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61贴子:3,013,847
  • 5回复贴,共1
悟真篇
五八
天地盈虚自有时,审能消息始知机。由来庚甲申明令,杀尽三尸道可期。


IP属地:上海1楼2025-05-24 16:16回复
    01
    最近我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成道飞升的日期了,然后就开始瞎联系瞎想,比如悟真篇里的这首诗。
    三尸,按一般的说法,是什么居住在人体内的精魄之类的东西,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和其它大多数国学概念一样,是以讹传讹却成为正统解释的一种说法。以为个人的修行经历来说,并没有这样很明显的杀三尸的现象。而我们看这首诗前面三句,很明显是在讲修道成就的日期,而三尸能和这个日期联系上的,是三牲,指祭祀用的动物,而祭祀的日期就和清明节祭祖有关了,所以这个“杀尽三尸道可期”,是可以理解成,指成道日期在清明节之后的。
    然后再看陈泥丸的金丹诗诀里所说的:
    九转紫金成至宝,天门地户自关锁。
    三百八十有四珠,散为三万六千颗。
    青童把镜照泥丸,五脏祥云彻上关。
    子午卯申和巳亥,胎园数足出昆仑。
    巳亥,巳是四月,亥对应的属相是猪,猪是祭祀用的三牲之一,所以巳亥可以指四月清明节。
    卯申,卯可以指二月,2。申在十二地支里是第九个,9。所以卯申可以指29号。
    子午,子对应时间是晚上11点,午在十二地支里是到了一半,所以子午可以指晚上11点半。
    所以这一句完整的时间就是,农历4月29号晚上11点半。
    然后关于三牲,庄子里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原文20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20
    厨师为文惠君屠宰牛,一手抓住牛,肩膀靠住牛,脚踩住牛,膝盖顶住牛,挥刀扑哧一声刺入牛体,然后运刀在牛体内嗖嗖地穿行,就像用刀在演奏音乐一样,没有不合乎节拍的,而他的动作又如舞蹈一样优美,这一切使他的屠牛变成了一场充满神韵的艺术表演。
    文惠君赞叹道:“天啊,太妙了!你屠牛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么高超的境界?”
    厨师放下刀回禀文惠君道:“属下喜欢的是道,比只追求技术的层次要高。最初属下屠宰牛的时候,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完整的牛,屠宰了三年之后,再也看不到完整的牛了,而到今天,属下屠宰牛只凭感觉去体会而不用眼睛去看了,凭感觉就能知道什么地方该停止,靠感觉就能知道该怎样运刀前行,依据牛的天然生理结构,让刀顺着筋骨之间的大缝隙里进入,从骨节的大孔穴里出来,让刀始终顺着牛本来的身体结构运行,这样连筋和肉都不会割到,何况大的骨头呢!”
    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在割;一般的厨师一月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在砍;而我手里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也没有更换过,已经屠宰过数千头牛,刀刃却像新的刚刚打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体的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空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进入空隙之中,空荡荡而能有运刀的足够空间,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是刚刚被打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但每次遇到牛身上筋骨盘根错节的地方,我能意识到要解开它们的困难,而认真对待小心谨慎,注意力集中在那个地方,行动非常缓慢,运刀非常精微。当牛被呼地一下解开,像土块一样散落在地上,我提着刀挺身而立,环顾空旷的四周,就像周围有很多人在为我喝彩,就像我完成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然后我从容地把刀擦拭干净,收入怀中。”
    文惠君听完感慨地道:“太好了,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方法。”
    20阐释
    这个寓言故事中的杀牛、对成道的期待和失落后的自我激励,都可以和杀三牲祭祖的清明节和成道的日期和修道者因此而所发生的心理,能联系上,从而反过来证明清明节后成道的这个日期的存在。
    当然,我这样的理解,单独从这三者的文本来看,依据都是非常牵强的薄弱的,但如果放到整体的系列的依据里来看,就有可能都是成立的。整体系列的依据,比如我以前找到的,推背图、周易、李商隐、杜牧、论语。


    IP属地:上海2楼2025-05-24 16:46
    回复
      2025-08-02 13:14: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02
      我们再看看,老子这一章和这个事情有没有关系。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IP属地:上海3楼2025-05-24 17:07
      回复
        阐释:
        1
        治大国。
        治谐音至,去往、到达的意思,大国可以比喻“天界”。
        2
        若烹小鲜。
        若,释义之一:如同,像。
        烹通假享,享的释义之一:
        5. 鬼神享用祭品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孟子》
        3
        达到能去往天界的成就的时间,差不多在清明节祭祀的这个时期。
        4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01
        莅,动词,治理; 统治; 管理)
        例如,《韩非子·十过》中提到“刁莅事三年。”
        另外,《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用法。
        02
        用道来治理死亡这种自然规律对人的危害,使这种自然规律不再能主宰生命。
        5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01
        伤,4. 触冒;冲犯 。
        如:伤屈(冒犯);伤犯(冒犯,触犯);伤味(懊恼);伤触(冒犯)
        02
        对这种以死亡来伤害人的自然规律我们不会去膜拜,我们要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而维护生命的尊严。
        6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01
        为了追求自己主宰生命和生命的尊严,不是没有代价的,但为众生求道的人不会为自己的损失而伤悲。修道者不为自己个人得失而背叛道,道也不会辜负修道者,会让修道者得到永生的利益,让他因无私而成其私。


        IP属地:上海5楼2025-05-25 06:01
        回复
          03
          看完了上述庄子和老子的话,我们再看杜牧的清明诗,更能体会到这首诗的契合多么的好。其中杏花村的杏,寓意信仰的信和幸运的幸。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IP属地:上海6楼2025-05-25 06:34
          回复
            后天信其有,先天守其无。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25 0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