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属于给某厂牌的卡免费代言了(按规定我就不说型号了,只能透露是国产某丐的5090D),在12vhpwr模组线外壳融毁,12v供电跌至11.2v以后,任凭一己之力,拖着残血的卡怒刷了4个3dmark世界纪录,并在外部供电一塌糊涂的星狂下,愣是为GPU提供了至少2个月纯净稳定的GPU电压,并且这个GPU电压是在5090中属于偏上高压的1.1V...


事件的起因,是懒,想着4090的12vhpwr模组线兼容ATX 3.1的12-6x2接口,就没重新定制线。并且666W的RTX4090用这根线也带了2年半,0翻车,区区600W的RTGX5090D,拿捏!然而,多次拔插(各种改水折腾)+拧麻花式的插法(4090和5090的接口上下颠倒,图省事就这么X了),还是让这条线燃尽了~~~

但我这线属于慢性自sha,线壳在长期高温中慢慢消融,而非瞬燃,因此毫无糊味(线头、电源端/显卡端接口都没有糊味),并且因为合金端子实在过于要强,也没事(线端子没事,显卡端子和新的一样,电源端也仅留下线壳熔融的残骸,清理掉继续用了),加上显卡一直正常使用,因此一直没察觉, 直到在某一次心血来潮的机箱视察中,看到线黄了...


在这期间,也观察到16pin V值已经低于ATX 3.1的-7%/+5%的规范,但因为GPU核心供电还能继续保持在所谓“大雕”的1.095v以上,并且还一连刷了4个3dmark世界纪录,因此一直认为是GPUZ读数错误...


事后想了想,除了拔插次数过多,扭曲幅度过大,实际上,ATX 3.1标准不仅比3.0多了插紧检测机制,在电源引脚上也增长了0.25mm,增加了接触面积,因此还是建议各位更换H++的电源线,不要对H+的线抱有侥幸心理。




当模组线燃尽殉道,当16pin voltage的5%偏差全盘沦陷,是这块丐卡的供电顽强的抗下了所有,以一己之力,撑起全部的天空,respect~~~我也用这次惨痛的经历,验证了一个事实:这代5090的超频/性能释放影响因素是:温度>BIOS(刷个睿频激进点的bios)≥体质远远>所谓的PCB丐不丐。这代即便是丐的PCB也能提供足够冗余的供电支持,只要散热做好,剩下就是抽奖体质了,不要被所谓XXX卡的高贵身份的溢价带节奏了。


事件的起因,是懒,想着4090的12vhpwr模组线兼容ATX 3.1的12-6x2接口,就没重新定制线。并且666W的RTX4090用这根线也带了2年半,0翻车,区区600W的RTGX5090D,拿捏!然而,多次拔插(各种改水折腾)+拧麻花式的插法(4090和5090的接口上下颠倒,图省事就这么X了),还是让这条线燃尽了~~~

但我这线属于慢性自sha,线壳在长期高温中慢慢消融,而非瞬燃,因此毫无糊味(线头、电源端/显卡端接口都没有糊味),并且因为合金端子实在过于要强,也没事(线端子没事,显卡端子和新的一样,电源端也仅留下线壳熔融的残骸,清理掉继续用了),加上显卡一直正常使用,因此一直没察觉, 直到在某一次心血来潮的机箱视察中,看到线黄了...


在这期间,也观察到16pin V值已经低于ATX 3.1的-7%/+5%的规范,但因为GPU核心供电还能继续保持在所谓“大雕”的1.095v以上,并且还一连刷了4个3dmark世界纪录,因此一直认为是GPUZ读数错误...


事后想了想,除了拔插次数过多,扭曲幅度过大,实际上,ATX 3.1标准不仅比3.0多了插紧检测机制,在电源引脚上也增长了0.25mm,增加了接触面积,因此还是建议各位更换H++的电源线,不要对H+的线抱有侥幸心理。




当模组线燃尽殉道,当16pin voltage的5%偏差全盘沦陷,是这块丐卡的供电顽强的抗下了所有,以一己之力,撑起全部的天空,respect~~~我也用这次惨痛的经历,验证了一个事实:这代5090的超频/性能释放影响因素是:温度>BIOS(刷个睿频激进点的bios)≥体质远远>所谓的PCB丐不丐。这代即便是丐的PCB也能提供足够冗余的供电支持,只要散热做好,剩下就是抽奖体质了,不要被所谓XXX卡的高贵身份的溢价带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