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12日至2月19日,"响"号再度为轻型航母"海鹰"号提供护航,编队由吴港出发途经马尼拉、新加坡、打拉根、帕劳与特鲁克后返回。这项为期一个多月的输送任务中,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她——同年2月17日,美军发动了著名的「冰雹行动」,第38特混舰队(TF.38)的九艘航母将素有"日本珍珠港"之称的特鲁克泊地化为火海,包括轻巡洋舰"那珂"在内的大量舰艇被击沉,而提前离开的"响"号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
-
3月1日,"响"号与"电"号掩护轻型航母"千代田"号由横须贺出发,途径塞班岛、关岛、巴厘巴板与达沃后返回。4月10日,完成任务的"响"号进入吴港接受例行维修,并加装逆探设备(一种雷达告警装置),这期间的4月13日,同级舰"雷"号在关岛以西海域遭美军潜艇"李氏鮻"号(USS Harder SS-257)的伏击,后者于1,200米距离发射的鱼雷有2枚命中,造成"雷"号主弹药库殉爆并于数分钟内沉没,全舰乘员无一幸存。5月3日,完成检修的"响"号加入「ヒ61」船团,由门司港出发前往马尼拉,11日与"电"号汇合后掩护"日荣丸"、"建川丸"号脱离船团并前往巴厘巴板。5月14日,编队途径锡布图海峡时,"响"号与"电"号按反潜条例进行了互换位置的交接,仅30分钟后"电"号即被美军潜艇"达摩鲨"号(USS Bonefish SS-223)发射的鱼雷击沉,接到消息的"响"开足马力前去救援,仅捞起125名生还者,在太平洋的血色黄昏下目睹了最后一艘姐妹舰的逝去。

【位于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环礁是日本帝国海军在本土之外的大型舰船锚地,一度被称为「太平洋上的直布罗陀」,美国海军航空兵在1944年初发动的大规模空袭迫使后者彻底放弃了这个重要补给点】
-
6月10日,随着"雷"与"电"号的除籍,「第6驱逐队」正式解散,独存的"响"号转属联合舰队直辖。14日,"响"号与驱逐舰"滨风"、"白露"、"时雨"、"秋霜"号加入联合舰队第一补给部队,拱卫油轮船团于18日同小泽的机动部队完成汇合。19日至20日的「马里亚纳海战」中,"响"号遭到美军空袭扫射并轻微受损,后于6月28日与驱逐舰"藤波"等舰编组,途径马尼拉返回吴港修整。7月17日起,"响"号开始承担日本至台湾占领区的航线护卫任务,并于8月1日至25日依次押送运输船团前往冲绳与高雄。
-
9月6日,护航「高雄-马尼拉」航线的"响"号遭遇了第二次生死考验——在吕宋海域救援触雷的"永治丸"号时,她被美军潜艇"锹鱼"号(USS Queenfish SS-393)发射的鱼雷(也有资料认为是布设的水雷)命中,造成前部舱室损毁(10人死亡)及舰艏塌陷。受损的"响"号紧急前往左营港接受处置,随后于9月28日起依次辗转马公与基隆等地进行维修。祸不单行的是,当地气候引发了维修过程中全舰痢疾病症的蔓延,至10月底,已有约43%的乘员失去战斗力。11月7日,因疫情失控,"响"号被迫提前脱离与"护国丸"号的临时编队,独自前往长滨进行隔离消杀,讽刺的是仅14小时后"护国丸"号即被美军潜艇"鳐鱼"号(USS Barb SS-220)击沉。11月下旬,灭菌完成的"响"号前往横须贺海军工厂更换其二度损坏的舰艏,并安装了源自驱逐舰"潮"的1号主炮塔。

【中雷后挣扎返回日占区左营军港的驱逐舰“响”号,可见其舰首已严重塌陷,为减轻前部结构压力,一号主炮塔被紧急拆除处理】
-
1944年下旬的这次受损经历让"响"号错过了10月份的「莱特湾海战」,当她修复完成并重返一线岗位时,昔日强盛的联合舰队已名存实亡。次年1月25日,历经过两次重大损伤的"响"号被编入第二舰队麾下的「第7驱逐队」,此时的日本已完全丧失制海权,残存舰艇被迫转入本土集中,"响"号在此阶段主要执行近海警戒任务,并参与了对「北号作战」(1945年2月日军实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运输行动,旨在从东南亚向本土输送战略物资,最终仅1,900吨货物抵达吴港)舰艇编队的接应行动。
-
1945年3月29日,"响"号奉命启程前往广岛,加入战列舰"大和"号领衔的「天一号作战」编队执行菊水特攻任务,全舰231名乘员亦收到了「
本舰将伴随"大和"号突入冲绳海域,对敌登陆船团实施决死之轰击」的作战指令。然而世事无常,上午经过周防滩海域时,"响"号右侧突然传来剧烈的爆炸声,事后判明,被"响"触发的是一颗美军B-29轰炸机投放的MK25型磁性水雷,因其专为打击大型舰艇设计,装药量达到了恐怖的560公斤。遭遇第三次生死考验的"响"号彻底停摆,附近的驱逐舰"朝霜"号紧急协助其展开自救。经过探查,损管队员在"响"号的舰体后部发现了长5米、宽1.2米的破损,随即采取封闭水密隔舱等方式维持浮力,并尝试恢复未被进水波及的左侧主机。经过6小时的不断努力,"响"号奇迹般的获得了8节航速,综合考虑之后,全舰决定放弃特攻任务返航,而"朝霜"号则遵照大本营指示继续前往目的地,二者在暮色中分道扬镳。

【描绘「天一号作战」舰队遭到空袭的美术作品,本次行动中驱逐舰"朝霜"号因轮机故障落单,在鹿儿岛以南海域遭美军舰载机围攻倾覆,378名乘员死亡】
-
3月30日晨,受重创的"响"号挣扎着驶入吴海军工厂第4船渠,后续长达37天的修复中,该舰避开了4月7日发生的坊之岬海战——当天下午,执行「天一号作战」任务的编队在美军400架次舰载机的狩猎中彻底覆灭,包含"大和"号在内的多数舰艇被击沉,仅"冬月"、"初霜"、"雪风"三舰幸存("凉月"遭重创,返航后报废)。5月中旬,完成修复的"响"号转属舞鹤镇守府,并于6月奉命移驻新潟港,成为「第7驱逐队」最后的旗舰。7月10日起,"响"号随第一〇五战队承担起日本海的反潜巡逻,此时的昭和政权已失去燃油供应能力,编队鲜有出动。8月15日正午,当《终战诏书》通过NHK广播传达时,"响"号正锚泊在新潟港西防波堤外侧执行警戒任务,其瞭望哨于11时23分发现疑似美军F6F舰载机群逼近,25mm机炮组进行了对空射击,直至接到停火命令,这成为了该舰最后的战斗记录。
-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彻底结束,
联合舰队于开战前建造的82艘驱逐舰中,仅"响"号、"潮"号(动力瘫痪)与"雪风"号幸存,三舰共同构成了旧日本海军昔日"水雷战队"的最后残影。在这之中,"响"号因整个战争期间经历3次致命损伤却幸免于难的事迹,被残存的舰队官兵誉为"舞鹤の不死鸟"。

【重伤后挣扎着逃回佐世保港的驱逐舰"凉月"号,因无法得到妥善维修,只能系留于岸边充当防空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