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参加一个满月宴,主家选的餐厅在一个位置相对较偏的城郊结合处,透过餐厅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农田和大棚,对于这样的一个餐厅还是有些出乎笔者意料,因为据笔者所知主家家境殷实,城中心的餐厅从经济上说也不可能负担不起。后面席上众人寒暄中得知,选址在这里主要是因为周边空地多,方便停车,心下才恍然大悟这看似反常的选择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随着国家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人口越来越多,高楼越来越多。得益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这一个在昔日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身份与地位的大件消费品也越来越普及,旧时达官贵人的座驾,慢慢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笔者周围熟悉的家庭中,差不多是家家有车了,有的甚至不止一辆。网上的一项数据,2024年全国民有汽车保有量是3.5亿辆,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中。中国大概14亿人,一个家庭平均4个人,大概也就是3.5亿个家庭,考虑到有些家庭不止一辆汽车,保守一些估计80%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在广大城市地区,因为人口集中,车越来越多,停车越来越难,这应该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的小区为例,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栋楼的大型小区,小区周边的道路宽阔,划个双向4车道还能留有宽裕的非机动车道,环小区一圈大概有1.5公里的长度。刚搬过来时小区外边一圈的道路两侧都划满了停车位,但是停的车辆不多,看着空荡荡的,还和妻子说这么多空地,都多余划这么多车位,根本停不了这么多车。结果笔者很快就被打脸,随着小区入住率的提高,买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也就三年的时间,现在小区周边的道路不光路两边的车位停满了,就连路中间栏杆两边也都停的满满的,晚上下班时间以后,真的是停车一位难求。

笔者去年8年多落地买的汽车,相同的配置今年7万左右就差不多能落地。在一些地区,叠加国补等政策,3万买一辆全新的手动档A级轿车,5万买一辆全新的自动档轿车都不成问题,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中,在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政策扶持下,中国人民的汽车拥有率赶上美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不同于美国有钱人习惯在郊区住别墅,中国人无论穷富,买房首先考虑地段,对于好的地段,首先是考虑周边的各种配套,尤其是教育配套,也就是通常说的学区房,这就导致大家都愿意住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再加上这些年来大部分城市建设都追求高楼大厦和地标建筑,这样显得城建工作有效果。

其实对于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来说,人口的增长已经见顶,城市的土地资源其实也没有那么紧缺,城市建设需要的土地面积通过农村进城人口退出的土地是可以调节调剂的。在城建工作中,很多城市喜欢追求花大价钱大力气拆迁城中村改造成高楼,这样显得城市更有现代化的高大上感觉。但是高楼层高人口密度的区域,在这个时代其实居住体验并不好。但是楼层越高,单位面积人口密度越大,以往大家都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出行时可能影响还不么大。随着汽车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集聚在一个区域,停车难,行车难就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早晚高峰顿辙堵车成了家常便饭,为了争抢停车位发生矛盾纠纷屡见不鲜。

在大家都追求花大代价拆迁城中村,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高楼时,换一个城建思路,对于拆迁难度大、代价大的城中村,可以进行一些现代化的改造,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居住体验感,一些城中村也颇有自己的历史渊源,不必非得把这些城中村都拆掉,因地制宜进行一些相应的规划,保留一份乡愁,也少一些人民内部的矛盾。

世界都在多极化的今天,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有多个中心,统筹相应的人口资源,适度拉大一下城市框架,随着未来自动驾驶的普及,AI及智能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城市框架分明,设施布局合理,道路宽广通畅,人民宜居宜业宜行,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才能越来越高,反之,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这样宜居宜业的城市,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这里,留住更多的家乡人才,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内政修明则外服远人”,也正如北宋《营造法式》所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当代城市建设更应尊重客观规律,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人文温度,让城市真正成为诗意栖居之地。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09032272369156658/

随着国家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人口越来越多,高楼越来越多。得益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这一个在昔日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身份与地位的大件消费品也越来越普及,旧时达官贵人的座驾,慢慢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笔者周围熟悉的家庭中,差不多是家家有车了,有的甚至不止一辆。网上的一项数据,2024年全国民有汽车保有量是3.5亿辆,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中。中国大概14亿人,一个家庭平均4个人,大概也就是3.5亿个家庭,考虑到有些家庭不止一辆汽车,保守一些估计80%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在广大城市地区,因为人口集中,车越来越多,停车越来越难,这应该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以笔者所在的小区为例,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栋楼的大型小区,小区周边的道路宽阔,划个双向4车道还能留有宽裕的非机动车道,环小区一圈大概有1.5公里的长度。刚搬过来时小区外边一圈的道路两侧都划满了停车位,但是停的车辆不多,看着空荡荡的,还和妻子说这么多空地,都多余划这么多车位,根本停不了这么多车。结果笔者很快就被打脸,随着小区入住率的提高,买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也就三年的时间,现在小区周边的道路不光路两边的车位停满了,就连路中间栏杆两边也都停的满满的,晚上下班时间以后,真的是停车一位难求。

笔者去年8年多落地买的汽车,相同的配置今年7万左右就差不多能落地。在一些地区,叠加国补等政策,3万买一辆全新的手动档A级轿车,5万买一辆全新的自动档轿车都不成问题,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中,在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政策扶持下,中国人民的汽车拥有率赶上美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不同于美国有钱人习惯在郊区住别墅,中国人无论穷富,买房首先考虑地段,对于好的地段,首先是考虑周边的各种配套,尤其是教育配套,也就是通常说的学区房,这就导致大家都愿意住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再加上这些年来大部分城市建设都追求高楼大厦和地标建筑,这样显得城建工作有效果。

其实对于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来说,人口的增长已经见顶,城市的土地资源其实也没有那么紧缺,城市建设需要的土地面积通过农村进城人口退出的土地是可以调节调剂的。在城建工作中,很多城市喜欢追求花大价钱大力气拆迁城中村改造成高楼,这样显得城市更有现代化的高大上感觉。但是高楼层高人口密度的区域,在这个时代其实居住体验并不好。但是楼层越高,单位面积人口密度越大,以往大家都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出行时可能影响还不么大。随着汽车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集聚在一个区域,停车难,行车难就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早晚高峰顿辙堵车成了家常便饭,为了争抢停车位发生矛盾纠纷屡见不鲜。

在大家都追求花大代价拆迁城中村,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高楼时,换一个城建思路,对于拆迁难度大、代价大的城中村,可以进行一些现代化的改造,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居住体验感,一些城中村也颇有自己的历史渊源,不必非得把这些城中村都拆掉,因地制宜进行一些相应的规划,保留一份乡愁,也少一些人民内部的矛盾。

世界都在多极化的今天,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有多个中心,统筹相应的人口资源,适度拉大一下城市框架,随着未来自动驾驶的普及,AI及智能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城市框架分明,设施布局合理,道路宽广通畅,人民宜居宜业宜行,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才能越来越高,反之,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这样宜居宜业的城市,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这里,留住更多的家乡人才,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内政修明则外服远人”,也正如北宋《营造法式》所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当代城市建设更应尊重客观规律,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人文温度,让城市真正成为诗意栖居之地。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090322723691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