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或学校里,你可能见过这样两类人:一类人在取得成绩后总是轻描淡写,甚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却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敬佩;
另一类人则开口三句话不离“我有多厉害”,“我做了多牛的事情”,这种炫耀或许可以赢得部分人的一时追随,但是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听的人不仅不服,还下意识想躲远一点。
为什么有些人低调却被尊重,有些人高调却没人愿意追随?
是我们对“骄傲”的判断出了偏差,还是“骄傲”本身就不会让我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这个人“是否骄傲”,而在于TA是“以什么方式感到骄傲”。
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1],一种叫做真实自豪(Authentic pride)的情感,可能是人们在社交中赢得他人尊重与信任而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关键;反之,傲慢自豪(Hubristic pride),也就是我们平常认为的高傲,会越来越不得人心。
就像甄嬛传中的华妃嚣张跋扈,以权势压人,她表现出的傲慢自豪和支配性倾向吓退了人心;而甄嬛隐忍,以智慧和自信的真实自豪赢得了人心。
(图源网络,侵删)
自豪,也有一体两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努力完成一个目标而感到满足和骄傲?或者,仅仅因为觉得“我就是比别人强”而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这两种感受,看似相似,实则大不相同。
心理学家 Tracy 和 Robins 在2007年提出,自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2]。
一种是“真实自豪”(Authentic Pride)。它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努力,比如完成一个困难的项目、达成长期目标或掌握一项技能。这种自豪通常伴随着满足和鼓舞人心的情绪,给人一种充实、踏实的感觉。
另一种是“傲慢自豪”(Hubristic Pride)。它不来自于具体的成果,而是一种“我天生就比别人强”的信念。这种情绪更容易与炫耀、优越感,甚至轻视他人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这两种自豪情绪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比如,在非语言表达中,真实自豪的人,往往肢体语言平和自信,不张扬;而傲慢自豪的人,则更可能抬高下巴、带着不屑的眼神,好像在说:看,我有多厉害[3]。
(图源网络,侵删)
而且,拥有不同自豪情绪的人,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追随。
研究发现[4],真实自豪与“威望型策略”(Prestige)有关——那些为自己达成目标而自豪的人,更可能因为别人发自内心尊敬TA确实有能力,愿意与其合作而获得社会地位。我们身边那些安静却总能解决问题的人们,或许就靠这种方式赢得了认可。
而傲慢自豪则往往和“支配型策略”(Dominance)绑定。人们可能会服从觉得自己“很厉害”、“高人一等”的人,但更多是出于害怕或被压制。但这种地位虽然来得快,却难以维持,因为它缺乏真正的认同。
也就是说,真实自豪和威望型地位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循环——越努力越被尊重,越被尊重越感到自豪。
而傲慢自豪则可能陷入另一个循环——通过施压获得地位,反过来又强化了那种“我就是强”的信念,但这种方式,很难带来持久的关系或认可。
所以,真正让人赢得尊重的,可能不仅是“能力”本身,更在于表达自己拥有能力的方式。炫耀,往往适得其反。
不张扬的自豪或许更有分量
除开社会地位的获得,真实自豪比起傲慢自豪的优势还体现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
你或许遇到过那种“用实际行动说话”的合作伙伴。他们在汇报时强调团队贡献,在成功后表达感激;并且也会在职场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5],这往往会让他们赢得更多信任与长远合作的机会。
有研究指出[6],相较于聚焦帮助者能力的感恩表达,那些突显其社会价值的表达更有可能激发后续的亲社会行为。该效应主要通过增强帮助者对自身社会价值的感知而产生,而非自我效能感。
而教育领域的研究发现,学生如果将成绩归因于努力和方法,会更有持续学习动力,更容易被老师和同学认同。相反,若频繁以“我就是天才”自居,不仅不利于长远发展[7],也可能造成社交上的不良影响[8]。
谢耳朵:你说谁?
(图源网络,侵删)
有研究者指出,对自己感到真实自豪的学生,更倾向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目标,更认为“我成功是因为我努力了”;而对自己感到傲慢自豪的学生,更有可能以表现得好、胜过别人为学习目标,更认为“我成功是因为我一直都很棒”[9]。
不同文化中的“自豪”与“骄傲”
从跨文化角度来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自豪”(pride)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自豪可能往往受到高度重视和推崇,而东方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可能对这种情绪抱有更消极的看法。
对此,有研究者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真实自豪是自豪情绪的主导概念;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地把自豪理解为傲慢自豪,也就是骄傲。
为什么对于pride的理解会具有这样的文化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取得成就”或“有能力”的看法不同。
有研究者认为[11],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自我提升 (self-enhancement),更强调个体,因此自豪会被看作是一种获得成就时的情绪表达,是自信与能力的彰显(类似于真实自豪)。
但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认为自我批评 (self-criticism) 和反思是更重要的,更强调集体,因此自豪可能会被看作是对个人取得成绩的炫耀(“出风头”,类似于傲慢自豪)。
所以,下次看到别人表现出“自豪”时,也许我们从更多的侧面理解:TA真的只是“在炫耀”吗,还是在用TA的方式,表达内在的自我价值?
(图源网络,侵删)
换句话说,理解一个人的自豪,不仅要听TA说了什么,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文化、价值观、乃至TA自身对“自豪”的定义,都可能影响我们对这一情绪的判断与回应。
Being good OR Doing good?
