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吧 关注:108贴子:663
  • 0回复贴,共1

♥砚边碎语003 虚静致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砚边碎语003
虚静致美
——书法美学研究点滴
作者:郭少斌(拙之)
人们为什么会感觉“虚静”是一种美呢?那就从“虚静”概念的起源谈起吧。
一、起源与演进 她起源于巫术、祭祀等活动时,人神交流对话时要求做到的状态。后经殷商及以后的先秦“礼”的陶冶,又经诸子百家的提炼,形成了一种“内修”的概念,如道家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这种概念后来又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了人们不自觉的审美心理和内修标准。 这种心理和标准一直沿展至今。现在是中国美学的一个词汇,也是中国审美的一种思维。其实“虚静”也是书法审美中的高级意境。
二、虚静的内质特性 然而当今,由于“快餐文化的兴起,和生活的“快节奏”化,人们对“虚静”一词的理解有些偏于形式化和浮浅化。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书法创作和鉴赏。 简单地认为这一意境需要用枯笔,要大块的留白,要把字写端正等。这是对“虚静”的误解。 弘一法师的字,没有枯笔而透露着“虚静”之意;颜真卿的楷书密度很高沒有大的留白,也透露着“虚静”,细品旭、素的狂草,在动中也蕴含着一种“虚静”之气。 在一件书法作品中能感到有一种隐隐然地“虚静”之气,便能与观赏人形成心理契合,才有一种美感荡漾在心间,让人印象深刻并百看不厌。 若问是怎样感受到作品中的“虚静”之气?还真说不上来。因为她是一种内修的成果,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再说了,缺乏相应修养,或许难以感受其美,可见审美修养的重要性” 。
三、感受虚静须修 虚静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内修的成果。书法作品的“虚静”之气,是无形的“气质”,是一种内涵,而非外在形式。书家需修、需养,而见样学样是学不来的。
四、表现虚静有法 虽然感受虚静须内修,但是在创作中表现虚静,细细体悟,也是有法的。 如弘一法师书法的简约空灵、颜真卿楷书的雄浑静穆、旭素狂草的动中寓静,提示我们可从笔法节奏、线条质感、空间布局等角度营造不同特点的虚静之美。
总之,虚静致美。有“虚静”之气的作品,堪为上乘之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28 19: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