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雷霆吧 关注:627,488贴子:35,743,918
  • 10回复贴,共1

【丸】吾之翼莫为超空要塞垂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方回忆)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25-05-28 16:36回复
    -使命是阪神地区防空-
    海军截击机"雷电"作为专攻大型敌机的本土防卫用局地战斗机,被配属至厚木的302空、岩国的332空、大村的352空三个航空队。相较于广为人知的零战,其特点在于:搭载1800马力发动机具备优异爬升性能;实施高位(指占据目标上方空域)攻击时俯冲速度极快;但因翼面负荷过大,导致盘旋性能与航程大幅牺牲。
    昭和19年(1944年)7月,我作为战斗机飞行员毕业,与八名同期生一同赴任新编成的岩国基地第332海军航空队。不久后,以"击坠王"著称的柴田武雄中佐司令官与山下政雄少佐飞行长到任。当时332空仍以零战为主力,"雷电"仅有两三架摆在机场角落。我们八名同期生与其他乘员均驾驶零战,终日进行制空战(对抗敌战斗机)训练。
    彼时厚木302空已为保卫首都积极开展「雷电」拦截训练,但因性能迥异于零战,初期频发起降事故。山下飞行长到任后立即亲自测试"雷电"起降与空战性能——虽为初次驾驶该机型,其精湛着陆技术却令队员们无不叹服。飞行长随即制定标准化飞行流程,随着"雷电"逐步列装,部队开始练习上方直击、前上方突袭、前下方截杀等针对大型机的战法。当时332空常备战机约为零战50架、"雷电"50架,在拦截训练同时仍并行着零战的制空训练。
    1944年11月7日,海军兵学校71期出身的竹田进中尉率20架零战进驻菲律宾克拉克基地,332空正式确立为本土防卫战斗机部队。岩国基地期间,"雷电"队仅执行过追踪飞临吴地区B-29侦察机的任务。为了保护阪神工业地带,12月17日,部队受山下飞行长指挥移驻西宫鸣尾基地。当日晴空万里,但鸣尾上空400米以下被黑雾笼罩,降至百米高度时烟囱群突然林立眼前,这场对陌生城市机场的初次着陆令人脊背发凉。此役中,二号机同期的山本着陆时殉职,至今我仍怀疑是误判跑道所致。
    1944年末,B-29对本土轰炸渐入高潮,名古屋工业区屡遭空袭。我们截击机队真正的使命,终于到来。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25-05-28 16:38
    回复
      2025-10-18 05:26: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cy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5-28 16:39
      回复
        -新锐局地战升力不足之痛-
        进入1945年,随着B-29频繁入侵本土的警报,我们不断执行紧急起飞、巡逻与拦截任务。然而在实战中,我们才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性能极限——其有效作战高度仅为6000至7000米。B-29通常以9000至10000米的高度来袭,而"雷电"即使全开油门、竭力爬升,抵达7000米仍需25到30分钟,再往上便寸步难行。达到9000米需要约50分钟,能突破万米高空的只有少数状态极佳的机体。更致命的是,由于剩余马力不足,编队飞行仅能维持到7000米,再高则队形必然溃散。我们曾经苦练的"上方直击"等对B-29的最优战术,至此已成泡影。

