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其实对那时的放映员选拔与厅级大厂宣传科一无所知。
.
1.就说选拔吧,甚至大学生都不一定能被选拔作为放映员,
虽然门槛是高中生,中专生,懂外语。
但是作为我们一贯最懂发动群众的宣传路线政策,
这可是是个喉舌武器。得政审。
许大茂必然是高中生或者是中专生,毕业后结婚前参与的选拔入围。
绝对不可能是父子传承,否则单单额外用电就没那条件啊。
许富贵会外语吗?是大学生吗?难道他解放前就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参加的科班学习?
除此之外,别无学习机会。
.
2.1950年 6~12月,由中国的电影事业管理局、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中苏友好协会等单位
共同在南京新街口原国民政府财政部大院(中山东路128号)组办的中央电影放映训练班。
训练班的干部教员由原有的各专业单位及南京金陵大学电化教育系提供;
放映器材由苏联和东欧国家外汇进口。
历届训练班的许多学员,毕业上岗就是干部编制。
74年后基本都是国家影视业内的大拿骨干。
.
虽然上海、北京、长春等城市在建国后成立了一批电影制片厂,
但1950~1974年的南京,才是中国电影教育的真正摇篮,
.
由于电影放映培训班被当做新中国革命宣传的前沿阵地,且大腕云集,培训班的招生也变得格外严格。
培训班当时只有2200多个名额,分配到各省政府、军区单位只有几十人。
为此,各地方单位采取优中选优的政策,报名者必须经过层层考核和审查,才能被送到培训班。
其选拔标准,甚至比上大学还要严格几倍。
在半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学习放映技术,还要学习电影拍摄和艺术学等知识,
此外,政治思想教育考核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
3.
电影放映员设五个等级,分别为:
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操作范围:
从8.75毫米、16毫米的小电影到35毫米的大电影。
.
即使是最初级,珍稀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拿锉刀的八级工的易忠海。
.
就是因为持证上岗的组织培训教育之下的科班放映员,那会儿全国才两千名左右。
更不要说许大茂甚至1966年已经差不多是中高级了。
这点好像他自己在剧中自夸过的。
这也是他为何有信心竞争厂宣传科副科的依仗。
同时也是他鄙视末流八级炊事员的原因。
.
4.所谓在农村开展流动放映队。那时是特指进藏电影教育工作和解放军西藏军区。
之后的电影下乡,依旧指的是县、乡一级。就是有稳定供电的农村。
66年河北地区,京城郊区甚至不少地区还没电,即使京城不少家庭还是煤油灯,蜡烛更是用不起。
我在八十年代苏州郊区还是用的煤油灯,就是因为常断电。灯泡都是10瓦的。
剧中甚至家中灯光明亮,家家有台灯,路灯长明,就是胡扯。
.
那时,县城也是农村范围。
1958年6月30日,文化部发出《关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办电影放映队的通知》。
通知中指出,1958年起用10年的时间逐步达到县有电影院、乡有放映队。
.
许大茂下乡放映,从来不是指的是生产队和村落。更不可能接触到村寡妇。
他对接的基本都是县委干部和乡长。
住宿都是乡小学或者县委招待所。
.
.所谓乡放映,其实就是七个乡集中放映,也就是现在的镇。
一个富裕大乡要是放放映,周边六七八个乡都会打着火把,坐着马车牛车过来。
但是维持秩序的民兵就得要几百人。
找寡妇?许大茂哪有那个精力与空隙?
.
5.下乡报酬,
1965年,财政部发出《关于农村放映队的文化娱乐税暂予免征的通知》。
8月17日,文化部发出《关于科教片片租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在农村出租科教片,不论毫米数、长片或短片一律免收片租。
.
1965年11月30日,文化部和财政部发出《关于降低在农村放映电影的收费标准的联合通知》,
自1966年起实行农村放映队放一场电影由原来的每场平均片租8.27元调整为每场5元。
这个钱是电影公司亏大本收的,毕竟那时电影胶片菲林很娇嫩,十场电影下来就要成毛片了。
损耗极大,
.
但是,可肥了放映队了。几乎人人都有土特产收获,这还是明的,叫餐补实物。
粮食自有票补,任谁也找不出麻烦。谁敢找放映员麻烦就是找上万观众的麻烦。
.
真正的进公社农村放映,那还是1974年的政策。那时才成立了公社自有放映队。
而在之前,全归电影公司直管,放映员全是国家干部,
轧钢厂其实只是设备人员的驻点单位,就这,还得去千辛万苦求着得来的。
许大茂其实暗中是拿着三分收入的,
国家的、厂里的、县乡外快的。
所以他说,下乡一次顶得上半月轧钢厂工资。更不要说下乡还有差旅补助与休息补偿了。
.
