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胜利之刻吧 关注:21,414贴子:582,089
  • 19回复贴,共1

【历史讲堂】孤独的钢铁不死鸟:从驱逐舰"响"到驱逐舰"信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这里是第三期拂晓历史讲堂,本次科普的主角为拥有双重国籍身份的旧日本海军“响”号驱逐舰
(本篇为早期文章的补档,部分内容进行了精校优化)

-
PS:文章涉及内容均来自公开的历史资料文献,未经作者授权请勿随意转载,感谢合作!


IP属地:山东1楼2025-05-26 21:49回复
    【引言:终末之时的漂泊航迹】
    -
    1954年8月4日,海参崴外薄雾弥漫的洋面上,一艘陈旧的靶舰正以6节速度进行着最后的航行。远东的晨光中,苏联海军航空兵第568团的图-4K轰炸机群呼啸而至,伴随着无线电指令发出,俯冲而下的КС-1空射反舰导弹撞破了靶舰的右舷,汹涌的海水浸入舞鹤船匠焊接过的钢铁之躯。须臾片刻之后,这艘曾被乘员唤作"响"的驱逐舰,带着属于两国海军的双重记忆沉入冰冷的水底。
    -
    作为旧日本海军水雷战队的一员,"响"号的命运轨迹可谓近代战争史上最奇特的轮回:她曾在基斯卡湾舰艏断裂、在吕宋水道被潜艇撕开船舷、在周防滩的惊雷声中残破,却总能于拼死挽救下幸存,获得了"舰队不死鸟"的称号。而于异国他乡中化身为"信赖"号的岁月里,她装备过西里尔字母铭刻的俄国兵器,也以练习船之躯见证了红海军于铁幕下的快速崛起。纵观"响"号的服役生涯,诞生于追求「一击必杀」狂热的她,却因顽强的生命张力被世人所铭记,当红星照耀的铁翼临空,蒸汽轮机的喘息最终败于火箭引擎的嘶鸣之刻,这艘曾三度直面过死亡的驱逐舰,如同三度迎来落日的克劳狄乌斯,在历史长河的波涛中留下了一部关于生存与毁灭的辩证物语。

    【苏联海军航空兵第568团(568-й Морской ракетоносный авиационный полк)是冷战初期苏联太平洋舰队的重要作战单位。该团于1952年组建于海参崴近郊的普利莫尔斯基航空基地,最初装备图-4K型战略轰炸机,搭载КС-1"彗星"(北约代号 AS-1)空射反舰导弹。1953至1956年间,第568团先后完成12次导弹试射,其中1954年8月4日对退役驱逐舰"信赖"号(原日本海军特Ⅲ型驱逐舰"响"号)的击沉行动成为反舰导弹摧毁舰艇的首次实战化验证】


    IP属地:山东2楼2025-05-26 21:55
    回复
      2025-10-11 20:33: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超弩妄想:条约时代的野心锻造】
      -
      1922年华盛顿特区,随着《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正式签署,一副沉重的铁枷禁锢住了日本海军扩张的野心。依照规定,日方主力舰吨位被严格限制在英美两国的60%,这意味着联合舰队永远无法在战列数量上与假想敌美国正面对抗。面对这种时代困局,日军大本营于1927年提出了"辅助舰艇倍增计划",将资源向驱逐舰与潜艇方向倾斜,赋予其"以单舰质量抵消数量劣势"的决战使命。在此背景下,日本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以反潜、护航为主的"舰队之盾",被强化为搭载重型鱼雷的"舰队之矛"。1928年定型建造的特Ⅲ型驱逐舰("晓"级)正是这种战略转型的代表作品。相较于大正时代的"峯风"级,特型驱逐舰搭载了全新的九三式氧气鱼雷,这种610mm口径的"长矛"能在40节航速下突进20海里,其战斗部装药高达490公斤,理论上足以洞穿任何条约型战舰的水下防护。