        在多次实战中,我们亲历了最担忧的状况——在7000米以上高度锁定敌机后,一旦实施剧烈攻击动作便会立即失速坠落。零战虽然爬升性能同样有限,但在高空反而比"雷电"更易操控。在水平速度方面,配备涡轮增压器的B-29更是遥遥领先。迫于现实,"雷电"队的战术不得不做出调整:提前一小时预判B-29入侵路线与攻击目标,尽可能抢占高度实施伏击,对约10架敌机组成的编队,仅能以单机实施一击脱离战术,因为在高空马力不足无法维持编队。
        记得在45年2月上旬的一次拦截任务中,我在云层间隙发现了B-29的大编队。穿越破碎的云层抵达9000米时,目标机群却拖着美丽的航迹云消失在数万米外,追击根本无从谈起。返航时发现8000米以下已成金色云海,毫无破绽。与基地的无线电联络中断,燃油所剩无几,我不得不冲入云中,霎时没入牛奶般的纯白世界。原以为在保持缓降,高度计却疯狂旋转,陀螺仪指针卡死——陷入了致命的螺旋状态。在万念俱灰之际,一抹异样的白色闪过视野。是雪!山巅的积雪!这个判断救了我一命。当终于穿出云层时,才发现自己正位于纪伊川上游的纪州山脉上空——方才竟从5000米以上高度盲目下降。自此之后,我再也不敢贸然闯入云中。
        2月中旬,全体队员敬爱的柴田司令与山下飞行长调任至新型火箭战斗机"秋水"的312空。这对黄金搭档的离任造成的打击,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能消弭。4月上旬,海军兵学校69期毕业的浅川正明大尉作为"雷电"队飞行队长从"紫电"部队调任,随后却在"雷电"起降训练中迫降海面殉职,令人痛彻心扉。从3月开始,B-29的空袭重心似乎已从名古屋转向关东地区,关西一带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25-05-28 16:40
        回复
          -联合"雷电"队进驻鹿屋-
          4月20日,332空的"雷电"战斗机队与厚木302空的"雷电"队合编为"联合雷电队",奉命进驻九州南端的鹿屋机场,以应对随着冲绳战役激化而连日来袭的B-29轰炸机群。我负责指挥332空约20架"雷电",在鹿屋基地与302空汇合,由302空飞行长统一指挥。联合部队共约40架战机,由海军兵学校64期毕业的山田九七郎少佐担任队长。
          此时的鹿屋基地已面目全非——机库等设施尽毁,司令部疏散至周边村落,飞机分散隐蔽在掩体中。尽管跑道弹痕累累,但经过整修仍可使用。进驻后的头两日风平浪静,但从24日起,B-29的饱和式轰炸便接踵而至。作为冲绳特攻作战的大本营,鹿屋与邻近的笠之原机场(零战制空队基地)成为美军重点打击对象。美军显然摸清了当地防空力量薄弱的底细,每日9时许便以五六千米高度蜂拥而至,采取以十余架2-3机编队组成的波次攻击。
          志布志湾上空,敌机编队降低高度加速突袭的战术堪称精妙。我们最初使用三号爆弹(对空用)迎击,但因缺乏专用瞄具和经验,收效甚微。后来,终于有了可以实施梦寐以求的"上方直击"战术的机会,但由于未配备副油箱,"雷电"仅能滞空约一小时就必须降落。而敌机仿佛算准时机,总在我们燃料耗尽着陆补给时发动轰炸。每每关车都来不及,就得奔向附近的防空壕避难。慌乱中常有飞行员忘记卸下降落伞,拖着张开的伞衣狂奔的场景被戏称为"拖袈裟",一时成为基地流行语。如此周旋中,"雷电"折损近半,鸣尾本部紧急增援十余架才得以维持作战。至于战果,对B-29这类大型机的战果判定极为困难——除非目睹高射炮或三号爆弹直接命中,否则很难确认击坠。我曾在阪神地区驾驶零战攻击一架B-29侦察机,返航后虽接获敌机坠毁在熊野滩的通报,可当时20mm机炮全弹发射却未确认命中,或许是因我技术垃圾......

          ↑(1945年6月24日,一枚三号爆弹在空袭住友工厂的B-29机群下方爆炸)
          持续约十日的轰炸过后,B-29的攻势暂告段落。得益于当地火山灰土质,被炸跑道总能在设营地队彻夜施工后奇迹般修复。五月,随着神风特攻队开始出击,我们宿营区附近的"菊水队"、"御楯队"特攻队员竟出奇地平静乐观。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残存的二十余架"雷电"机组也都做好了特攻准备。南国葱郁的绿荫中,一个傍晚,我与302空的塚田被寺冈谨平中将召见。这位曾任海军兵学校教务长的特攻部队司令官,只是静静询问"是72期的吧,还好吗",席间虽以反常、难得的烧肉款待,却始终未提特攻二字。直到战后多年,我才知悉其子——海军机关学校同期生恭平,早在1944年秋就已随潜艇部队战死于莱特湾。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25-05-28 16:46
          回复
            -目送特攻队出击的日夜-
            五月的晨光中,特攻作战正式拉开了序幕。我们日复一日地站在跑道旁,怀着复杂的心情挥帽送别这些一去不返的勇士。
            最初出发的是零战特攻队。记得那天我刚结束拦截任务,在滑行道上与出征的队伍不期而遇。数十架悬挂炸弹的零战正列队滑向起飞点,飞行员的容貌被护目镜遮挡,看不清他们最后的决意。
            隔了一两日,一式陆攻搭载着"樱花"特攻机出击了。"樱花"的驾驶员从机舱探出半身,绑着钵卷的英姿凛然,向我们挥手作别后便消失在碧空之中。接着是"银河"中型轰炸机特攻队,他们的出征格外悲壮。为求一击必杀,每机都挂载着800公斤炸弹。沉重的负荷让起飞变得异常艰难,加之跑道损毁严重,从首机到末机完成起飞竟耗费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一架刚离地就遭遇引擎故障,坠毁时的爆炸声久久回荡在我们心头。奇怪的是,特攻队出征时,B-29和舰载机竟都未出现袭扰。
            基地周围的麦田开始抽穗,低垂的麦芒在风中轻轻摇曳。五月二十日前后,我们"雷电"部队奉命各自归建,据说B-29即将对关西展开大规模空袭。
            果然,六月一日开始,300-400架B-29组成的庞大机群对关西工业区展开了毁灭性打击。到六月中旬共遭遇四次大空袭,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第一天:约8000-9000米高度的敌机编队如长龙般贯穿纪淡海峡,以10机为单位前后衔接袭来。我强忍开火冲动,直到最近距离才发射20mm机炮,随即以近乎撕裂座舱盖的剧烈横滑脱离。训练中从未尝试过的机动此刻却行云流水,敌机的曳光弹在右侧划出绚烂的死亡轨迹。可惜这样的庞大队列,我们仅能发动一次攻击。爬升重整时,目睹住友工厂在轰炸中化为火海,爆炎将整个厂区染成骇人的明黄色,与鹿屋的损失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此后的拦截依旧受困于高度劣势,只能以效果有限的前上方或前下方攻击勉强周旋。数次空袭后,332空守卫的鸣尾川西飞机厂终告全毁,关西工业带几近瘫痪,民居焚毁不计其数,我也失去了四位同期战友。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25-05-28 16:48
            回复
              -虚幻的特攻队,未成的最后一搏-
              1945年7月,332空被编入第72航空战队,这显然是本土决战部署的一部分。虽然P-51战斗机曾数次来袭,但作为专为攻击大型机设计的"雷电"部队,我们并未积极应战。此时面对日益猛烈的空袭,保存战斗机实力反倒成为了本土防御的首要任务。