人们获得尊重的关键,或许并不只是在于他们“有能力”,而是如何理解与传递自己的能力。
真实自豪是一种内敛的力量,它不需要大声宣扬。当人们因努力而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时,别人也会认同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并更愿意靠近和追随他们。
就像树木不是通过喝彩声来生长,而是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最终才有了前来乘凉的人们。
另一类人则开口三句话不离“我有多厉害”,“我做了多牛的事情”,这种炫耀或许可以赢得部分人的一时追随,但是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听的人不仅不服,还下意识想躲远一点。
为什么有些人低调却被尊重,有些人高调却没人愿意追随?
是我们对“骄傲”的判断出了偏差,还是“骄傲”本身就不会让我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这个人“是否骄傲”,而在于TA是“以什么方式感到骄傲”。
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1],一种叫做真实自豪(Authentic pride)的情感,可能是人们在社交中赢得他人尊重与信任而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关键;反之,傲慢自豪(Hubristic pride),也就是我们平常认为的高傲,会越来越不得人心。
就像甄嬛传中的华妃嚣张跋扈,以权势压人,她表现出的傲慢自豪和支配性倾向吓退了人心;而甄嬛隐忍,以智慧和自信的真实自豪赢得了人心。
(图源网络,侵删)
自豪,也有一体两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努力完成一个目标而感到满足和骄傲?或者,仅仅因为觉得“我就是比别人强”而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这两种感受,看似相似,实则大不相同。
心理学家 Tracy 和 Robins 在2007年提出,自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2]。
一种是“真实自豪”(Authentic Pride)。它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努力,比如完成一个困难的项目、达成长期目标或掌握一项技能。这种自豪通常伴随着满足和鼓舞人心的情绪,给人一种充实、踏实的感觉。
另一种是“傲慢自豪”(Hubristic Pride)。它不来自于具体的成果,而是一种“我天生就比别人强”的信念。这种情绪更容易与炫耀、优越感,甚至轻视他人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这两种自豪情绪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比如,在非语言表达中,真实自豪的人,往往肢体语言平和自信,不张扬;而傲慢自豪的人,则更可能抬高下巴、带着不屑的眼神,好像在说:看,我有多厉害[3]。
(图源网络,侵删)
而且,拥有不同自豪情绪的人,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追随。
研究发现[4],真实自豪与“威望型策略”(Prestige)有关——那些为自己达成目标而自豪的人,更可能因为别人发自内心尊敬TA确实有能力,愿意与其合作而获得社会地位。我们身边那些安静却总能解决问题的人们,或许就靠这种方式赢得了认可。
而傲慢自豪则往往和“支配型策略”(Dominance)绑定。人们可能会服从觉得自己“很厉害”、“高人一等”的人,但更多是出于害怕或被压制。但这种地位虽然来得快,却难以维持,因为它缺乏真正的认同。
也就是说,真实自豪和威望型地位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循环——越努力越被尊重,越被尊重越感到自豪。
而傲慢自豪则可能陷入另一个循环——通过施压获得地位,反过来又强化了那种“我就是强”的信念,但这种方式,很难带来持久的关系或认可。
所以,真正让人赢得尊重的,可能不仅是“能力”本身,更在于表达自己拥有能力的方式。炫耀,往往适得其反。
不张扬的自豪或许更有分量
除开社会地位的获得,真实自豪比起傲慢自豪的优势还体现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
你或许遇到过那种“用实际行动说话”的合作伙伴。他们在汇报时强调团队贡献,在成功后表达感激;并且也会在职场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5],这往往会让他们赢得更多信任与长远合作的机会。
有研究指出[6],相较于聚焦帮助者能力的感恩表达,那些突显其社会价值的表达更有可能激发后续的亲社会行为。该效应主要通过增强帮助者对自身社会价值的感知而产生,而非自我效能感。
而教育领域的研究发现,学生如果将成绩归因于努力和方法,会更有持续学习动力,更容易被老师和同学认同。相反,若频繁以“我就是天才”自居,不仅不利于长远发展[7],也可能造成社交上的不良影响[8]。
谢耳朵:你说谁?
(图源网络,侵删)
有研究者指出,对自己感到真实自豪的学生,更倾向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目标,更认为“我成功是因为我努力了”;而对自己感到傲慢自豪的学生,更有可能以表现得好、胜过别人为学习目标,更认为“我成功是因为我一直都很棒”[9]。
不同文化中的“自豪”与“骄傲”
从跨文化角度来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自豪”(pride)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自豪可能往往受到高度重视和推崇,而东方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可能对这种情绪抱有更消极的看法。
对此,有研究者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真实自豪是自豪情绪的主导概念;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地把自豪理解为傲慢自豪,也就是骄傲。
为什么对于pride的理解会具有这样的文化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取得成就”或“有能力”的看法不同。
有研究者认为[11],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自我提升 (self-enhancement),更强调个体,因此自豪会被看作是一种获得成就时的情绪表达,是自信与能力的彰显(类似于真实自豪)。
但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可能认为自我批评 (self-criticism) 和反思是更重要的,更强调集体,因此自豪可能会被看作是对个人取得成绩的炫耀(“出风头”,类似于傲慢自豪)。
所以,下次看到别人表现出“自豪”时,也许我们从更多的侧面理解:TA真的只是“在炫耀”吗,还是在用TA的方式,表达内在的自我价值?
(图源网络,侵删)
换句话说,理解一个人的自豪,不仅要听TA说了什么,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文化、价值观、乃至TA自身对“自豪”的定义,都可能影响我们对这一情绪的判断与回应。
Being good OR Doing good?
人们获得尊重的关键,或许并不只是在于他们“有能力”,而是如何理解与传递自己的能力。
真实自豪是一种内敛的力量,它不需要大声宣扬。当人们因努力而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时,别人也会认同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并更愿意靠近和追随他们。
就像树木不是通过喝彩声来生长,而是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最终才有了前来乘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