      【二战期间于华盛顿特区美利坚合众国海军部外陈列展出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实物(未爆弹),据悉其被捕获于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附近的克鲁兹角(Point Cruz)】
      -
      在总体设计上,"晓"级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为1,680吨,满载排水量为2,090吨,较美国平甲板型驱逐舰轻300吨。舰体全长118.5米,宽10.36米,吃水3.2米,长宽比达到11.4,确保了高速航行能力。在建造中,"晓"级首次应用了全焊接技术,减轻重量的同时提升了纵向结构强度。动力系统采用4台舰本式重油锅炉与2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组合,总输出50,000轴马力,通过两级齿轮减速装置获得最高38节航速,并具备紧急情况下的"单轴推进"能力——1945年周防滩海域触雷事故中,右舷轮机舱被毁的"响"号正是依靠左侧机组维持动力,以8节航速完成了撤离。
      -
      武器配置层面,"晓"级搭载了3座双联装127mm主炮(B型),采用中轴线布局,实现前后240°射界覆盖,相较于前代"吹雪"级(特Ⅰ型)与"凌波"级(特Ⅱ型),"晓"级的主炮仰角从40°提升至75°,单炮射速达10发/分钟,兼具反舰与防空效能。更具威力的是3座九〇式610mm鱼雷发射器(搭载九三式氧气鱼雷),同样的中轴线布局使其能执行单侧九发齐射的饱和攻击任务,堪称“决战撒手锏”。而与之相对的是,"晓"级在完工时仅仅搭载2挺13mm高射机枪,声呐系统亦存在缺失,暴露出舰艇自卫水平薄弱的缺陷,为其后来的作战经历埋下了隐患。
      -
      自此,从特Ⅰ型到特Ⅲ型,日本海军通过"晓"级的建造,展示出其对「超弩级驱逐舰」这种"舰队决战兵器"的推崇,而作为"晓"级二号舰的"响"号,亦成为此"以小博大"风格的具象化产物。当她的身影出现在舞鹤海军工厂之际,彼时的历史尚不知晓,这种一厢情愿式的狂热,将在未来基斯卡岛的浓雾与苏禄海的波涛中经历怎样严酷的拷问。

      【"晓"级(特Ⅲ型)承接了同属特型驱逐舰的"吹雪"级(特Ⅰ型)与"凌波"级(特Ⅱ型)方案,并在部分层面予以改进,其最显著的外观区别为前烟囱直径明显缩小】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5-26 22:16
      回复
        【烈焰试炼:太平洋战场的九死一生】
        -
        1930年2月21日,"晓"级二号舰"响"号于日本舞鹤海军工厂船渠动工。得益于前述批次的丰富经验,其建造过程相对顺利。1933年3月31日,完成舾装的"响"号下水交付,作为新锐的特型驱逐舰,其搭载的3座双联装127mm主炮呈前一后二布局,配合3座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器,单舰火力投射量已接近早期轻巡洋舰水平。
        -
        彼时日军对武器的过分堆砌最终带来了致命后果,1934年3月「友鹤事件」爆发(海防舰"友鹤"号因重心过高,在佐世保港外演习时遭遇风浪倾覆,100名乘员死亡),试航中的"响"号被迫返厂紧急调整:舰桥从开放式改为封闭结构,上层建筑削减1.2米降低重心,同时舰底加装150吨压载物。这些改动让"响"号的标准排水量从1,680吨增至1,750吨,航速微降至37.5节,但稳定性显著提升。

        【竣工阶段的海防舰“友鹤”号,其排水量不足600吨的身躯搭载了两座硕大的127mm炮塔(红圈)及两部重型鱼雷发射器(黄圈),全部武器的总吨位占比高达22.7%,重心失衡导致稳定性极差】
        -
        1934年11月,完成验收的"响"号与同型舰"晓"、"雷"、"电"共同编入横须贺镇守府「第6驱逐队」,这支由特Ⅲ型四姐妹组成的编队,在1935至1936年间累计进行了27次夜间雷击演练。1937年7月起,「第6驱逐队」编入第四水雷战队,承担侵华日军(华北地区)物资运输船团的护卫任务,并于10月参加了对「杭州湾登陆作战」行动的支援。1940年11月,"响"号开始接受战前改造,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加装93式水中听音机,同时增设2座96式双联装25mm机炮与4挺13mm机枪,强化了原本薄弱的反潜与防空能力。至珍珠港事件前夕,该舰顺利完成升级,并与「第6驱逐队」成员一同编入第一水雷战队待命。

