事(相与义)理(——名相),方(——才——能)见(——显现——)大(智)慧之(果)实。(若生)有如此(大智慧之果)实,(则)名曰“大慧”,不亦宜乎(——不也是很合适吗)?
02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等两人),俱(——一起——)游(入)一切诸佛(国)刹土。(然后,大慧大菩萨,因)承(受)佛(的)神(通)力,而从(上首的)座(位)起(身),(通过)偏袒右肩,右膝著(——着——)地,(向佛)合掌(且曲躬),(来表示对佛的)恭敬,(然后,)以(——用——说)偈(言来)赞(叹)佛(说):
【注文】
“摩帝”,此云“慧”。“与大慧,俱(——一起——)游(入)”者,(即是:)同声,(互)相(对)应也。“袒(露)肩、膝(着)地”,(即是)身业;“合掌恭敬”,(即是)意业;“(用)偈(言来)赞(叹)”,(即是)口业。此(身语意等业),皆(是)天竺(里)觐(见)佛之仪式也。
01
【偈言】
(佛,你觉知:)“世间(里的众生),犹如(有为的)虚空(里所显现的)华(——花),(无含差别自性之本质,因此,)离(——无生——)生灭(——有无——二边分别见)”。(另外,能够)不得(生)“(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2
【偈言】
(佛,你觉知:)“一切(有为)法,如幻(术所化生的假人),(由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染污的前六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于(——无含——差别自性)”。(另外,能够)不得(生)“(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3
【偈言】
(佛,你因觉知:)“世间(诸有为法),恒(常)如梦(境),(无含差别自性,因此,)远离于(——无生——)‘(诸法,)断(无任何自性)’(与)‘(诸法,)常(有差别自性)’(等二边分别见)”。(另外,能够)不得(生)“(含)有(差别自性)”(与)“无(含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的自觉圣)智,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4
【偈言】
(佛,你因能够觉)知“人(——五蕴——与)法(——三科——等二者),(皆)无(含差别自性之假)我”,(而降伏)烦恼(障)与尔焰(障——所知障、智障)。(另外,恒)常(地)清净(——无生诸法——的)无(为法)相,而(——能——)兴(生)大悲心(——本愿力)。
05
【偈言】
无有“(无余)涅槃,(包含在法身)佛(以外)”(道理),亦无(有)“(法身)佛,(包含在无余)涅槃(以外)”(的道理)。(自觉圣智——法身佛,不仅)远离(——无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而且,)无(生)一切(有为法与一个无余)涅槃(——无为法)。(自觉圣智,)悉——俱——离(——无生——)是(——这——)“(诸法,)若(——要么——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若(——要么——)无(含)有(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
06
【偈言】
(释迦)牟尼(佛),观(察出)“(诸法,)寂静(——无含差别自性)” (之真理),是则,远离“(诸法,从差别自性所)生”(之歪理)。(因此,佛,你在)今世(与)后世,不取(著“诸法,含有差别自性”),是(故),名为“(清)净(——无生诸法)”。
【注文】
唯圣,知圣;唯贤,知贤,(就是说,)大慧,洞见“如来(藏)心(之精)髓”。故,(大慧,通过)呈(现)偈(颂来)赞(叹)佛。(大慧所)标显(的能)非有非无(——非生有无之二边分别见——)之(自觉圣智之)宗(旨),不惟(——不仅——)揭示全(部楞伽)经(的)大旨,抑且(——而且),微露(我们禅宗)自己(的)家风。