剧中,他下乡满载回家,土特产都是明着带着的,根本就不怕查,
而傻柱却是藏着掖着的,绝对不敢当众打开饭盒的。
.
6.另外,北方绝对没有气温十度以下放露天电影的场景的。
不管你人吃不吃得消,电影胶片及器材都吃不消,菲林全得脆断。
根本就无法放映,
甚至幕布都会脆化开裂,被风吹走,或者抖动影响观影。
剧中冬季厂里露天放映及下乡回来都瞎胡扯。
真实情况就是,许大茂很少下乡,基本都是在厂俱乐部里放映。
他一年365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很潇洒自由。
.
7.说下宣传科吧。
作为首都万人厅级重工大厂的宣传科。
体制内的近百人重要大科室。
是由厂书记直管的,
是党领导下开展党建政宣、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精神文明、文化引领管理等工作的职能部门。
自建党初期起,其组织形式和职能随历史阶段不断调整,始终承担着理论武装、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等任务 。
该部门涵盖新闻宣传、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具体职责,并作为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的主要执行主体 。
这科室在1966年之前,完全可以不去刁厂长、副厂长任何人的。牛鼻得很。
生产、后勤部门全得躲着这科室的人走。
剧中打了鸡血亢奋的于海棠就是这样一个活例子。到处爱跟人上纲上线。
.
在这科室里摸爬滚打个几年,脑子和嘴皮子手段那是一个大升华啊,
也同时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角斗场,差点的就根本混不下去。
随便一个拉出来都能吊打任何一个车间主任、食堂主任。
.
8.总结:
很是怀疑,这个宣传科里的老油子实职干部许大茂是怎么还能被傻柱、大爷们集体吊打的?
甚至还会被一个揩油寡妇给玩弄白嫖?给耍的团团转?
(甚至一生连续三次被伪造的纸面文书给害惨了。实属李逵被李鬼骑着打。)
.
随便利用他们的文盲法盲属性,都能送他们去砸石头去,求死不得。
傻柱不是爱打人吗?我多佩戴几个胸章,
傻柱不是爱打砸家里吗?我家里多摆几个石膏像,
王婆不是爱敲玻璃吗?我贴人像剪纸,大门上贴语录对联,
道德天君不是会耍嘴皮子吗?
剧中那些台词不少全是反动漏洞把柄啊。
.
.
只能说编导还是没下功夫。
.
1.就说选拔吧,甚至大学生都不一定能被选拔作为放映员,
虽然门槛是高中生,中专生,懂外语。
但是作为我们一贯最懂发动群众的宣传路线政策,
这可是是个喉舌武器。得政审。
许大茂必然是高中生或者是中专生,毕业后结婚前参与的选拔入围。
绝对不可能是父子传承,否则单单额外用电就没那条件啊。
许富贵会外语吗?是大学生吗?难道他解放前就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参加的科班学习?
除此之外,别无学习机会。
.
2.1950年 6~12月,由中国的电影事业管理局、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中苏友好协会等单位
共同在南京新街口原国民政府财政部大院(中山东路128号)组办的中央电影放映训练班。
训练班的干部教员由原有的各专业单位及南京金陵大学电化教育系提供;
放映器材由苏联和东欧国家外汇进口。
历届训练班的许多学员,毕业上岗就是干部编制。
74年后基本都是国家影视业内的大拿骨干。
.
虽然上海、北京、长春等城市在建国后成立了一批电影制片厂,
但1950~1974年的南京,才是中国电影教育的真正摇篮,
.
由于电影放映培训班被当做新中国革命宣传的前沿阵地,且大腕云集,培训班的招生也变得格外严格。
培训班当时只有2200多个名额,分配到各省政府、军区单位只有几十人。
为此,各地方单位采取优中选优的政策,报名者必须经过层层考核和审查,才能被送到培训班。
其选拔标准,甚至比上大学还要严格几倍。
在半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学习放映技术,还要学习电影拍摄和艺术学等知识,
此外,政治思想教育考核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
3.
电影放映员设五个等级,分别为:
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操作范围:
从8.75毫米、16毫米的小电影到35毫米的大电影。
.
即使是最初级,珍稀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拿锉刀的八级工的易忠海。
.
就是因为持证上岗的组织培训教育之下的科班放映员,那会儿全国才两千名左右。
更不要说许大茂甚至1966年已经差不多是中高级了。
这点好像他自己在剧中自夸过的。
这也是他为何有信心竞争厂宣传科副科的依仗。
同时也是他鄙视末流八级炊事员的原因。
.