        【1938年间停泊于日占区青岛港外的驱逐舰“响”号,其舰艏数字“6”代表隶属「第6驱逐队」,船体中部为假名涂写的舰名(ひびき,英文:Hibiki)】
        -
        1941年12月7日,南云舰队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响"号随所属的第一水雷战队悄然驶入南中国海,作为入侵东南亚的先锋首次直面战局,其任务是在金兰湾至西贡海域执行警戒巡逻,为后续登陆部队扫清航道。12月22日凌晨,「第6驱逐队」"晓"、"响"、"雷"、"电"四舰前往林加延湾,承担登陆作战中的火力支援任务,面对美军PT鱼雷艇的夜间袭扰,"响"装备的127mm主炮首次开火,但未取得战果。
        -
        1942年2月,随着南线战局的推进,"响"号被编入爪哇攻略部队。2月28日的巴达维亚海战中,该舰与重巡洋舰"足柄"号协同作战,在巽他海峡截击试图逃离的盟军ABDA舰队(由美、英、荷、澳四国组建的亚太殖民地舰队)残部。在接战中,她的127mm主炮对荷兰驱逐舰"科顿艾尔"号(Hr.Ms. Kortenaer)实施了跨射压制,短时间内共发射主炮弹药87枚,展现出特型驱逐舰相较于盟军同行的强大火力。

        【由《战舰世界》游戏运营官方Wargaming出具的1942年“泗水海战”交战区域态势图】


        IP属地:山东4楼2025-05-26 22:40
        回复
          1942年5月,"响"号被调入执行「AL作战」任务的北方部队,这支以轻巡洋舰"阿武隈"为首的特遣队肩负着牵制阿留申群岛地区美军兵力的战略任务。6月12日,在基斯卡岛登陆支援行动中,"响"号遭遇了她服役以来的第一次生死考验——当天14时17分,一架美军PBY-5A"卡特琳娜"水上飞机突破云层,在300米高度投下两枚500磅(227kg)炸弹。其中一枚近失弹于右舷近处爆炸,冲击波导致舰艏从锚链孔处断裂,1号主炮前甲板下出现长1.8米的裂缝,海水以每分钟3吨的速度快速涌入。
          -
          面对危机,舰上搭载的损管队员立刻封闭了全舰隔舱,用木楔结构实施损害处堵漏,并通过注水平衡船身。经过3小时17分钟的抢修,"响"号的进水得到控制,随后在姐妹舰"晓"号的拖曳下以5节航速(倒车)穿越千岛寒流,历时15天的"死亡航程"后,于6月27日蹒跚进入大凑港。现场拍摄的照片显示,轰炸造成其舰艏甲板呈90°角弯折塌陷,但全焊接工艺的延展性有效避免了铆接结构常见的连锁性解体。

