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哪哪都对燕子新版的凉州嗤之以鼻,但我个人感觉非常好!
低调点说,燕子这是做游戏,可拔高一点来说,河西与凉州版本的燕子,它是在“守护华夏的民族荣光!”

曾经有一部演绎白头城到归唐这段历史的电影叫《敦煌英雄》,我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终于等到了2023年12月23日上映的消息,那种兴奋就像沙洲城头等待六十年的老兵远远的看到了大唐的旌旗。12月20日,电影宣布撤档,那种失落犹如老兵忽然发现,望眼欲穿的大唐旌旗不过是沙漠蜃景,而烽火台的青烟在狂风中扭曲、飘摇,最终被吹散…

“将命者,持节以为信!”可长安带来的旄节毁于战火,大唐还记得他们吗,长安会承认他们吗?
“天子优念陷藩之生灵否?”
“天子优念陷藩之生灵否?”
……这是当时陷藩的唐人日日夜夜想的话…

大唐忘了,我们忘了…
可历史没有忘,敦煌藏经洞的典籍没有忘,《敦煌英雄》的团队没有忘,燕子没有忘…
所以河西的镇守出了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武威郡王——郭昕。
当老将军那声饱经烽火、苍劲有力的嘶吼“安西军何在!”破空而出时,仿佛撞开了尘封几十年的血火岁月,让将士们尸骨中沉寂的忠魂骤然苏醒;在!又似一柄淬过边关寒月的断刃,直刺入听者胸腔最温软的角落,激得三魂七魄都为之颤了一颤。

原谅我当时过于激动,忘了录屏喜欢燕子的人说:“河西的大鸟与凉州的大老爷都是隐喻”;黑子说:“这是妥妥的既当又立,隐个屁的喻!就不能大大方方的?”我想说:“不隐不行啊!《敦煌英雄》没隐,不是没上撒!”

阿依奴说:“要攀上欺压者的衣襟,一寸一寸品尝他们细腻的皮肤,要把自己磨成一把刀,舔舐不劳而获者的喉咙,聆听那被美酒侵泡到喑哑的,隆隆阵雨般的呜咽。把老爷们肮脏的血摸在脸上,把丑陋的头颅挂在墓前,把黑色的心肝碾进泥土深处!”试问这个大老爷要不是一只大鸟,而是吐蕃的奴隶主,是论恐热那个屠夫,他能上吗?

捏脸太丑了
我在那条呈心形蜿蜒的左下角小径上遇到了一个穿着胡服的姑娘,她可能不会说汉话了,但依稀能唱起乐府旧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她是汉人,可当时的凉州,我们汉人会被抓去披上毡裘,卖作奴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她虚心好学,会很多手艺,却被困在牲畜棚里日日操劳。她日夜操持的竟只是铲除骆驼的秽物,直熬到月挂中天也难歇息。

我愤然提议:“我带你去杀了他们!”
自打离开神仙渡,我已经杀了很多人,多杀一个或者一群都无所谓…
而她却摇摇头,轻声说道:“这等残忍之事,我做不来。”
我改口建议她随我逃离此地:“我认识天水集的小张将军,可带你去天水集,请他为你安置生计。”
她眼中泛起泪光,激动的要哭了出来。
我突然反映过来,这是梦境,于是问道:今夕是何年?
她答曰:“开成五年。”
刹那间我如遭雷击——开成5年的凉州,连老张将军张议潮都没成势,又哪里来的小张将军?

张议潮
终于说到了张译潮,这才是文章开头我把调子起那么高的原因!
每当“张议潮”三个字叩击耳膜时,总能瞬间唤醒那如黄河般汹涌的民族记忆。
他是从敦煌壁画深处走来的战神,是晚唐最大写的民族英雄,是华夏文明在河西走廊迸发的最后一道壮烈光芒!
对,最大写的民族英雄!
当我们用“民族英雄”定义那些守护疆土的勇士时,唯有“最大写的民族英雄”才能丈量他的功绩——沦陷百年的沙洲城头,他以一人之躯撑起了文明不灭的烽燧!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那些被吐蕃铁蹄碾碎的岁月里,连鸿雁都不再飞越河西走廊。
可张议潮偏要逆天而行!没有盛唐铁甲,没有长安援军,这个用血书向长安传递忠魂的孤臣,竟以血肉之躯,迎着吐蕃铁骑冷冽的小叶札甲,在胡笳的呜咽声里重振了汉家旌旗!

