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胆机爱好者来说,麦景图/Mcintosh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知名厂商,它见证并参与了高性能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过程。这件事发轫于1947年发表在《无线电世界/Wireless World》上的“威廉逊/Williamson”电路,并于50年代末达到高峰(KT88电子管发布于1957年),麦景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推出了他们的里程碑式产品——MC240(1960年)和MC275(1961年)。而且与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同,制造这些卓越的电子管放大器同时,麦景图也推出了MC250(1961年)等晶体管放大器。

说到这,我很激动,尽管HIFI历史考据很多朋友没兴趣,但麦景图对我来说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我的HIFI启蒙者,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十多年前看到并听到限量纪念版MC22+MC75时的震撼。虽然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些,而是一台小巧的耳放,但它身上同样体现了麦景图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在电声技术上的探索与传承。

MHA200发布于2021年,既然叫“200”,那肯定得先有“100”,对吧?没错,这并不是麦景图唯一的耳放类产品,但却是唯一的电子管纯耳放机型。

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首先是麦景图的核心技术——多绕组输出变压器,既是从胆机黄金时代传承下来的看家本领,也是麦景图有别于其他厂商的地方。他家从不在乎“单端、直热、三极管”之类的脑放噱头(几经转手的Marantz就未能免俗),而是追求“高频宽、大动态、高性能”。对应到耳放设计上,MHA200采用了“一级电压增益+三极管纯A类推挽输出”的设计,初级双绕组,次级可完美匹配4种不同阻抗。


这种设计在现代电子管耳放中很少见,毕竟不是脑放最高的玩法,但却非常符合麦景图一贯的理念(MC240/275都是推挽机)。也不以高功率输出见长,估计很多人都没看明白,它的输出功率——32/100/250/600ohm负载下均为500mW,实际上这就是变压器耦合的特色,通过变压器实现阻抗匹配,和OTL/OCL设计晶体管耳放的“阻抗减半,功率翻倍”不是一个概念。(接口也一样,虽然MHA200支持4Pin XLR和3Pin XLR平衡接口,但都只是格式上支持,所以4.4接口也不必纠结,用转接线或转接头就行了)


同时,这也是很多厂商“闪烁其词”的地方,比如——“阻抗匹配不重要,有几档都够用,差不多就敢往上插”,这明显违背电声技术要求,输出变压器以次级负载映射初级阻抗,这句话听不懂不要紧,只需要知道——耳放能适配的阻抗越多,变压器的设计和制造就越复杂,而这正是麦景图的传统强项。

其次是设计理念,虽然是历史悠久的品牌,但麦景图也是与时俱进的,产品线中不乏MHA150之类的多功能耳放一体机。不过,MHA200是个特例,它是最纯粹、最传统的耳放,甚至可以说是一款以现代工艺制作却能把我们带回电子管黄金时代的耳机专用放大器。
其外形继承了经典后级的设计——竖版布局、冲压钢板机箱,简洁大方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复古美感。甚至连功能也是参考后级做的,比如音量旋钮,说明书写的很清楚——它调的其实不是音量,包括很多朋友觉得音量调节不够线性,与常见耳放不同,也是这个原因。这颗电位器有一个明确的“中点”,此时耳放处于“单位增益/Unity Gain”状态,所以完全体的系统应当是——给它配一台前级,或者由音源设备控制音量。



作为当年的“技术先锋”,声音上,麦景图有自己明确的追求。而且,厉害的是——无论是电子管还是晶体管,都能做出类似的声音,从不玩“数字游戏”(比如超高阻尼系数),走的是“扎实、饱满、大气”的风格。以当年的眼光看,它属于不那么有“电子管味”的厂牌,但随着时代审美变化,音源重放能力提高,尤其是当我们厌烦了暖糊甜腻或干冷硬薄的风格之后,麦景图追求的东西反而体现出一种难得的中正之美。

这种美不太好形容,但它的核心是很明确的——音乐性与音乐素质的均衡,当二者矛盾的时候,一定是音乐性优先。比如我们听“酒神之舞/Bacchanale”,圣桑的歌剧选段。为什么选这首歌?它不光是HIFI玩家喜欢,线下演出率也很高,其实听一下就知道。这首曲子由清新灵动的舞曲开始,在打击乐和管弦乐的狂热合奏中结束,虽然乐器很多,但不是单纯的炫技,情绪也不是一开始就爆发的,而是在不断地酝酿中向前推进,具有丰富的音乐色彩和强烈的戏剧化张力。