          【返回大凑港后的驱逐舰“响”号,可见其舰艏结构已完全损毁,锚链甲板呈90°弯折塌陷】
          -
          7月11日,加装临时舰艏的"响"号自行前往横须贺修复,随后4个月的施工中,她更换了前部12米舰体,拆除二号炮塔以增加96式三联装25mm机炮搭载,同时安装了13号对空电探,使其成为日本海军首批拥有雷达探测能力的驱逐舰。就在"响"号维修期间的11月13日,接替担任「第6驱逐队」旗舰的"晓"号在瓜岛海域爆发的「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遭美军轻巡洋舰"亚特兰大"号与重巡洋舰"旧金山"号集火,仅7分钟便被击沉——姐妹舰的黯然折损,无形中预示着"响"号未来的孤单旅程。
          -
          进入1943年,随着瓜达尔卡纳尔群岛战役的失败,日本海军丧失了太平洋上的战略主动权,残存的舰艇开始承担起愈发繁重的护航与撤退任务。1943年2月,为强化南太平洋基地航空战力,修复完成的"响"号奉命护卫轻型航母"大鹰"号和"云鹰"号自本土出发,执行横须贺与特鲁克环礁之间的舰载机运输任务。这条全长2,200海里的航线穿过多个美军潜艇活跃区,编队遂采取Z字反潜航行法,利用不超过18节的航速提高声呐探测效率。在2月1日至3月22日的四次往返中,"响"号共参与投放深水炸弹27枚,上报驱离美军潜艇两艘,确保了搭载物资的航母安全抵达目的地。
          -
          4月,因长距离航行导致的轮机磨损,"响"号进入佐世保海军工厂接受短期维护,并加装新型22号对水上电探。整修期间其短暂编入第十一水雷战队,在日本内海西部接受反潜强化训练,重点演习「双舰交叉投弹」战术——两艘驱逐舰以30度夹角同步投放深弹,形成立体杀伤区。5月返回北方部队后,该战术在千岛群岛海域发挥了一定作用:6月7日,"响"号宣布与"若叶"号在占守岛以东联合击沉一艘美军潜艇(战果存疑)。

          【中期升级后的特型驱逐舰外观示意图,与竣工状态对比,改造工作拆除了后部X炮塔,增加更多的96式25mm机炮搭载(蓝圈),并在前后桅杆处分别加装了22号对水上电探(黄圈)与13号对空电探(红圈)】
          -
          7月,随着阿留申群岛地区的战局恶化,"响"号参与了木村昌福少将指挥的两次「基斯卡岛撤退作战」。在7月10日的第一次行动中,舰队因缺乏浓雾掩护而被迫返航。7月29日第二次行动时,"响"号作为警戒舰部署于编队西南侧,最终在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掩护下,木村指挥的日军19艘舰艇成功撤出基斯卡岛5,183名守军("响"号接收418人),美军全程未能察觉,此役被盟军称为「太平洋战争中最耻辱的疏漏」
          -
          8月,"响"号受命执行「T2运输行动」,掩护"平安丸"、"护国丸"及"清澄丸"号运输船搭载第17师由上海出发前往拉包尔,并于10月9日进驻特鲁克泊地。同年11月,"响"号被指派执行特鲁克泊地至夸贾林环礁的陆军输送任务,随后又参与了新加坡至巴厘巴板的船团护卫和对油轮"照川丸"号的救援行动。12月20日,"响"号与"电"号共同掩护轻型航母"海鹰"号与"龙凤"号返回吴港,编队于12月27日安全通过巴士海峡。至此,这艘忙碌的驱逐舰已在1943年累计航行超过40,000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两圈。

          【日本国内长期将「基斯卡岛撤退作战」视为太平洋战场的重大胜利,甚至于战后拍摄了相关电影作品进行宣传】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5-05-26 22:55
          回复
            1944年1月12日至2月19日,"响"号再度为轻型航母"海鹰"号提供护航,编队由吴港出发途经马尼拉、新加坡、打拉根、帕劳与特鲁克后返回。这项为期一个多月的输送任务中,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她——同年2月17日,美军发动了著名的「冰雹行动」,第38特混舰队(TF.38)的九艘航母将素有"日本珍珠港"之称的特鲁克泊地化为火海,包括轻巡洋舰"那珂"在内的大量舰艇被击沉,而提前离开的"响"号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
            -
            3月1日,"响"号与"电"号掩护轻型航母"千代田"号由横须贺出发,途径塞班岛、关岛、巴厘巴板与达沃后返回。4月10日,完成任务的"响"号进入吴港接受例行维修,并加装逆探设备(一种雷达告警装置),这期间的4月13日,同级舰"雷"号在关岛以西海域遭美军潜艇"李氏鮻"号(USS Harder SS-257)的伏击,后者于1,200米距离发射的鱼雷有2枚命中,造成"雷"号主弹药库殉爆并于数分钟内沉没,全舰乘员无一幸存。5月3日,完成检修的"响"号加入「ヒ61」船团,由门司港出发前往马尼拉,11日与"电"号汇合后掩护"日荣丸"、"建川丸"号脱离船团并前往巴厘巴板。5月14日,编队途径锡布图海峡时,"响"号与"电"号按反潜条例进行了互换位置的交接,仅30分钟后"电"号即被美军潜艇"达摩鲨"号(USS Bonefish SS-223)发射的鱼雷击沉,接到消息的"响"开足马力前去救援,仅捞起125名生还者,在太平洋的血色黄昏下目睹了最后一艘姐妹舰的逝去。