公元851年7月,张议潮兄长张议谭携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图籍入长安,至此陷藩近百年的河西,重归唐土!史载:“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
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这真是: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敦煌曲子词
燕云里张译潮的剧情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热血,因为燕子没有刻画他如何带着沙洲百姓拿下十一州的壮怀激烈。而是选择了他去长安前夕的英雄迟暮,着重刻画了他与朝廷微妙的关系。
我能理解这对于玩家来说可能不够热血。然而,更能理解燕子的雄心壮志,他想为底层发声,他想刻画的是皇权之下底层的苦苦挣扎与中国文化里面的的那一道光。
所以开封的主线叫天地熔炉,而点睛之笔是“苍生无言,侠为其声!”

天地熔炉
说回凉州,高高在上的天子,身处长安,根本无法知晓瓜沙凉百姓生活的艰辛,听不到陷藩百姓那绝望的呐喊:“天子优念陷藩之生灵否?”也根本无暇顾及百姓的疾苦。
在他眼里,有的只是藩镇势力过大的隐患!
因此,张译潮所渴求的“河西节度使”头衔,他久久不肯答应,只是勉强封了个“归义军节度使”。然而,正如剧情那样,区区归义军节度使的职位,又怎能统帅河西十一州的百姓?所以张译潮在内部依然自称为“河西节度使”。
后来,天子吝啬到连归义军都不愿给了。他心里想着,张译潮如果真的忠心,他“何不献凉州?”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他采取分大为小,便于控制的政策,把处于最鼎盛时期的归义军拆分,只给了张译潮瓜、沙二州之地,给了个“瓜沙节度使”的名号,宛如施舍。
然而,归义军的这些将士曾亲眼目睹过凉州城的汉人尸骨堆砌成山时比城墙还高的惨状,又怎会轻易妥协?
最终朝廷答应,与归义军共治凉州,一直到867年,张译谭去世。
那高高在上的天子找到了打破僵局的办法,召张译潮入朝为质,逼归义军退出凉州。
张译潮挣扎了,长安的圣旨化作寒光凛凛的刀锋,原来天子眼中的归义军,不过是要驯服的藩镇,而不是要拥抱的赤子。
他生出了私心……

私心?
何为私!
他太明白大唐想要瓦解归义军的心思了,他只是不想看到自己一手打下的河西再度沦陷,不忍唐人再度沦为蕃人的奴隶。
而此一去,河西的未来他再无法参与其中,所以他犹豫了…
张卿不应召,其意判乎?
其意叛乎?
叛乎?
……
聒噪的质问在他心里此起彼伏…
私心:嘶吼,吞噬!

然而,那是大唐,是他从7岁开始就心心念念想要回归的大唐,那是他的白月光啊!
七岁那年的月光里,他跪在沙州城头望着长安方向,用孩童最澄澈的赤诚将“大唐”二字刻进骨髓。那时的慈心纯粹得如同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只知为故国热泪盈眶。
所以尽管起了私心,但经过反复的挣扎,最终还是斩灭私心,应召归唐…

之后,凉州失陷,
九月二十五日,张议潮进表:“若失凉州一境,则自灵武西去,尽为毳幕所居,比年使州县辛勤,却是为羯胡修造,言之可为痛惜。今凉州之界,咫尺帝乡,有兵为藩垣,有地为襟带;扼西戎冲要,为东夏关防;捉守则内有金汤之安,废指则外无墙堑之固……”
张议潮写的很真诚,用词很小心:“臣恐边土之人,坐见劳弊。臣不可伏匿所知,偷安爵位,俾国家劳侵,忍霄肝忧勤。臣不言,有负于国;言而不用,死亦甘心,希留圣鉴!”
然而对于大唐的天子来说,凉州死多少唐人没关系,你藩镇却不能坐大。
他给张议潮说:“既然凉州已经这样,不便改移,一切如旧。张卿忠心可鉴,深可嘉奖。”
公元872年,张议潮带着对凉州陷落的悲痛,在长安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归唐
最后,我们来聊聊游戏中的私心与慈心之辩。
所谓“私心”,实为张议潮撕裂的赤子之心。七岁遥望长安滋长的慈心,与六十年后想要违抗调令的“私心”,本是一体两面——前者是对故国的魂牵梦萦,后者是对生民的生死相护。
当朝廷步步紧逼时,他内心挣扎的从来不是权柄得失,而是“忠君”与“护民”的殊途同归。
长安眼中拥兵自重的“私”,恰是河西百姓眼中有兵拒胡的“义”。那份被帝王斥为其意叛乎的执念,不过是七岁孩童跪在沙州城头时许下的誓言:要让唐人不再为蕃奴。
最终他斩灭了私心,也斩了慈心,他奉召入朝,是将半生赤诚剖给庙堂看——凉州城头每具汉人骸骨,都比他胸腔里跳动的“私心”更懂何为忠贞。

致敬张议潮,致敬燕子
文章写的不好,本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权当一段情绪的输出,大家要是不喜欢,轻喷,谢谢!
低调点说,燕子这是做游戏,可拔高一点来说,河西与凉州版本的燕子,它是在“守护华夏的民族荣光!”