音频设备也是同理,平铺直叙式的器材固然说起来很HIFI,很还原,但它们对于音乐的重放是缺乏“深度”的,过于直白了,没有能让人回味的东西。最糟糕的是——不但无法调动聆听者的情绪,还会觉得太乱了,比如《马刀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之类的作品,急匆匆、冷冰冰,听完了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哪怕器材素质非常高,这个厂商也是没有自己想法的,没有主次的,真的是纯粹的听HIFI了。
有“音乐深度”的设备不是这样,MHA200的电路构架决定了它不可能有晶体管耳放那种刚猛霸道的极端力量表现,但这是麦景图有意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从1961年就开始了。变压器输出的放大器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从电声科学角度说是——有限的频宽和变压器的磁失真,从主观感受来说,MHA200牺牲了一点极低频下潜和低频速度感,但保留了低频细节和层次,这种取舍就让它的低频饱满有力,却没有丝毫沉重滞涩的感觉。
还是刚才提到的酒神之舞,大家可以找个视频看看,首先定音鼓不是国内舞狮舞龙的那种鼓,玩了命的敲,主打一个热闹。它实际上是几个鼓,而且鼓槌很小,敲击也是弹性发力,所以它就不应该是那种“轰鸣的低频”,强烈的低频力量对比固然可以让古典器乐听起来气势磅礴,但往往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性,显得太愣了。MHA200在做到饱满有力的同时,牢牢抓住了一点——鲜活,低频很有弹性。如果你追求那种“权威感”的演绎,那么MHA200要差一点,同样是宏大的场面,它展现的是挥洒自如的稳健从容。

这种特色与Meze Empyrean II很和拍,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过——那只耳机的人声深沉饱满,整体音色略有一点偏暖,咋一听瞬态不够快、细节也没有那么锐利,但特别有音乐味,包括空间声场的营造也更自然(对比Elite)。MHA200的高频延伸也是有点保守的,当然这里说的更多是技术设计,相较于晶体管放大器动辄100K以上的高频带宽而言,它肯定是没那么高亢明亮了。但也绝不是黯淡,更不是纤柔,实际上还是变压器的音染。听起来细节很清晰,但每一个音符之间的“分离度”并不高,泛音丰富、绵密灵动,器乐线条感有,但并不强烈、突兀,然后又自然的消散在舞台空间中。二者结合后,带来了一种特别有底气的声音,能量感很强,但并不张扬霸道,器乐形体带有一种轻微的“晕影”,毛茸茸的,但质感反而更真实,亲切自然。
至于经常与胆机搭配的HD800S,我也试了,怎么说呢,首先,800S的个性太鲜明了,它是动圈耳机标杆,但为了庞大的声场牺牲了太多东西。其次,刚才我说过——麦景图的音响美学就是两个字“中正”,它的中低频部分绝不肥厚,千万不要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麦景图和国内之前常见的几款电子管耳放不一样。像EAR HP4,标准老头乐,暖糊暗三要素集齐了,Manley 300B驱动力孱弱,低频“舒展”高频“柔美”(注意啊,都要打引号的),也不行。MHA200做到了人声饱满、扎实、有磁性,但也这就这样了,想要人声贴脸是不可能的,二者结合弥补一部分“空洞”的问题,音色也很正,但还是Empyrean II更有吸引力,矫捷灵动、收放自如的那种劲头,是800S所没有的。(HD600倒还好一些,但细节重放上就差得多了)

最后谈谈“玩”的部分,MHA200是极简设计,连音源输入切换都没有,但毕竟是电子管耳放,肯定有朋友想换管。其实麦景图的设计已经包含了电子管选型,标配是斯洛伐克JJ的定制管,本身就是以音色表现见长的厂牌。

俄罗斯产的那些,则是以耐用性见长,音色干硬,并不好听,也就没必要折腾了。古董管的话,12AT7可以用6201替代(俄罗斯现产12AT7就是一比一照抄6201),我手里这只是GE五星系列的管子,但二者工作点有细微差异,所以说——你听的不是管子,而是不同的工作点。简单不出错的选择是——JJ金脚高级版ECC81,噪音能稍微低一点,但MHA200本身背景就很深邃,没多少感觉。右下角那只是英国货CV4024,国外比较推崇,但我觉得音色寡淡,还不如原配。

作为一台标价24800的耳放,MHA200的特色与众不同,当大家都在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时候,麦景图依旧坚持70多年前的道路,而且事实证明——经典就是经典,这种中正大气的审美永不落伍,它既是电子管黄金时代的孑遗,也是新时代模拟味道的代表。
END