            【位于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环礁是日本帝国海军在本土之外的大型舰船锚地,一度被称为「太平洋上的直布罗陀」,美国海军航空兵在1944年初发动的大规模空袭迫使后者彻底放弃了这个重要补给点】
            -
            6月10日,随着"雷"与"电"号的除籍,「第6驱逐队」正式解散,独存的"响"号转属联合舰队直辖。14日,"响"号与驱逐舰"滨风"、"白露"、"时雨"、"秋霜"号加入联合舰队第一补给部队,拱卫油轮船团于18日同小泽的机动部队完成汇合。19日至20日的「马里亚纳海战」中,"响"号遭到美军空袭扫射并轻微受损,后于6月28日与驱逐舰"藤波"等舰编组,途径马尼拉返回吴港修整。7月17日起,"响"号开始承担日本至台湾占领区的航线护卫任务,并于8月1日至25日依次押送运输船团前往冲绳与高雄。
            -
            9月6日,护航「高雄-马尼拉」航线的"响"号遭遇了第二次生死考验——在吕宋海域救援触雷的"永治丸"号时,她被美军潜艇"锹鱼"号(USS Queenfish SS-393)发射的鱼雷(也有资料认为是布设的水雷)命中,造成前部舱室损毁(10人死亡)及舰艏塌陷。受损的"响"号紧急前往左营港接受处置,随后于9月28日起依次辗转马公与基隆等地进行维修。祸不单行的是,当地气候引发了维修过程中全舰痢疾病症的蔓延,至10月底,已有约43%的乘员失去战斗力。11月7日,因疫情失控,"响"号被迫提前脱离与"护国丸"号的临时编队,独自前往长滨进行隔离消杀,讽刺的是仅14小时后"护国丸"号即被美军潜艇"鳐鱼"号(USS Barb SS-220)击沉。11月下旬,灭菌完成的"响"号前往横须贺海军工厂更换其二度损坏的舰艏,并安装了源自驱逐舰"潮"的1号主炮塔。

            【中雷后挣扎返回日占区左营军港的驱逐舰“响”号,可见其舰首已严重塌陷,为减轻前部结构压力,一号主炮塔被紧急拆除处理】
            -
            1944年下旬的这次受损经历让"响"号错过了10月份的「莱特湾海战」,当她修复完成并重返一线岗位时,昔日强盛的联合舰队已名存实亡。次年1月25日,历经过两次重大损伤的"响"号被编入第二舰队麾下的「第7驱逐队」,此时的日本已完全丧失制海权,残存舰艇被迫转入本土集中,"响"号在此阶段主要执行近海警戒任务,并参与了对「北号作战」(1945年2月日军实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运输行动,旨在从东南亚向本土输送战略物资,最终仅1,900吨货物抵达吴港)舰艇编队的接应行动。
            -
            1945年3月29日,"响"号奉命启程前往广岛,加入战列舰"大和"号领衔的「天一号作战」编队执行菊水特攻任务,全舰231名乘员亦收到了「本舰将伴随"大和"号突入冲绳海域,对敌登陆船团实施决死之轰击」的作战指令。然而世事无常,上午经过周防滩海域时,"响"号右侧突然传来剧烈的爆炸声,事后判明,被"响"触发的是一颗美军B-29轰炸机投放的MK25型磁性水雷,因其专为打击大型舰艇设计,装药量达到了恐怖的560公斤。遭遇第三次生死考验的"响"号彻底停摆,附近的驱逐舰"朝霜"号紧急协助其展开自救。经过探查,损管队员在"响"号的舰体后部发现了长5米、宽1.2米的破损,随即采取封闭水密隔舱等方式维持浮力,并尝试恢复未被进水波及的左侧主机。经过6小时的不断努力,"响"号奇迹般的获得了8节航速,综合考虑之后,全舰决定放弃特攻任务返航,而"朝霜"号则遵照大本营指示继续前往目的地,二者在暮色中分道扬镳。

