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14日漏签0天
国砖吧 关注:146,573贴子:1,228,79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国砖吧
>0< 加载中...

艺术审美与技术发展的碰撞——再谈DITA ES动圈耳塞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梼昧狂客
  • 金耳初成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转眼间又到了买买买的日子了,但我一般不凑这个热闹,毕竟说起来动不动就是黑胶和大型台机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很好,但这些产品通常也不凑这个热闹,什么时候买都一样。
今天有兴趣再聊一聊DITA ES,有多个原因。首先是作为我给新手玩家的一个推荐,有点与众不同,简单地说——相较于目前主流的混合式多单元设计(也包括一些动圈耳塞,尤其是那些标榜契合某某曲线的),ES展现了一种不同的音响审美,或者说动圈耳塞的独特魅力。上一篇文章我说的也是这点,毕竟“理论上的技术先进性”和“实际上优秀的听感”并不能画等号,要看具体哪一款产品。



其次是最近玩了几个新方案的塞子给我的启发,像飞傲FX17、水月雨流星,都是新构架的混合式多单元设计,它们的声音就和以前的主流风格不一样。如同我题目中说的——电声产品是艺术审美与技术发展的碰撞,动圈耳塞也不例外,DITA ES与IE900、FWW、榭兰图等经典款相比,不仅有技术的发展,还有声音风格的变化。这次我直接把几个“典型耳塞”都拿回来了,上次没说到位的东西,今天做一个完整的补充。


最后是经过差不多半年的使用,DITA ES的声音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毕竟它用的是DLC镀层的动圈单元(能提高刚性,但又不同于金属振膜),煲机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上一次关于配件选择、驱动搭配等问题,我给出的都是“建议”,让大家自己去尝试嘛。半年过去了,想听的朋友估计也都试过了,正好和大家交流一下主观感受。
这款耳塞我之前写过,评价是——传统且大胆,一款风格鲜明的产品,声音灵动、绵密、流畅,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的“黑科技”,但听起来很有韵味。也算是DITA的一贯风格吧,就像旗舰Perpetua,2W块一个单动圈,说起来好像多想不开的玩家才会买这个,但听过就知道了,丝毫不虚同价位的其他竞品。那种饱满大气、从容不迫的感觉,是很多产品做不到的,唯一问题是——腔体比较大,有点挑耳朵(大尺寸单元+金属腔体的动圈耳塞好像都这样,FWW也挺挑佩戴的)。


其实对于我来说,谈到这就可以了,动圈的魅力嘛,听过都知道怎么回事。详细谈谈呢,那就得上实物了,比如IE900、FWW和榭兰图,上一篇文章只是没明说而已,其实就是参考它们的声音来评价DITA ES的。都是现代新技术的产物,但由于技术和厂商审美不同,最后做出了三种不同但都很有特色的声音。

IE900是典型的古典器乐耳塞,清晰明快、张扬大气,整体音色是偏薄的,尤其是为了较大的声场,声音密度并不高,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人声不够好,其实不是不够好,只是人声不够“温暖厚实”,听起来感染力没那么强。但对于器乐来说,较大的声场能更好的营造声音空间感和规模感,范例依旧是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之前DITA ES云试听录的就是这个),IE900的表现不仅很“古典”,而且能体现出卡拉扬对于老肖的独特理解——那种冷峻、凌厉、癫狂的感觉,音响性很强(卡拉扬晚年对于古典录音的追求也是这个),非常震撼,但始终有一种“隔膜疏离”的感觉,其实森海的大耳机,比如HD800,也是如此,音色很正,但有点过于“无情”了。

DITA ES的声音就没有那么快,或者说没有那么凌厉刚猛,加入了一点泛音的渲染(全频带都有),声音多了一种弥散感,而且它的声场显然没有IE900大(IE900要的就是大声场,这也是很厉害的,大但是不算空洞,低频混响这点每个人评价不一样,我觉得还可以,只是需要一定的录音品质)。同样是很精细的结像,但没有那么“干”,边角没有那么锐利,显得平和细腻一些。也可以说——ES没有追求某一方面的极致,在“音乐性”和“音响性”中做了一个平衡。IE900就有点技术先锋的意思了,只追求某一方面的极致,其他不管了,和前两代的IE80相比,这种差异特别明显(IE80和HD650是一个画风,雄浑厚重,森海每个时代的追求都不一样)。

