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端午节。在这传统节日里,我受张进良老兄邀请,与衡水市区一批传统文化爱好者,乘车赴深州市辰时镇(原辛村乡)辛村参加乡村碑刻鉴赏暨《小村拾翠——辛村乡愁系之金石篇》座谈会。
天气虽有些阴沉,但我心情依然兴奋,这是一次多么富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行动啊,辛村行,端午情,文化风。上午9点,我乘坐上同行的小车,沿着市区前进大街一路北行,进入衡井省道(S392),西行北转入石黄高速深州连接线(SLC9),又北行21公里濒临深州市区,自深东收费站口北行穿越市区,继续北行8公里后,就来到了遍地林果飘香、丰收麦浪环抱中的辛村村庄。
据称,辛村建于汉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村落。相传光武帝刘秀走国期间,路过这里,饥渴难耐。因那时这里种有很多桑树,遂摘取葚果充饥,顿感味美甘甜,饥渴皆消。刘秀江山稳固之后封赏此树为“宝桑”,村亦得名为“宝桑村”。后因村中建有一座大寺庙,又俗称为“大寺桑村”。由于“宝桑”音同“报丧”,再加上村庄屡遭灾害破坏,村民觉得村名不吉利,便把灾后重建的村落更名为“新村”,后演化为辛村,并沿用至今。据统计,2003年全村718户、2788人。现如今全村1006户、298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果生产大村,现有李、陈、刘、曹、卢、孙、郗、赫连、王、彭、赵、杨、史、马、于、和、董、祁等姓,其中曹姓为土著。
据载,辛村位于深州市区城北偏东7.5公里、辰时镇政府驻地西8公里处,兵曹至辰时乡级公路东西穿村而过。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为深县三区驻地,是冀中革命根据地所辖的重要村庄,冀中地委领导及冀中军区领导经常活动在这一带,红色沃土、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辛村公社(乡)所在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辛村是个备受青睐,备受瞩目的村庄,也是一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乡政府、辛村中学、供销社、信用社、粮站、卫生院,还有那些社办厂、拖拉机站等等,都聚集在辛村。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特别是1996年并乡扩镇的实施,辛村乡合并到辰时乡(镇),这里就逝去了昔日的荣光,那个曾经的辛村已成过往云烟。
如今,我走进了辛村——辰时镇的一个普通村庄,感受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伟大征程中的农村新面貌。我独自漫步在村内八纵六横主要街道上,欣赏村容村貌,感受风物人情,街道整洁,院落整齐,村庄美丽,百姓幸福。同时,我也试图寻找到当年辛村乡(公社)的历史印迹,打捞辛村的乡村记忆。老房子,老建筑,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百年院落更是我寻访的目标。
寻访中,我走进了村里两套老宅院。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老房建筑与桃城区(衡水县)不同,其砖房有着特有结构和特色,如四外墙挂一斗一卧、两斗一卧的砖面;前面门窗间没有砖(佛)龛;门窗口外墙采用砖拱券形;没有硬山式及砖雕装饰等。大多数房顶的坡度是后山高前山低,前山走水,即在本院出水。雨水通过水口流出房顶。砖房没间两个水口,水口由层层叠压的条砖延伸出墙外,上面托着叠压的布瓦,最外的那块布瓦是引水外刺的滴水瓦,尖角外翘,一遇暴雨,水口的水喷涌而出,不会“尿檐”(水顺墙皮流)。
我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大院门前,这里整齐摆放着有心人近些年来搜集的村里多块墓碑,有“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等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墓碑。幸运的是这些被后人破坏,或弃之荒野,或挪为他用,风吹日晒……如今保留下来的碑刻尤为完整和珍贵。我抚摸着碑石,感叹着岁月的沧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史为镜,可辨得失,这里与我的祖国一样,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愿悲剧不再重演!庆幸地是如今辛村人已认识到传承的重要、碑刻的宝贵,才使这些碑石被收集,被珍藏。
我扭头向身后望去,街道北侧房屋上那醒目而又熟悉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也把我带入到那个火红的难忘时代。供销社,那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和部门,它帮助农民开展付业,帮助农民推销付业产品和农付产品,管理和繁荣农村交易市场。而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私营商业的兴起,供销社各项业务日渐萧条,经过转包、出售,逐渐发展成诸多个体商业,辛村供销社也完成历史使命。
普通的村庄,不凡的历史。我真切感受到,辛村有着太多景观需要观赏,更有着太多故事需要挖掘整理。记住乡愁,不忘历史,砥砺奋进,再创辉煌,我只是唏嘘不已。我振作一下精神,跟随着人群慢步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参加接下来的《小村拾翠——辛村乡愁系之金石篇》座谈会……