            【描绘「天一号作战」舰队遭到空袭的美术作品,本次行动中驱逐舰"朝霜"号因轮机故障落单,在鹿儿岛以南海域遭美军舰载机围攻倾覆,378名乘员死亡】
            -
            3月30日晨,受重创的"响"号挣扎着驶入吴海军工厂第4船渠,后续长达37天的修复中,该舰避开了4月7日发生的坊之岬海战——当天下午,执行「天一号作战」任务的编队在美军400架次舰载机的狩猎中彻底覆灭,包含"大和"号在内的多数舰艇被击沉,仅"冬月"、"初霜"、"雪风"三舰幸存("凉月"遭重创,返航后报废)。5月中旬,完成修复的"响"号转属舞鹤镇守府,并于6月奉命移驻新潟港,成为「第7驱逐队」最后的旗舰。7月10日起,"响"号随第一〇五战队承担起日本海的反潜巡逻,此时的昭和政权已失去燃油供应能力,编队鲜有出动。8月15日正午,当《终战诏书》通过NHK广播传达时,"响"号正锚泊在新潟港西防波堤外侧执行警戒任务,其瞭望哨于11时23分发现疑似美军F6F舰载机群逼近,25mm机炮组进行了对空射击,直至接到停火命令,这成为了该舰最后的战斗记录。
            -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彻底结束,联合舰队于开战前建造的82艘驱逐舰中,仅"响"号、"潮"号(动力瘫痪)与"雪风"号幸存,三舰共同构成了旧日本海军昔日"水雷战队"的最后残影。在这之中,"响"号因整个战争期间经历3次致命损伤却幸免于难的事迹,被残存的舰队官兵誉为"舞鹤の不死鸟"。

            【重伤后挣扎着逃回佐世保港的驱逐舰"凉月"号,因无法得到妥善维修,只能系留于岸边充当防空炮台】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5-05-26 23:24
            回复
              【灰烬重生:战争赔偿的异国生涯】
              -
              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新潟港的"响"号开始解除武装,舰上的作战系统被全部拆除,仅保留基础航海设备。根据盟军总司令部(GHQ)第2号指令,该舰随后被编入日本第二复原省(旧海军省),承担本土与海外占领区的复员军人运输任务。接下来的22个月里,这艘伤痕累累的驱逐舰累计进行了17次航行,运送4,300余名日军残兵及侨民返回九州和北海道等地,最后一次运输行动于1947年5月结束。
              -
              根据此前《波茨坦公告》确立的赔偿原则,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其残存的142艘中小型舰艇成为了等待盟军处置的战利品。1947年夏季,美、英、苏、中四国通过抽签完成了对这些船只的瓜分。苏联海军获得六艘驱逐舰,其中便包含"响"号——这艘历经了太平洋战争的"不死鸟",将与"春月"、"桐"、"榧"、"椎"、"初樱"等五舰共同开启铁幕时代的第二人生。
              -
              1947年7月5日,在北海道大凑港(苏联档案记载为纳霍德卡军港),光秃秃的"响"号由日方正式移交苏联海军。经过苏方技术团队仔细检查,确认该舰的动力系统仍具备正常运转能力,这成为了她未被判定直接拆解的重要依据。7月7日,悬挂苏联海军旗的"响"号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在入列仪式上更名为"Верный"(意为"信赖")号,编入太平洋舰队第5分队。

