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果影视作品篡改历史重要事件,会不会导致不过审?这将影响以下分析的意义。
那么,我们根据重要历史事件不能被篡改的前提,开始分析。
926年,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将其改名“东丹国”认命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926年,灭“渤海国”后,耶律阿保机凯旋途中突发疾病去世(剧内为被述里朵慢性投毒);
926年,王后述律平(述里朵)摄政,通过血腥手段清除异己,为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尧光)铺路,在述律平(述里朵)施压下,耶律倍(东丹王)让位给弟弟(耶律尧光);
927年,述律平(述里朵)主导召开贵族大会,耶律德光(耶律尧光)通过传统仪式正式继位;
930年,耶律倍(东丹王)与母亲(述里朵)和弟弟(耶律尧光)在“权利矛盾计划”、“文化立场冲突”、“被严密监控”、“部属遭清洗”的前提下,率亲信,带藏书,渡渤海,投奔后唐(李嗣源剧内为张子凡冒名);
930年,耶律倍(东丹王)流放中原后,辽与后唐关系恶化,耶律德光(耶律尧光)试探性进攻后唐边境,派兵袭扰幽州,发生短暂冲突都退兵;
932年,辽军(耶律尧光)袭扰河北诸州,避开后唐主力,抢粮毁田为主;
933年,李嗣源(张子凡)去世(让出皇位);
934年,耶律德光(耶律尧光)趁机派兵南下,意图渔利,介入后唐内乱;
935年,后唐末帝李从珂集中兵力镇压石敬瑭,并向耶律德光(耶律尧光)示好。耶律德光(耶律尧光)表面接受,实则加紧备战;
936年,耶律德光(耶律尧光)继位后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中原。持续施压,迫使石敬瑭倒向契丹(漠北)。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并称帝,改国号“后晋”;
926年-936年,辽朝在漠北地区的战略重心逐渐从扩张转向内部治理与整合,处于内部发展阶段;
947年,耶律德光(耶律尧光)攻灭后晋,北返途中因病去世;
947年,述律平(述里朵)被软禁,失去政治权利;953年,述律平(述里朵)于软禁中,病逝,享年75岁。
剧情大概不会篡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顶多在无法考证的地方,加以戏剧化调整。
那么,第七季东丹王,耶律尧光,述里朵的结局显而易见,都不会下线。
分析以上历史,可知漠北阵营从第七季开始,即将从“攘外”转向“安内”,即李星云在意的“漠北对中原造成的威胁”,即将短暂解除,短则3年左右(927-930年),长则10年左右(926-936年)。
这也就是李星云的布局,和李星云与述里朵大殿谈判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对应之后的创作重心转到“江湖线”,因为第七季结束后,会有短暂的“和平”。
在说李星云的具体布局之前,我想先说说关于“炸阴山”原因的推测。
阴山山脉东西绵延约1200-1500公里,无论漠北势力想入侵中原,还是中原势力想派兵增援东丹王,通过阴山的方式只有三种,①利用山道与峡谷裂口(核心通道可轻骑兵快速通过)②沿河谷迂回(受季节水文条件限制)③分兵绕行东西两翼(需额外时间且易暴露行踪)。
历史上,漠北势力南下中原,也是主要依赖阴山的山道与峡谷裂口(如白道、杀虎口),而非大规模绕行或依赖河流。这些通道的选择兼顾隐蔽性、速度与后勤可行性,体现了游牧政权对地理环境的深刻掌握。
所以,基于述里朵称四月会是自己最后“荡平中原”的机会,四月会计划失败后漠北重心从“攘外”转为“安内”。
那么,述里朵最后“炸阴山”的底牌,就是炸毁阴山的山道和峡谷裂口!
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预防中原势力增援东丹王登基夺权,第二个是让漠北群臣不再进谏“入侵中原”,方便耶律尧光登基后重心放在漠北内部发展上,自己则承担炸阴山的“罪名”,核心还是为耶律尧光铺路。
那么回到李星云的布局,李星云到底是要帮东丹王夺权登基?还是帮东丹王在述里朵的政治清洗中“活命”呢?