曾经有一部演绎白头城到归唐这段历史的电影叫《敦煌英雄》,我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终于等到了2023年12月23日上映的消息,那种兴奋就像沙洲城头等待六十年的老兵远远的看到了大唐的旌旗。12月20日,电影宣布撤档,那种失落犹如老兵忽然发现,望眼欲穿的大唐旌旗不过是沙漠蜃景,而烽火台的青烟在狂风中扭曲、飘摇,最终被吹散…

“将命者,持节以为信!”可长安带来的旄节毁于战火,大唐还记得他们吗,长安会承认他们吗?
“天子优念陷藩之生灵否?”
“天子优念陷藩之生灵否?”
……这是当时陷藩的唐人日日夜夜想的话…

大唐忘了,我们忘了…
可历史没有忘,敦煌藏经洞的典籍没有忘,《敦煌英雄》的团队没有忘,燕子没有忘…
所以河西的镇守出了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武威郡王——郭昕。
当老将军那声饱经烽火、苍劲有力的嘶吼“安西军何在!”破空而出时,仿佛撞开了尘封几十年的血火岁月,让将士们尸骨中沉寂的忠魂骤然苏醒;在!又似一柄淬过边关寒月的断刃,直刺入听者胸腔最温软的角落,激得三魂七魄都为之颤了一颤。

原谅我当时过于激动,忘了录屏喜欢燕子的人说:“河西的大鸟与凉州的大老爷都是隐喻”;黑子说:“这是妥妥的既当又立,隐个屁的喻!就不能大大方方的?”我想说:“不隐不行啊!《敦煌英雄》没隐,不是没上撒!”

阿依奴说:“要攀上欺压者的衣襟,一寸一寸品尝他们细腻的皮肤,要把自己磨成一把刀,舔舐不劳而获者的喉咙,聆听那被美酒侵泡到喑哑的,隆隆阵雨般的呜咽。把老爷们肮脏的血摸在脸上,把丑陋的头颅挂在墓前,把黑色的心肝碾进泥土深处!”试问这个大老爷要不是一只大鸟,而是吐蕃的奴隶主,是论恐热那个屠夫,他能上吗?

捏脸太丑了
我在那条呈心形蜿蜒的左下角小径上遇到了一个穿着胡服的姑娘,她可能不会说汉话了,但依稀能唱起乐府旧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她是汉人,可当时的凉州,我们汉人会被抓去披上毡裘,卖作奴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她虚心好学,会很多手艺,却被困在牲畜棚里日日操劳。她日夜操持的竟只是铲除骆驼的秽物,直熬到月挂中天也难歇息。

我愤然提议:“我带你去杀了他们!”
自打离开神仙渡,我已经杀了很多人,多杀一个或者一群都无所谓…
而她却摇摇头,轻声说道:“这等残忍之事,我做不来。”
我改口建议她随我逃离此地:“我认识天水集的小张将军,可带你去天水集,请他为你安置生计。”
她眼中泛起泪光,激动的要哭了出来。
我突然反映过来,这是梦境,于是问道:今夕是何年?
她答曰:“开成五年。”
刹那间我如遭雷击——开成5年的凉州,连老张将军张议潮都没成势,又哪里来的小张将军?

张议潮
终于说到了张译潮,这才是文章开头我把调子起那么高的原因!
每当“张议潮”三个字叩击耳膜时,总能瞬间唤醒那如黄河般汹涌的民族记忆。
他是从敦煌壁画深处走来的战神,是晚唐最大写的民族英雄,是华夏文明在河西走廊迸发的最后一道壮烈光芒!
对,最大写的民族英雄!
当我们用“民族英雄”定义那些守护疆土的勇士时,唯有“最大写的民族英雄”才能丈量他的功绩——沦陷百年的沙洲城头,他以一人之躯撑起了文明不灭的烽燧!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那些被吐蕃铁蹄碾碎的岁月里,连鸿雁都不再飞越河西走廊。
可张议潮偏要逆天而行!没有盛唐铁甲,没有长安援军,这个用血书向长安传递忠魂的孤臣,竟以血肉之躯,迎着吐蕃铁骑冷冽的小叶札甲,在胡笳的呜咽声里重振了汉家旌旗!