播放器我用的是乐彼E7,搭配新近发售的AD1955解码卡,它的声音雍容华贵、丰润甜美,音色表现相当好(之前的4497版本我觉得明显薄一点,当然,也可以说素质更高)。这也是我近些年很看重的一点——音乐的深度和色彩,当年我也抱怨IE80素质不够,高频细节和延伸不好,有点糊,对吧?但真等IE900出来,听过之后立刻兴趣不大了,它的素质是很高,但我们要的素质不是这样。
DITA ES作为后来者,你可以说——因为产品定位之类的因素影响,所以它的细节不够锐利,但旗舰Perpetua也不是丝毫毕现的声音。它们都强调声音的整体性,细节层次表现并不差,只是不刻意凸显出来。与DITA之前的产品相比,ES声音更明快,但同时保持了一种淡淡的温润感,虽然极低频延伸不如IE900深邃,力量感也不如IE900鲜明,但声音更扎实,有内蕴,并因此可以体现更多的“音乐层次”。

FWW也是我很喜欢的耳塞,虽然我也忍不住说它糊,但糊的很有特点,类似的大耳机也有一个——日本先锋的SE-MASTER1。它们的通常评价是——难推,而且相当挑剔音源(机器硬件层面和录音软件层面都有)。如果录音本身没有低频细节,又未能搭配一个“高增益且驱动力强悍”的音源设备,那声音就完蛋了,除了一个舒适的听感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我不爱用高增益档位,它会让声音的线条感过于明显,声音会显得很冲。但木振膜的塞子都有这个问题——声音太“肉”了,所以不得不通过这种搭配调整弥补一下,而且某种程度上,这还是大家认可的模拟味的来源,毕竟老款的Walkman、DAT之类的,增益大多不低,秉承这种设计理念的现代机器我手里也有,那就是——乾龙盛MUB1。

它驱动FWW能达到那种——低频饱满有力,沉稳厚重又不失层次的感觉,也就是很多人理解中的“推开了”,虽然高频还是偏暗,但巧妙的调音会让你忽视掉这部分,人声浓郁,听流行特别好。我最近写文章一直推荐Gin Wigmore的歌,她的嗓音是个矛盾结合体,高亢明亮的女声特色,没问题,那种金属质感,强大但又不是歇斯底里的爆发力,张扬大气。肉嗓子能唱出这声,我觉得特别厉害,不是“人声甜美”那种低级表达,而是技巧和天赋的结合。至于慵懒舒缓的部分,也有,我选的那首歌可能不明显,但《Gravel&Wine》这张专辑里是有的。

此时就会发现一个问题——FWW的调音过于个性化了,有些肥厚的中低频配上不怎么大的声场,就是——很典型的hufi嘛(我手里的设备肯定不存在“没推好”的问题)。DITA ES的人声虽然不如FWW有特点,但我们能听得更“清楚”。暖糊调音最大的好处是掩盖问题,但掩盖问题的同时也把细节掩盖掉了,听小提琴,好家伙,你这琴弦状态不太对劲啊,没跑调,但为啥这么“松弛”呢?拨弦听着太钝了吧,比如老肖的小提琴协奏曲,老肖的风格是慢启动,但后面的华彩和高潮部分往往是快节奏的而且力度变化很大。在FWW的演绎下,那种力量感,顿挫感没有了,声音一下子变慢变软了,瞬态爆发更是不用提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多个原因,有单元技术的影响,比如振膜材料不一样,ES不仅是DLC强化镀层振膜,而且是双磁路单元,它的瞬态就要鲜明得多。同时,还有审美的变化,这款耳塞是耳边事团队参与调音的,他们觉得——ES是给老烧准备的日用随行小耳塞,所以选择了一个“强调还原本真音色,均衡细腻”的风格,不过分强调某一部分。它可以归为现代风格的范畴,但不是那么“现代”,带有一点含蓄内敛的美,同样听感很舒服,但不是暖糊的路线,声音少了一点“锋锐感”,却显得更加协调。