其实,李星云在第六季悟透了“霸道”和“天道”的平衡点之后,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指示了。即“尽人事,听天命。”
李星云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阻止战争,给天下人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他心中的“天下大同”。
所以,李星云的“布局”就是,通过参与漠北两个王子争权,扰乱漠北内部。
那么李星云表面上,会和东丹王提议,帮助其争权上位,说服东丹王,加快争权节奏。
实质上,无论是东丹王夺权成功,还是夺权失败后保东丹王周全,都有利于“天下”。此举也可为930年东丹王前往中原铺路。以“漠北正统继承人在中原”的舆论,给漠北“篡位者”的“侵略”行径定性。对保持漠北与中原的短期“和平”都是利大于弊的。
*总结:
1、述里朵炸阴山:直接目的是炸毁山道和隘口。阻拦中原军队增援东丹王的同时,调整漠北重心从对外扩张改为内部发展,为耶律尧光继位和发展漠北铺路。
2、李星云的谋划:两个王子争权契机,拉拢东丹王,扰乱漠北内部,无论成功失败都对中原政权稳定和“天下大同”有利。
3、漠北与中原即将进入短暂“和平”时期,后续故事进入“江湖线”。
4、述里朵、耶律尧光、东丹王,不占最后三“刀”。



那么,我们根据重要历史事件不能被篡改的前提,开始分析。
926年,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将其改名“东丹国”认命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926年,灭“渤海国”后,耶律阿保机凯旋途中突发疾病去世(剧内为被述里朵慢性投毒);
926年,王后述律平(述里朵)摄政,通过血腥手段清除异己,为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尧光)铺路,在述律平(述里朵)施压下,耶律倍(东丹王)让位给弟弟(耶律尧光);
927年,述律平(述里朵)主导召开贵族大会,耶律德光(耶律尧光)通过传统仪式正式继位;
930年,耶律倍(东丹王)与母亲(述里朵)和弟弟(耶律尧光)在“权利矛盾计划”、“文化立场冲突”、“被严密监控”、“部属遭清洗”的前提下,率亲信,带藏书,渡渤海,投奔后唐(李嗣源剧内为张子凡冒名);
930年,耶律倍(东丹王)流放中原后,辽与后唐关系恶化,耶律德光(耶律尧光)试探性进攻后唐边境,派兵袭扰幽州,发生短暂冲突都退兵;
932年,辽军(耶律尧光)袭扰河北诸州,避开后唐主力,抢粮毁田为主;
933年,李嗣源(张子凡)去世(让出皇位);
934年,耶律德光(耶律尧光)趁机派兵南下,意图渔利,介入后唐内乱;
935年,后唐末帝李从珂集中兵力镇压石敬瑭,并向耶律德光(耶律尧光)示好。耶律德光(耶律尧光)表面接受,实则加紧备战;
936年,耶律德光(耶律尧光)继位后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中原。持续施压,迫使石敬瑭倒向契丹(漠北)。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并称帝,改国号“后晋”;
926年-936年,辽朝在漠北地区的战略重心逐渐从扩张转向内部治理与整合,处于内部发展阶段;
947年,耶律德光(耶律尧光)攻灭后晋,北返途中因病去世;
947年,述律平(述里朵)被软禁,失去政治权利;953年,述律平(述里朵)于软禁中,病逝,享年75岁。
剧情大概不会篡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顶多在无法考证的地方,加以戏剧化调整。
那么,第七季东丹王,耶律尧光,述里朵的结局显而易见,都不会下线。
分析以上历史,可知漠北阵营从第七季开始,即将从“攘外”转向“安内”,即李星云在意的“漠北对中原造成的威胁”,即将短暂解除,短则3年左右(927-930年),长则10年左右(926-936年)。
这也就是李星云的布局,和李星云与述里朵大殿谈判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对应之后的创作重心转到“江湖线”,因为第七季结束后,会有短暂的“和平”。
在说李星云的具体布局之前,我想先说说关于“炸阴山”原因的推测。
阴山山脉东西绵延约1200-1500公里,无论漠北势力想入侵中原,还是中原势力想派兵增援东丹王,通过阴山的方式只有三种,①利用山道与峡谷裂口(核心通道可轻骑兵快速通过)②沿河谷迂回(受季节水文条件限制)③分兵绕行东西两翼(需额外时间且易暴露行踪)。
历史上,漠北势力南下中原,也是主要依赖阴山的山道与峡谷裂口(如白道、杀虎口),而非大规模绕行或依赖河流。这些通道的选择兼顾隐蔽性、速度与后勤可行性,体现了游牧政权对地理环境的深刻掌握。
所以,基于述里朵称四月会是自己最后“荡平中原”的机会,四月会计划失败后漠北重心从“攘外”转为“安内”。
那么,述里朵最后“炸阴山”的底牌,就是炸毁阴山的山道和峡谷裂口!
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预防中原势力增援东丹王登基夺权,第二个是让漠北群臣不再进谏“入侵中原”,方便耶律尧光登基后重心放在漠北内部发展上,自己则承担炸阴山的“罪名”,核心还是为耶律尧光铺路。
那么回到李星云的布局,李星云到底是要帮东丹王夺权登基?还是帮东丹王在述里朵的政治清洗中“活命”呢?
其实,李星云在第六季悟透了“霸道”和“天道”的平衡点之后,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指示了。即“尽人事,听天命。”
李星云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阻止战争,给天下人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他心中的“天下大同”。
所以,李星云的“布局”就是,通过参与漠北两个王子争权,扰乱漠北内部。
那么李星云表面上,会和东丹王提议,帮助其争权上位,说服东丹王,加快争权节奏。
实质上,无论是东丹王夺权成功,还是夺权失败后保东丹王周全,都有利于“天下”。此举也可为930年东丹王前往中原铺路。以“漠北正统继承人在中原”的舆论,给漠北“篡位者”的“侵略”行径定性。对保持漠北与中原的短期“和平”都是利大于弊的。
*总结:
1、述里朵炸阴山:直接目的是炸毁山道和隘口。阻拦中原军队增援东丹王的同时,调整漠北重心从对外扩张改为内部发展,为耶律尧光继位和发展漠北铺路。
2、李星云的谋划:两个王子争权契机,拉拢东丹王,扰乱漠北内部,无论成功失败都对中原政权稳定和“天下大同”有利。
3、漠北与中原即将进入短暂“和平”时期,后续故事进入“江湖线”。
4、述里朵、耶律尧光、东丹王,不占最后三“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