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的塘沽,夏天总是悄悄地来临。还记得每年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那股芦苇粽叶清香混合着糯米和红枣、豆沙的香味,弥漫在胡同小巷里,成为我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
1980年代的塘沽,没有现在那么多现代便利的生活用品,生活节奏也慢得多。那时候,家里的厨房是热闹的主战场。母亲会早早准备好新鲜的粽叶,那时候芦苇叶都是自己去水塘附近扒,塘沽有的是芦苇塘。摊开晾晒在院子里,绿色的叶子一片片闪着光泽,像是夏日里最珍贵的宝贝。父亲则忙着清洗糯米、泡红枣,偶尔帮着捆绑粽子的细绳,虽然手法生疏,但满是热情。
我和小伙伴们总是围在厨房边,看着母亲熟练地折叠粽叶,装进糯米,放入红豆、枣子,最后用麻绳一圈圈绑紧。听着绳子摩擦叶子的沙沙声,心里便觉得粽子一定会好吃。
包好的粽子要放进大铁锅里,妈妈在柴火灶上用火慢慢煮着。家里那个旧旧的铁锅盖,盖得严严实实,蒸汽和香气从缝隙里冒出来,热气腾腾。厨房的小窗户总是开着,外面胡同里传来孩子们嬉笑的声音,空气中混合着粽叶的清香,伴随着淡淡的烟火味道。那个味道,至今想起来依然温暖。
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端着热腾腾的粽子,拎着篮子去拜访亲戚朋友。粽子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团圆的象征。
我们小孩们则最期待吃那粽子里软糯甜甜的豆沙馅,有时还能偷吃几个没绑紧的小粽子,糯米黏在手上,甜味满口。
塘沽的粽子不算特别花哨,更多的是一种朴实的味道和满满的乡情。糯米的软糯,红枣的甜润,粽叶的清香,伴随着那劈柴灶火苗的温暖光影,木材燃烧的柴火味,构成了我最纯真的童年画面。
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更像是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美味、分享快乐的节日。如今,再闻到粽叶香,脑海里便会涌现出那片狭窄的胡同,妈妈忙碌的身影,父亲温暖的笑容,还有我们一群孩子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的场景。虽然岁月匆匆,时代变迁,但那段简单而幸福的端午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端午节的粽子,是老塘沽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时光流淌中最温柔的记忆。#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