初一(组)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通)达‘世间(诸)法,(原)本无(生有)生灭(——有无——等二边分别见)’”也。《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三世(的)五蕴(之)法,说名为‘世间(诸法)’”。以(——因——)“(五)阴、(十八)界、(六)入(与十二)处,皆入(属于)‘三世(里造作与)迁流(的有为法)’”(的缘)故,(阴界入处,)总名(为)“世间(诸法)”。(阴界入处,)虽(包含)在世间(诸法),(然)而,实无(生有)生灭(之二边分别见),故,(偈言)曰:“世间(诸法),离生灭”。由“别教菩萨,虽知‘阴界入处,皆依(轮回)生灭(的藏)识(之本质而)变(化——生灭)’,(却)不知‘(阴界入处的本质,)即是不(轮回)生灭(的真如心之法)性’”(的缘故)如来,以(——用——)正智,(来)观察“(诸法,原)本非(生有)有无,(就是说,诸法,)尚(且)无(从差别自性所)生有,(更)何(况)欲(要变)为(断)灭?”故,(大慧,)以(——用——有为的虚)空(里所显现的)花,(来譬)喻之(——世间诸法)。《圆觉(经)》,云:【(譬)如众(有为的虚)空(里所显现的)华(——花),(归)灭(——还原——)于(——成——有为的虚)空(之)时,不可说言:“(花,含)有(固)定(不变——恒常——的)、(所归)灭(的差别自性之)处(所)”,以(——因——)何(缘)故?(因)“(花,)无(含恒常的、所受)生(的差别自性之)处(所)’(的缘)故”。】(因此,)应(该)立(三支比)量,(详细说,)宗(支),云:“世间(诸法)——是有(为)法,非有非无”;因(支),云:“(因)‘(世间诸法,)离(——无生有——生灭’(的缘)故”;同(类的譬)喻(支),(云;)“(譬)如(有为的虚)空(里所作生的)华(——花——之有为法)”。(因为)“空华,离生灭,(所以,)空华,非有非无”,(同理,)则知“(因为)世间(诸法),(也)离生灭,(所以,)世间(诸法),(也)非有(非)无”。(注意,)以(——因——)“离(——不从——差别自性所受)生”(的缘)故,非有(差别自性);(因)“离(——不向——虚无所归)灭”(的缘)故,非无(任何自性)。故,(大慧,)以空华,为(同类的譬)喻(支),(进而,)成立“(诸法,)离生灭——非有非无”之宗(支)。(总之,“诸法,非有非无”,)为一经(——全部楞伽经——)之(主)旨也。由“(别教)菩萨,不(通)达‘(轮回)生灭(的诸法的本质),即是:不(轮回)生灭(的真如心之法性)’”(的缘)故,(佛,)兴(生)大悲(心),以(——把——“诸法的本质,是真如心”之义理),(指)示(给)之(——别教菩萨——看)。
第二(组)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通)达‘依他(起性——缘起自性),无(含差别自)性’”也。(若列)举一切法,则双该(——总含——所摄取的六尘境界之)相(分与能摄取的妄想心之)见(分),以(——因——)“万法,虽多,(但是,)不(超)出相(分与)见(分的范围)”(的缘)故。由“愚法声闻(——定性声闻),未亡(——生有——)‘法(有我)’(之)执(著),(因)不(通)达‘万法,皆空(——无含假我),(就是说,)缘生(自性——缘起自性),无(含差别自)性’,而妄计‘(诸法,)为实(有差别自性)’,(就是说,定性声闻,因)不(了)知‘依他起性(——缘起自性、诸法),(原)本,非实有(差别自性),亦非实无(任何自性),(而是)皆由(自己)不(清)净(的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前六)识(等妄想心所生)’(的缘)故,(而)认为‘(诸法,)为实有(差别自性)’(或)计(著)‘(诸法,)为实无(任何自性)’”(的缘故),如来,以(——用——)正智,(来)观察“一切法,如幻化(假人),(由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前六)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无含——差别自性)”故,(大慧,)曰:“一切(有为)法,如幻(术所化生的假人),(由细相的妄想)心(、细相的意根与细相的染污的前六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于(——无含——差别自性)”。以(——因——)“幻人,(从染污的)心(、意、)识(等妄想心所生)”(的缘故),(诸法,)本来无(含差别)自(性)。(就是说,)由“幻师(的)咒(术之他)力,幻作男女(等假人)”(的缘故),(诸法,)悉无(含差别)自性。