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母亲,或者大多数人眼里的,社会普遍能接受的母亲,是什么样的?
无私奉献,厚重慈爱,温柔贤惠,温暖的陪伴,会为家庭牺牲很多...很多作品里,我们往往能看到,明明一个精明能干,未来大有可为的女性,仅仅因为被孩子束缚,困在一个随时可能坍塌的家庭里坚持二十多年,
女人性弱,为母则刚,这些真的都不仅仅只是夸大,我身边就有。
每当看到这种,我总是很感叹她们的伟大,心想她们偶尔自私一点点多好;而作为子女的,偶尔体谅体谅母亲让她们付出有一点反馈,该有多好。
,
,
,
以上都是常规母亲,寄印一书女主,是什么样子呢?
天性母亲爱子女?不存在,明明学校和老家没多远,她就能把幼儿丢在老家让公公婆婆养自己住学校,她儿子小时候可能都没喝她几口奶,或许等到上小学才得到一点正常父爱母爱。
牺牲自己,为家庭为孩子?不存在。反过来倒是为了自己,为了所谓事业,为了面子,为了外人,经常性牺牲家庭和孩子。
把精力放自己子女身上爱子女?不存在。张凤兰所有精力,扑在所谓自我实现上,用在上流生活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上,用在和情人约会上。
尽量陪伴子女?不存在。每个假期张凤兰都所谓忙,实际很多时候则是忙着陪情人,连最基本的儿子女朋友5.1上门都不招待旅游,安排儿子假期实习,或者把儿子一个人往荒郊野岭打发,或者用各种方式赶儿子早点离家,都是基操。
尽力跟子女沟通教导子女?也不存在,基本不交流,一有点风吹草动就靠时间拖装鸵鸟。
尽量给子女好的生活?更不存在。自己游泳滑雪寿司螃蟹旅游活地图,儿子有时就稀饭酸萝卜吃炒饭;自己用上万的摩托罗拉 v3,儿子用基础款诺基亚,经常性拮据假期拍篮球
正常的对家庭比对外人好?不存在,她可以经常去平阳跟情人幽会,却仅仅只是偶尔看看儿子,仔细发现可以看出,整本书她儿子连能吃点好的,都只是沾别人的光,或者因为她做了什么亏心事。
无一例外。
严林衣服从来自己洗。
,
,
愚蠢而又仁慈,对家庭的牺牲付出什么的,对她来说只是个笑话。
连最基本的,女人性弱,为母则刚,也不例外,成了女人性刚,为母则弱——一个当过十几年老师的四十多岁老女人,不说给儿子心理疏导,反过来动不动需要依靠没社会经验的儿子
...
这样一个自私残忍的女人,反倒有一个对她百依百顺,不付出就能给她良好反馈,生怕打扰她让她担心的儿子。可能这就是这本书令人恶心的最大原因,
真心不配。
说到底,作者刻意写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很刻意的,反传统的母亲形象。
重事业,甚于重家庭。
重外人,甚于重家人。
重面子,甚于重利益。
伟大吗?站在外人角度,很了不起,极少女性能做到(这么初生),很伟大,很令人敬佩,。
站在家庭立场呢?
拟人生物。
——
——
——
为什么会这么拟人呢?这里需要了解张凤兰的底色。
我一直想整理小说评剧线,等到摸清楚张凤兰底色后,有点索然无味。
因为我发现,所谓戏剧线,从《花为媒》,到《刘巧儿》,到结尾魔改的《海棠的婚事》(原本应该是《海棠红》),,甚至非评剧的《天仙配》,《凤归巢》,等等等
主题只有一个,自由婚姻。
全部都是这个调调,非常一致——事实上评剧当然不可能这么狭隘。像没被赵老东西改编的原版《海棠红》,讲的就不是什么婚姻,而是母爱。
这里面《花为媒》最为露骨,不仅有原版花为媒(01年天津),后面03年张凤兰的《新编花为媒》,结尾05年赵老东西的《再编花为媒》...无非就一个婚姻自择
张凤兰作为怨妇,极度哀叹自己不幸婚姻。
在她这里,寄托自己自由婚姻的评剧,跟自己现实不幸的家庭,一开始就站在对立面。
自由婚姻是自己理想,所以评剧是自己理想。
对婚姻极度不满,所以她才会在结婚后,始终不放弃评剧。
哪怕03年后她生活再优渥,她骨子里,依旧还是怨到极点的怨妇。
作者写她在家庭方面拟人,反倒显得真实。
寄印传奇的铃声,就是她对情人哀叹自己的不幸。
一个整天哀叹自己婚姻不幸的怨妇,哪还有余力去管自己子女。
——
——
家庭对于张凤兰的反馈:众叛亲离
时间久了,没人是傻瓜,包括最傻的生怕失去母亲的那个主角。
一个伤害家庭,成就自己成就外人的怨妇,被所有亲人明面上正常实际唾弃——任何剧团庆典基本都没有严林以外严家人——真的算是很温和的反应了。
02年张凤兰出轨被实锤,在剧团支柱郑向东和丈夫之间,功利的选择了郑向东。为此腆着脸让自己老爸出马请郑向东回来。
从此以后,严和平张凤兰就成了典型的假期夫妻——仅仅也就假期,儿子回家了装一下。
06年张凤兰被儿子抓奸在床,在安抚情人和安抚儿子优先级上,功利的选择了安抚情人优先和对儿子严厉。
这下连家庭最后一个对她感情最深的亲人,都受不了她。
这个时候,严家她已经呆不下去了,她自己也知道。
考研后再说,和02年的高考后再说一样
离婚宣言。
无私奉献,厚重慈爱,温柔贤惠,温暖的陪伴,会为家庭牺牲很多...很多作品里,我们往往能看到,明明一个精明能干,未来大有可为的女性,仅仅因为被孩子束缚,困在一个随时可能坍塌的家庭里坚持二十多年,
女人性弱,为母则刚,这些真的都不仅仅只是夸大,我身边就有。
每当看到这种,我总是很感叹她们的伟大,心想她们偶尔自私一点点多好;而作为子女的,偶尔体谅体谅母亲让她们付出有一点反馈,该有多好。
,
,
,
以上都是常规母亲,寄印一书女主,是什么样子呢?