公元851年7月,张议潮兄长张议谭携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图籍入长安,至此陷藩近百年的河西,重归唐土!史载:“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
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这真是: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敦煌曲子词
燕云里张译潮的剧情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热血,因为燕子没有刻画他如何带着沙洲百姓拿下十一州的壮怀激烈。而是选择了他去长安前夕的英雄迟暮,着重刻画了他与朝廷微妙的关系。
我能理解这对于玩家来说可能不够热血。然而,更能理解燕子的雄心壮志,他想为底层发声,他想刻画的是皇权之下底层的苦苦挣扎与中国文化里面的的那一道光。
所以开封的主线叫天地熔炉,而点睛之笔是“苍生无言,侠为其声!”

天地熔炉
说回凉州,高高在上的天子,身处长安,根本无法知晓瓜沙凉百姓生活的艰辛,听不到陷藩百姓那绝望的呐喊:“天子优念陷藩之生灵否?”也根本无暇顾及百姓的疾苦。
在他眼里,有的只是藩镇势力过大的隐患!
因此,张译潮所渴求的“河西节度使”头衔,他久久不肯答应,只是勉强封了个“归义军节度使”。然而,正如剧情那样,区区归义军节度使的职位,又怎能统帅河西十一州的百姓?所以张译潮在内部依然自称为“河西节度使”。
后来,天子吝啬到连归义军都不愿给了。他心里想着,张译潮如果真的忠心,他“何不献凉州?”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他采取分大为小,便于控制的政策,把处于最鼎盛时期的归义军拆分,只给了张译潮瓜、沙二州之地,给了个“瓜沙节度使”的名号,宛如施舍。
然而,归义军的这些将士曾亲眼目睹过凉州城的汉人尸骨堆砌成山时比城墙还高的惨状,又怎会轻易妥协?
最终朝廷答应,与归义军共治凉州,一直到867年,张译谭去世。
那高高在上的天子找到了打破僵局的办法,召张译潮入朝为质,逼归义军退出凉州。
张译潮挣扎了,长安的圣旨化作寒光凛凛的刀锋,原来天子眼中的归义军,不过是要驯服的藩镇,而不是要拥抱的赤子。
他生出了私心……

私心?
何为私!
他太明白大唐想要瓦解归义军的心思了,他只是不想看到自己一手打下的河西再度沦陷,不忍唐人再度沦为蕃人的奴隶。
而此一去,河西的未来他再无法参与其中,所以他犹豫了…
张卿不应召,其意判乎?
其意叛乎?
叛乎?
……
聒噪的质问在他心里此起彼伏…
私心:嘶吼,吞噬!

然而,那是大唐,是他从7岁开始就心心念念想要回归的大唐,那是他的白月光啊!
七岁那年的月光里,他跪在沙州城头望着长安方向,用孩童最澄澈的赤诚将“大唐”二字刻进骨髓。那时的慈心纯粹得如同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只知为故国热泪盈眶。
所以尽管起了私心,但经过反复的挣扎,最终还是斩灭私心,应召归唐…

之后,凉州失陷,
九月二十五日,张议潮进表:“若失凉州一境,则自灵武西去,尽为毳幕所居,比年使州县辛勤,却是为羯胡修造,言之可为痛惜。今凉州之界,咫尺帝乡,有兵为藩垣,有地为襟带;扼西戎冲要,为东夏关防;捉守则内有金汤之安,废指则外无墙堑之固……”
张议潮写的很真诚,用词很小心:“臣恐边土之人,坐见劳弊。臣不可伏匿所知,偷安爵位,俾国家劳侵,忍霄肝忧勤。臣不言,有负于国;言而不用,死亦甘心,希留圣鉴!”
然而对于大唐的天子来说,凉州死多少唐人没关系,你藩镇却不能坐大。
他给张议潮说:“既然凉州已经这样,不便改移,一切如旧。张卿忠心可鉴,深可嘉奖。”
公元872年,张议潮带着对凉州陷落的悲痛,在长安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归唐
最后,我们来聊聊游戏中的私心与慈心之辩。
所谓“私心”,实为张议潮撕裂的赤子之心。七岁遥望长安滋长的慈心,与六十年后想要违抗调令的“私心”,本是一体两面——前者是对故国的魂牵梦萦,后者是对生民的生死相护。
当朝廷步步紧逼时,他内心挣扎的从来不是权柄得失,而是“忠君”与“护民”的殊途同归。
长安眼中拥兵自重的“私”,恰是河西百姓眼中有兵拒胡的“义”。那份被帝王斥为其意叛乎的执念,不过是七岁孩童跪在沙州城头时许下的誓言:要让唐人不再为蕃奴。
最终他斩灭了私心,也斩了慈心,他奉召入朝,是将半生赤诚剖给庙堂看——凉州城头每具汉人骸骨,都比他胸腔里跳动的“私心”更懂何为忠贞。

致敬张议潮,致敬燕子
文章写的不好,本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权当一段情绪的输出,大家要是不喜欢,轻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