              ↑(雷电为对抗大型机而设计,并不会积极与P-51交战)
              甲子园至海岸的电车轨道和架线被拆除,改建成战机疏散通道。每天日落时分,待命状态解除后,全队人员就会合力将零战和"雷电"分散隐蔽到机场外两三公里范围内的各处,翌日拂晓再拖回机场。这段时间,B-29的轰炸已蔓延至全国各地。
              8月4日深夜至5日凌晨,鸣尾基地遭遇第二次夜间轰炸。与上次只破坏跑道不同,这次空袭显然经过周密侦察,我们隐蔽的战机近半数被毁。特别是甲子园棒球场遭大量燃烧弹袭击,看台下分散隐藏的"雷电"损失尤为惨重。此役使332空未战先损半数战力,但全队仍士气高昂地投入剩余战机的抢修工作。
              8月15日正午,当终战诏书响起时,我穿着飞行服瘫倒在军官室。那种虚脱感难以言表。然而日落后,突然接到"全体飞行员立即到指挥部集合"的命令。八木司令向我们通报:"敌机动部队集结于土佐湾外海,拟于16日黎明在高知市周边强行登陆。陆海军航空部队将全力实施特攻作战。"
              刹那间,虚脱感烟消云散。当时我的心境简单明了:既然战败,苟活也无意义。可用的零战和"雷电"约合50架,特攻队员选拔随即展开。基于既往战功,我对自己入选胸有成竹。反倒是那些落选的老兵情绪激动,安抚他们颇费周章。
              "黎明出击"确定后,整夜都响彻着地勤人员挂载炸弹的金属碰撞声。虽然东西方向的中大型机轰鸣持续至深夜,我却安然入睡。16日惊醒时已近六点,天光大亮——昨夜分明是误报。后来得知,是把终战后出海的渔船灯火误认为了敌舰队。
              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却成为深烙脑海的珍贵记忆:在战败的悲凉中,332空成员们最后迸发的赤诚,反而成了自己慰藉心灵的温暖片段。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25-05-28 16:50
              回复
                以上便是第332空自组建以来,直至战败期间的"雷电"战斗机队概况。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国航空部队,终究未能完成本土防空的使命,因此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论这场战争。但承蒙敬爱的山下先生推荐,我斗胆提笔写下这些粗浅的文字。
                当年朝不保夕的处境下,自然无人会有记日记的闲情。如今凭着数十余年前的记忆撰写,在具体日期、战机数量等方面难免有所出入,还望海涵。
                (文:相沢善三郎)


                IP属地:中国香港9楼2025-05-28 16:51
                回复
                  2025-10-18 05:20: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雷电这款飞机据说战后被美军拿回去测试,加注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后能飞出来相当不错的成绩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28 18:23
                  收起回复
                    战雷里面的雷电,最轮椅的是哪一架?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5-29 1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