既(然已)知“(诸法,)为幻(人)”,(那么,)岂可计(著)“之(——诸法),为(含)有(差别自性)”(或)认(为)“之(——诸法),为无(含任何自性)”?故,(此楞伽)经,云:“譬如幻化(假)人,非无(含)幻化(假)人(的任何自性),(也)非(含有)真人(的差别自性)”也。由“二乘(修行)人,不(通)达‘诸法,如幻(人),(无含差别自性)’,(而)妄认‘(诸法,)为实(有差别自性)’”(的缘)故,(佛,)兴(生)大悲(心),以(——把——“诸法,无含差别自性”之义理),(指)示(给)之(——二乘修行人——看)。(因此,)应(该)立(三支比)量,(详细说,)宗(支),云:“一切法——是有(为)法,非有非无(——远离生灭)”;因(支),云:“(因)‘(诸法,都由染污的)心(、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远离(——无含——差别自性)’(的缘)故”;同(类的譬)喻(支),(云;)“(譬)如(咒术所作生的)幻(人之有为法)”。以(——因——)“(诸法与)计有计无(——二边分别见),皆是(由染污的)心(、意、识(等妄想心所生),(因此,无含差别自性)”(的缘)故。
第三(组)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通)达‘遍计(执性),无(含差别自)性’”也。三界诸法,悉由众生(的妄想心因)循(——结合——善恶)业(而)发现(——生),故,果(受)生(时),因(转)灭;果(归)灭(时),因(转)生。(诸法,原)本非断(无任何自性),(也非)常(有差别自性)。(凡夫)不知“执(著)断(灭见与)执(著)常(有见),皆是凡夫——外道——(的)虚妄(心所生的)遍计(执性)”。如来,以(——用——)正智,(来)观察“(诸法,)等之——如(同)——梦境”。以(——因——)“梦时,(诸法,)非无(含任何自性)”(的缘故),不可谓断(灭);醒时,(诸法,)非(含)有(差别自性),(因此,)不可谓常(有)。(诸法,)既(然)离(——无生——)断(灭与)常(有),则非有(差别自性也)非无(任何自性),凡(夫)——外(道),由“迷(惑)于梦境”(的缘)故,(而)妄计断常;(圣人,)以(——因——)此(“诸法,离于有无等二边分别见”之法),(而)醒之,(进)而,兴起大悲(心)也。因此,)应(该)立(三支比)量,(详细说,)宗(支),云:“世间(诸法)——是有(为)法,非有(差别自性且)非无(任何自性)”;因(支),云:“(因)‘(诸法,)远离(——无生——)断(灭与)常(有)’(的缘)故”;同(类的譬)喻(支),(云;)“(譬)如梦(境)”。
下一(组——第四组——)“知人……”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断(除)我(执与)法(执等)二执”也。人,以(——因——)“(能)主宰(者)”(而)言(——定义);法,以(——因——)“轨(范与能)持(生者)”(而)言(——定义)。“烦恼障”,(是)事(障);“尔焰障”,(是)理(障)。《(成)唯识论》,云:“由我(执与)法(执等二)执,(而)具(——俱时——)生(烦恼障与尔焰障等)二障。(妄想心,)若证(得)‘(人与法等)二(者),空(——无我)’,(则)随(即)断(除)彼(二)障。”故,现前正智。(换言之,妄想心,若见)知“人,无我”,则清净(——无生——)烦恼(障);(妄想心,若见)知“法,无我”,则无(生)尔焰(障之法)相。如是(——因此),则孰为“我”(的差别自性)?孰为“法”(的差别自性)?孰为烦恼(障与)尔焰(障的差别自性)?(妄想心,若)了(知)“无(任意)一法(的差别自性),(可被)当情(——执著)”,则(了)知“一切凡夫、外道、二乘及三贤位(——十住、十行与十回向等三位——)中(的)菩萨所计(著的)我(执与)法(执等)二执(以及)烦恼(障与)所知(障等)二障,皆是虚妄(——无含差别自性、无我),岂实有(差别自性)哉?”。(佛,)由“彼(——以上这些人——)不解(二种无我)”(的缘)故,(而)兴(生)大悲(心),(进而,)以(——把——二种无我之义理),(给)之(——他们),(显)示。