天性母亲爱子女?不存在,明明学校和老家没多远,她就能把幼儿丢在老家让公公婆婆养自己住学校,她儿子小时候可能都没喝她几口奶,或许等到上小学才得到一点正常父爱母爱。
牺牲自己,为家庭为孩子?不存在。反过来倒是为了自己,为了所谓事业,为了面子,为了外人,经常性牺牲家庭和孩子。
把精力放自己子女身上爱子女?不存在。张凤兰所有精力,扑在所谓自我实现上,用在上流生活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上,用在和情人约会上。
尽量陪伴子女?不存在。每个假期张凤兰都所谓忙,实际很多时候则是忙着陪情人,连最基本的儿子女朋友5.1上门都不招待旅游,安排儿子假期实习,或者把儿子一个人往荒郊野岭打发,或者用各种方式赶儿子早点离家,都是基操。
尽力跟子女沟通教导子女?也不存在,基本不交流,一有点风吹草动就靠时间拖装鸵鸟。
尽量给子女好的生活?更不存在。自己游泳滑雪寿司螃蟹旅游活地图,儿子有时就稀饭酸萝卜吃炒饭;自己用上万的摩托罗拉 v3,儿子用基础款诺基亚,经常性拮据假期拍篮球
正常的对家庭比对外人好?不存在,她可以经常去平阳跟情人幽会,却仅仅只是偶尔看看儿子,仔细发现可以看出,整本书她儿子连能吃点好的,都只是沾别人的光,或者因为她做了什么亏心事。
无一例外。
严林衣服从来自己洗。
,
,
愚蠢而又仁慈,对家庭的牺牲付出什么的,对她来说只是个笑话。
连最基本的,女人性弱,为母则刚,也不例外,成了女人性刚,为母则弱——一个当过十几年老师的四十多岁老女人,不说给儿子心理疏导,反过来动不动需要依靠没社会经验的儿子
...
这样一个自私残忍的女人,反倒有一个对她百依百顺,不付出就能给她良好反馈,生怕打扰她让她担心的儿子。可能这就是这本书令人恶心的最大原因,
真心不配。
说到底,作者刻意写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很刻意的,反传统的母亲形象。
重事业,甚于重家庭。
重外人,甚于重家人。
重面子,甚于重利益。
伟大吗?站在外人角度,很了不起,极少女性能做到(这么初生),很伟大,很令人敬佩,。
站在家庭立场呢?
拟人生物。
——
——
——
为什么会这么拟人呢?这里需要了解张凤兰的底色。
我一直想整理小说评剧线,等到摸清楚张凤兰底色后,有点索然无味。
因为我发现,所谓戏剧线,从《花为媒》,到《刘巧儿》,到结尾魔改的《海棠的婚事》(原本应该是《海棠红》),,甚至非评剧的《天仙配》,《凤归巢》,等等等
主题只有一个,自由婚姻。
全部都是这个调调,非常一致——事实上评剧当然不可能这么狭隘。像没被赵老东西改编的原版《海棠红》,讲的就不是什么婚姻,而是母爱。
这里面《花为媒》最为露骨,不仅有原版花为媒(01年天津),后面03年张凤兰的《新编花为媒》,结尾05年赵老东西的《再编花为媒》...无非就一个婚姻自择
张凤兰作为怨妇,极度哀叹自己不幸婚姻。
在她这里,寄托自己自由婚姻的评剧,跟自己现实不幸的家庭,一开始就站在对立面。
自由婚姻是自己理想,所以评剧是自己理想。
对婚姻极度不满,所以她才会在结婚后,始终不放弃评剧。
哪怕03年后她生活再优渥,她骨子里,依旧还是怨到极点的怨妇。
作者写她在家庭方面拟人,反倒显得真实。
寄印传奇的铃声,就是她对情人哀叹自己的不幸。
一个整天哀叹自己婚姻不幸的怨妇,哪还有余力去管自己子女。
——
——
家庭对于张凤兰的反馈:众叛亲离
时间久了,没人是傻瓜,包括最傻的生怕失去母亲的那个主角。
一个伤害家庭,成就自己成就外人的怨妇,被所有亲人明面上正常实际唾弃——任何剧团庆典基本都没有严林以外严家人——真的算是很温和的反应了。
02年张凤兰出轨被实锤,在剧团支柱郑向东和丈夫之间,功利的选择了郑向东。为此腆着脸让自己老爸出马请郑向东回来。
从此以后,严和平张凤兰就成了典型的假期夫妻——仅仅也就假期,儿子回家了装一下。
06年张凤兰被儿子抓奸在床,在安抚情人和安抚儿子优先级上,功利的选择了安抚情人优先和对儿子严厉。
这下连家庭最后一个对她感情最深的亲人,都受不了她。
这个时候,严家她已经呆不下去了,她自己也知道。
考研后再说,和02年的高考后再说一样
离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