榭兰图初代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耳塞,森海和拜雅同是德系大厂,同样以古典演绎出名,但他俩风格始终有着不小的差异。前者能明显感受到“迭代的变化”,比如HD580-600-650-660,既有传承又有时代潮流的影响,拜雅就比较有性格了,定价类似的产品很多,但声音风格却完全不同,比如Pro系列的770、880、990,三个耳机三个用途三种风格。
他家是早期高性能动圈耳塞的开创者之一,特斯拉单元加持下声音很有特色,而且和当时的主流产品声音都不一样,能同时体现出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比如低频蓬松却很有力量感,存在感很强,高频明快但细节却不是非常锐利,乐器质感强烈(也就是当时很多评论说的颗粒感)但整体音色又比较素雅,人声吐字发音清晰但又有一定的“距离感”,比较偏重器乐表现但整体声场又不大,类似初代T1中等结像的风格。
你看我这段声音评价,每句话都会转折一下,榭兰图就是这样——兼有多种特色,甚至可以说它听起来不那么“动圈”,反而有点像混合式多单元耳塞,这也是当年的一种探索。它的影响在后来的产品上也有体现,比如DITA ES对器乐质感的强调,适中的结像带来的真实感,而且它让我们看到了——入耳式耳塞未必要追求大耳机和音箱系统上的那种低频权威感和厚重感,DITA ES就做得清新跳脱,也因此显得活泼自然。

说到这不得不谈一个问题——耳塞的驱动,我常用的便携设备中,有一个比较少见的小尾巴——乾龙盛MC01se。它不是近两年流行的追求暴力输出的机型,强调的是丰富的音色表现和整体听感,输出接口也只有3.5mm单端接口,但是搭配榭兰图,比很多大型便携设备听感更好。DITA ES就更有意思了,标配USB-C替换插头,虽然我觉得这种组合没有发挥它的全部性能,但听感上同样没什么问题(稍微软一些,但不影响音色表现)。

这说明什么?不是暴力输出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的,而且新型高性能单元的灵敏度本身就很高,也不需要暴力驱动。很多人迷信的“平衡驱动”(4.4mm接口)本质是BTL/桥接,有没有用?有,两个优势——1.高功率输出,2.相对更高的声道分离度,缺点则是——较高的输出内阻、多通道误差导致的失真、有点怪异的声场。尤其是最后一点,会把声音结像强行横向拉开,对于一些品质较差的录音,能让你听着不那么“拥挤”,但会严重改变耳塞本身的风格。本来动圈耳塞以丰富、连贯、流畅的音色表现见长,通过不同的搭配,完全可以满足玩家的需求,强行扭转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不反对大家试一试,两种驱动方式各有特色,只是一定要耳朵收货,而不是盲从)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角,在不断强调性价比和高新配置的今天,推荐单动圈耳塞给入门级玩家,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排除脑放因素,动圈耳塞始终有其独特的魅力。无论是IE900的恢弘大气还是FWW的饱满厚润,你可以说它们不够“普适”,但这种特色是很难替代的。

不过,这些经典之作的特色仅仅是“音染”吗?似乎又不是,DITA ES的声音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虽然与混合式多单元耳塞主流的“大而全”审美不一样,但同样是均衡中正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是——生动活跃、圆润和谐的音色,这才是动圈耳塞的灵魂。音乐在这里是整体的,声音元素融合交织在一起,协调而富有美感,这也是我玩HIFI多年之后才体会到的乐趣——音乐艺术与内心情感的互动。如果你厌倦了单调直白但被称作HIFI的音响设备,那么DITA ES可以给你不同的感受,也许并非刹那间的惊艳,但耐得住时光的品味。
END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国砖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