4.所谓在农村开展流动放映队。那时是特指进藏电影教育工作和解放军西藏军区。
之后的电影下乡,依旧指的是县、乡一级。就是有稳定供电的农村。
66年河北地区,京城郊区甚至不少地区还没电,即使京城不少家庭还是煤油灯,蜡烛更是用不起。
我在八十年代苏州郊区还是用的煤油灯,就是因为常断电。灯泡都是10瓦的。
剧中甚至家中灯光明亮,家家有台灯,路灯长明,就是胡扯。
.
那时,县城也是农村范围。
1958年6月30日,文化部发出《关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办电影放映队的通知》。
通知中指出,1958年起用10年的时间逐步达到县有电影院、乡有放映队。
.
许大茂下乡放映,从来不是指的是生产队和村落。更不可能接触到村寡妇。
他对接的基本都是县委干部和乡长。
住宿都是乡小学或者县委招待所。
.
.所谓乡放映,其实就是七个乡集中放映,也就是现在的镇。
一个富裕大乡要是放放映,周边六七八个乡都会打着火把,坐着马车牛车过来。
但是维持秩序的民兵就得要几百人。
找寡妇?许大茂哪有那个精力与空隙?
.
5.下乡报酬,
1965年,财政部发出《关于农村放映队的文化娱乐税暂予免征的通知》。
8月17日,文化部发出《关于科教片片租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在农村出租科教片,不论毫米数、长片或短片一律免收片租。
.
1965年11月30日,文化部和财政部发出《关于降低在农村放映电影的收费标准的联合通知》,
自1966年起实行农村放映队放一场电影由原来的每场平均片租8.27元调整为每场5元。
这个钱是电影公司亏大本收的,毕竟那时电影胶片菲林很娇嫩,十场电影下来就要成毛片了。
损耗极大,
.
但是,可肥了放映队了。几乎人人都有土特产收获,这还是明的,叫餐补实物。
粮食自有票补,任谁也找不出麻烦。谁敢找放映员麻烦就是找上万观众的麻烦。
.
真正的进公社农村放映,那还是1974年的政策。那时才成立了公社自有放映队。
而在之前,全归电影公司直管,放映员全是国家干部,
轧钢厂其实只是设备人员的驻点单位,就这,还得去千辛万苦求着得来的。
许大茂其实暗中是拿着三分收入的,
国家的、厂里的、县乡外快的。
所以他说,下乡一次顶得上半月轧钢厂工资。更不要说下乡还有差旅补助与休息补偿了。
.
剧中,他下乡满载回家,土特产都是明着带着的,根本就不怕查,
而傻柱却是藏着掖着的,绝对不敢当众打开饭盒的。
.
6.另外,北方绝对没有气温十度以下放露天电影的场景的。
不管你人吃不吃得消,电影胶片及器材都吃不消,菲林全得脆断。
根本就无法放映,
甚至幕布都会脆化开裂,被风吹走,或者抖动影响观影。
剧中冬季厂里露天放映及下乡回来都瞎胡扯。
真实情况就是,许大茂很少下乡,基本都是在厂俱乐部里放映。
他一年365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很潇洒自由。
.
7.说下宣传科吧。
作为首都万人厅级重工大厂的宣传科。
体制内的近百人重要大科室。
是由厂书记直管的,
是党领导下开展党建政宣、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精神文明、文化引领管理等工作的职能部门。
自建党初期起,其组织形式和职能随历史阶段不断调整,始终承担着理论武装、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等任务 。
该部门涵盖新闻宣传、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具体职责,并作为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的主要执行主体 。
这科室在1966年之前,完全可以不去刁厂长、副厂长任何人的。牛鼻得很。
生产、后勤部门全得躲着这科室的人走。
剧中打了鸡血亢奋的于海棠就是这样一个活例子。到处爱跟人上纲上线。
.
在这科室里摸爬滚打个几年,脑子和嘴皮子手段那是一个大升华啊,
也同时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角斗场,差点的就根本混不下去。
随便一个拉出来都能吊打任何一个车间主任、食堂主任。
.
8.总结:
很是怀疑,这个宣传科里的老油子实职干部许大茂是怎么还能被傻柱、大爷们集体吊打的?
甚至还会被一个揩油寡妇给玩弄白嫖?给耍的团团转?
(甚至一生连续三次被伪造的纸面文书给害惨了。实属李逵被李鬼骑着打。)
.
随便利用他们的文盲法盲属性,都能送他们去砸石头去,求死不得。
傻柱不是爱打人吗?我多佩戴几个胸章,
傻柱不是爱打砸家里吗?我家里多摆几个石膏像,
王婆不是爱敲玻璃吗?我贴人像剪纸,大门上贴语录对联,
道德天君不是会耍嘴皮子吗?
剧中那些台词不少全是反动漏洞把柄啊。
.
.
只能说编导还是没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