              【1945年8月战争结束后于新潟港解除全部武装的驱逐舰“响”号】
              -
              根据卫国战争积累的经验,苏联方面于8月提交了"信赖"号的整备方案:主武器换装Б-13-2C型单管130mm舰炮(搭载数量不明,推定为2至3门),甲板增设1具ПТА-53-44型533mm鱼雷发射器(搭载53-39У热动力鱼雷)、2座БМБ-2型反潜深弹投射器和若干门Б-11型37mm防空炮,最大航速降至35节,但目前暂无确切影像资料证明其完成了上述改造工作
              -
              1948年1月,"信赖"号开始参与勘察加半岛周边海域的战斗执勤,部分资料显示该舰曾前往鄂霍次克海区域进行过警戒巡逻。而随着铁幕时代的降临,这艘23年舰龄的一线老兵逐渐落伍。1948年12月,苏联海军将其更名为"Декабристы"("十二月党人")号,转入第7训练分队担任练习舰,主要承接太平洋舰队官兵的航海、炮术与损管训练任务。1953年2月20日,因被确认舰体关键部位出现大规模腐蚀,"十二月党人"号正式退役并除籍。1954年8月4日,在海军航空兵第568团组织的实弹演习中,数枚仍在验证阶段的KC-1型空射反舰导弹命中了这艘已被改为靶舰的旧日本海军驱逐舰,其最终沉没地点位于海参崴附近的卡拉姆吉纳岛(Остров Карамзина)海域。
              、、
              【继承了"Верный"舰名的苏联海军30 bis型驱逐舰,关于“响”搭载Б-2-ЛМ型双联130mm舰炮的说法多源自于跟本级舰艇的资料混淆】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5-05-26 23:32
              回复
                【终章:冷水之下的时代孑遗】
                -
                至此,独属于驱逐舰"响"号的故事结束了,这艘以"质量对抗数量"为信条建造的船只,虽起源于旧日本海军「一击必杀」的痴心妄想,却屡屡因近乎卑微的求生意志在战斗中幸存。从基斯卡湾折断的舰艏到周防滩炸响的水雷,每一次的毁灭打击都成为了其重生的序章,"舞鹤の不死鸟"名号下,她用长达25年的服役生涯,演绎出一幕幕孤独且矛盾的战争话剧。
                -
                随着"响"号的离去,属于战争史上的某个特殊时代也黯然落幕。曾几何时,狂妄的联合舰队试图用"决战兵器"打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枷锁,造就出的却是早已偏离正常航迹的无辜怪物。那些曾令其引以为傲的38节航速与鱼雷齐射威力,在喷气机与反舰导弹面前,不过是「最后的武士」面对枪炮时徒劳挥舞的肋差。这种技术代差下可笑又可悲的结局,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盖棺定论,更是大舰巨炮时代最后的评语。
                -
                如今,静静沉睡于42米海底的"响"号已成为当地独特的信标,后世的人们凝望这具冷水之下的时代孑遗,看到的不仅是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落日余晖,也不仅是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崛起序曲,更是一个关于文明困境的永恒隐喻:那些被倾注了最先进技术与最狂热信念的战争杰作,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褪去锋芒,唯有对生命本身的执着与渴望,能穿透冰冷的波涛与厚重的铁幕,在历史的深渊里闪烁微光。

                【1936年联合舰队大演习中编队机动的「第6驱逐队」,这是该型舰艇为数不多的全员合影】


                IP属地:山东8楼2025-05-26 23:35
                回复
                  2025-10-11 20:27: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全文完,感谢各位的耐心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贤妻🌟玉藻罐头 补发完成,求精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26 23:37
                  回复
                    @千岛一花🌺 全部三篇已补完,可以搬运wiki了,辛苦辛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26 23:39
                    收起回复
                      👀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5-27 00:10
                      回复
                        总觉得航母成为绝对主力和霉菌鱼雷彻底ojbk以后,所有水面舰艇就都成了待宰羔羊,战损完全无法恢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5-27 09:17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5-27 11:45
                          回复
                            说到响就不得不提同人的30分钟角色曲了,虽然是C的。不过能避开各种歼灭战应该要工藤大佛积的德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5-27 13:35
                            收起回复
                              2025-10-11 20:21: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记得祥瑞舰是雪风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5-29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