第五(组之)一(组加)半(组——共六句——)偈(言),颂“如来,以(——用——)正智,(来)空(——无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也。(详细)谓,此正智,(若)现前,(则)不但(——不仅——)空(——无生——)业识(——妄想心),空(——无生——)相(分与)见(分),(而且,)空(——无生——)遍计(所执性——妄想自性——)而已。(正智——法身佛,)即(是)如来所证(得的无余)涅槃,(正智之无为法,)悉荡尽(——完全消除、完全无生——诸法),以(——因——)“(轮回)生死(与无余)涅槃,(都)是(互相)对待(的诸)法”(的缘故),(因此,法身佛,)若空(——无生——轮回)生死(的有为法),而不空(——不无生——无余)涅槃(之无为法),即(——则——)此涅槃,便是(——属于——轮回)生死(的有余涅槃之有为法)。所以,大师(法)融,云:“若有一法,胜过(无余)涅槃(之无为法),(则)我说:‘(此法,)亦如梦幻,(属于轮回生灭的有为法)’”。故,(经文)曰:“(自觉圣智——法身佛,)无(生)一切(有为法与一个无余)涅槃(——无为法)”。(另外,)“无有‘(无余)涅槃,(包含在法身)佛(以外)’(的道理)”者,以(——因——)“因(无余涅槃之)法(而)显(现法身佛之)人”(的缘)故,(若)离(——无生、不包含于——无余涅槃之)法,(则)无(生法身佛之)人;“亦无(有)‘(法身)佛,(包含在无余)涅槃(以外)’(的道理)”者,以(——因——)“因(法身佛之)人(而)显(现无余涅槃之)法”(的缘)故,(若)离(——无生、不包含于——法身佛之)人,(则)无(生无余涅槃之)法。是则,不见有外(在的)、能证(远离无余)涅槃之(法身)佛(的差别自性),不见有内(在的)、所证(的无余)涅槃(的差别自性)。《(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皆以实相(——法身佛),为师”。故,(可)知“若有能证(之法身佛的假我),(则)即为有人(的差别自性);若有所证(之无余涅槃的假我),(则)即为有法(的差别自性)”。(另外,)以(——因——)“法(性)界(——法身佛),唯(是)一真(如心),(若离真如)心(以)外,(则)无(生诸)法”(的缘故),不可以(——用——唯一的)法(性)界,(来)更(——在——)证(得——显现——第二个)法(性)界。故,(经文)曰:“(自觉圣智——法身佛,)远离(——无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是则,不但(——不仅——)执(著)“有(轮回)生死(的差别自性与)无(轮回)生死(的任何自性)”,是(二边)虚妄(见);(而且,)即(使是)执(著)“有(无余)涅槃(的差别自性与)无(无余)涅槃(的任何自性)”,亦属(于二边)虚妄(见)。《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妄想心,若生)有(二边分别见之)诤(论),(则)说(为轮回)生死(的有为法);(妄想心,若)无(生二边分别见之)诤(论),(则)说(为无余)涅槃(之无为法)。(轮回)生死与(无余)涅槃(等)二(者),俱不可(求)得(他们的差别自性)”。故,(经文)曰:“(自觉圣智,)悉——俱——离(——无生——)是(——这——)‘(诸法,)若(——要么——含)有(差别自性)’(与)‘(诸法,)若(——要么——)无(含)有(任何自性)’(等)二(边分别见)”。此(能)显(现——生——)“能(觉的)妄(想心与)所(觉的六尘境界)”(的)处(所),即(是)如如佛(——真如佛、法身佛)也。
末后一(组——第六组——)偈(言),归结(——总结——)佛(的法性)身。(详细)言,佛之所以为佛,(只)不过(是):以(——用——)自觉圣智,(来)观察“一切世间、出世间(与)出世间上上法,悉如幻(人)、梦(境与有为的虚)空(中的)花,(无含差别自性)”。(妄想心,)但(——只要、若——生)有“(诸法,从差别自性所)生”(之)处(——义理),(则)即除(灭此歪理),(因此,)名(为)“远离(——无生——)‘(诸法,从差别自性所)生’(之义理)”。(妄想心,若执)著(“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之)处(——义理),(则)即遣(除),(因此,)名为“不取(著)”。故,(法身佛,在今)世(与后)世,常得(能)清净(——无生诸法)。(修行人,)若能作(生)如是(——以上——“诸法,无含差别自性”之)观(念),(则)即与(——跟——诸报化)如来(的本质),把手共行——等无差别(、全无殊异)。故,《净名(经)》,云:“(我维摩诘,)观(察)‘(我自己的五蕴)身(的本质),(是)实相(——法身佛)’;观(察)‘(诸报化)佛(的本质),亦然(——是法身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