作者:郭俊禹 转自郭俊禹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益转载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天气虽有些阴沉,但我心情依然兴奋,这是一次多么富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行动啊,辛村行,端午情,文化风。上午9点,我乘坐上同行的小车,沿着市区前进大街一路北行,进入衡井省道(S392),西行北转入石黄高速深州连接线(SLC9),又北行21公里濒临深州市区,自深东收费站口北行穿越市区,继续北行8公里后,就来到了遍地林果飘香、丰收麦浪环抱中的辛村村庄。
据称,辛村建于汉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村落。相传光武帝刘秀走国期间,路过这里,饥渴难耐。因那时这里种有很多桑树,遂摘取葚果充饥,顿感味美甘甜,饥渴皆消。刘秀江山稳固之后封赏此树为“宝桑”,村亦得名为“宝桑村”。后因村中建有一座大寺庙,又俗称为“大寺桑村”。由于“宝桑”音同“报丧”,再加上村庄屡遭灾害破坏,村民觉得村名不吉利,便把灾后重建的村落更名为“新村”,后演化为辛村,并沿用至今。据统计,2003年全村718户、2788人。现如今全村1006户、298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果生产大村,现有李、陈、刘、曹、卢、孙、郗、赫连、王、彭、赵、杨、史、马、于、和、董、祁等姓,其中曹姓为土著。
据载,辛村位于深州市区城北偏东7.5公里、辰时镇政府驻地西8公里处,兵曹至辰时乡级公路东西穿村而过。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为深县三区驻地,是冀中革命根据地所辖的重要村庄,冀中地委领导及冀中军区领导经常活动在这一带,红色沃土、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辛村公社(乡)所在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辛村是个备受青睐,备受瞩目的村庄,也是一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乡政府、辛村中学、供销社、信用社、粮站、卫生院,还有那些社办厂、拖拉机站等等,都聚集在辛村。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特别是1996年并乡扩镇的实施,辛村乡合并到辰时乡(镇),这里就逝去了昔日的荣光,那个曾经的辛村已成过往云烟。
如今,我走进了辛村——辰时镇的一个普通村庄,感受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伟大征程中的农村新面貌。我独自漫步在村内八纵六横主要街道上,欣赏村容村貌,感受风物人情,街道整洁,院落整齐,村庄美丽,百姓幸福。同时,我也试图寻找到当年辛村乡(公社)的历史印迹,打捞辛村的乡村记忆。老房子,老建筑,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百年院落更是我寻访的目标。
寻访中,我走进了村里两套老宅院。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老房建筑与桃城区(衡水县)不同,其砖房有着特有结构和特色,如四外墙挂一斗一卧、两斗一卧的砖面;前面门窗间没有砖(佛)龛;门窗口外墙采用砖拱券形;没有硬山式及砖雕装饰等。大多数房顶的坡度是后山高前山低,前山走水,即在本院出水。雨水通过水口流出房顶。砖房没间两个水口,水口由层层叠压的条砖延伸出墙外,上面托着叠压的布瓦,最外的那块布瓦是引水外刺的滴水瓦,尖角外翘,一遇暴雨,水口的水喷涌而出,不会“尿檐”(水顺墙皮流)。
我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大院门前,这里整齐摆放着有心人近些年来搜集的村里多块墓碑,有“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等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墓碑。幸运的是这些被后人破坏,或弃之荒野,或挪为他用,风吹日晒……如今保留下来的碑刻尤为完整和珍贵。我抚摸着碑石,感叹着岁月的沧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史为镜,可辨得失,这里与我的祖国一样,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愿悲剧不再重演!庆幸地是如今辛村人已认识到传承的重要、碑刻的宝贵,才使这些碑石被收集,被珍藏。
我扭头向身后望去,街道北侧房屋上那醒目而又熟悉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也把我带入到那个火红的难忘时代。供销社,那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和部门,它帮助农民开展付业,帮助农民推销付业产品和农付产品,管理和繁荣农村交易市场。而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私营商业的兴起,供销社各项业务日渐萧条,经过转包、出售,逐渐发展成诸多个体商业,辛村供销社也完成历史使命。
普通的村庄,不凡的历史。我真切感受到,辛村有着太多景观需要观赏,更有着太多故事需要挖掘整理。记住乡愁,不忘历史,砥砺奋进,再创辉煌,我只是唏嘘不已。我振作一下精神,跟随着人群慢步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参加接下来的《小村拾翠——辛村乡愁系之金石篇》座谈会……
作者:郭俊禹 转自郭俊禹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益转载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