说到这,我很激动,尽管HIFI历史考据很多朋友没兴趣,但麦景图对我来说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我的HIFI启蒙者,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十多年前看到并听到限量纪念版MC22+MC75时的震撼。虽然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些,而是一台小巧的耳放,但它身上同样体现了麦景图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在电声技术上的探索与传承。

MHA200发布于2021年,既然叫“200”,那肯定得先有“100”,对吧?没错,这并不是麦景图唯一的耳放类产品,但却是唯一的电子管纯耳放机型。

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首先是麦景图的核心技术——多绕组输出变压器,既是从胆机黄金时代传承下来的看家本领,也是麦景图有别于其他厂商的地方。他家从不在乎“单端、直热、三极管”之类的脑放噱头(几经转手的Marantz就未能免俗),而是追求“高频宽、大动态、高性能”。对应到耳放设计上,MHA200采用了“一级电压增益+三极管纯A类推挽输出”的设计,初级双绕组,次级可完美匹配4种不同阻抗。


这种设计在现代电子管耳放中很少见,毕竟不是脑放最高的玩法,但却非常符合麦景图一贯的理念(MC240/275都是推挽机)。也不以高功率输出见长,估计很多人都没看明白,它的输出功率——32/100/250/600ohm负载下均为500mW,实际上这就是变压器耦合的特色,通过变压器实现阻抗匹配,和OTL/OCL设计晶体管耳放的“阻抗减半,功率翻倍”不是一个概念。(接口也一样,虽然MHA200支持4Pin XLR和3Pin XLR平衡接口,但都只是格式上支持,所以4.4接口也不必纠结,用转接线或转接头就行了)


同时,这也是很多厂商“闪烁其词”的地方,比如——“阻抗匹配不重要,有几档都够用,差不多就敢往上插”,这明显违背电声技术要求,输出变压器以次级负载映射初级阻抗,这句话听不懂不要紧,只需要知道——耳放能适配的阻抗越多,变压器的设计和制造就越复杂,而这正是麦景图的传统强项。

其次是设计理念,虽然是历史悠久的品牌,但麦景图也是与时俱进的,产品线中不乏MHA150之类的多功能耳放一体机。不过,MHA200是个特例,它是最纯粹、最传统的耳放,甚至可以说是一款以现代工艺制作却能把我们带回电子管黄金时代的耳机专用放大器。
其外形继承了经典后级的设计——竖版布局、冲压钢板机箱,简洁大方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复古美感。甚至连功能也是参考后级做的,比如音量旋钮,说明书写的很清楚——它调的其实不是音量,包括很多朋友觉得音量调节不够线性,与常见耳放不同,也是这个原因。这颗电位器有一个明确的“中点”,此时耳放处于“单位增益/Unity Gain”状态,所以完全体的系统应当是——给它配一台前级,或者由音源设备控制音量。



作为当年的“技术先锋”,声音上,麦景图有自己明确的追求。而且,厉害的是——无论是电子管还是晶体管,都能做出类似的声音,从不玩“数字游戏”(比如超高阻尼系数),走的是“扎实、饱满、大气”的风格。以当年的眼光看,它属于不那么有“电子管味”的厂牌,但随着时代审美变化,音源重放能力提高,尤其是当我们厌烦了暖糊甜腻或干冷硬薄的风格之后,麦景图追求的东西反而体现出一种难得的中正之美。

这种美不太好形容,但它的核心是很明确的——音乐性与音乐素质的均衡,当二者矛盾的时候,一定是音乐性优先。比如我们听“酒神之舞/Bacchanale”,圣桑的歌剧选段。为什么选这首歌?它不光是HIFI玩家喜欢,线下演出率也很高,其实听一下就知道。这首曲子由清新灵动的舞曲开始,在打击乐和管弦乐的狂热合奏中结束,虽然乐器很多,但不是单纯的炫技,情绪也不是一开始就爆发的,而是在不断地酝酿中向前推进,具有丰富的音乐色彩和强烈的戏剧化张力。

音频设备也是同理,平铺直叙式的器材固然说起来很HIFI,很还原,但它们对于音乐的重放是缺乏“深度”的,过于直白了,没有能让人回味的东西。最糟糕的是——不但无法调动聆听者的情绪,还会觉得太乱了,比如《马刀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之类的作品,急匆匆、冷冰冰,听完了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哪怕器材素质非常高,这个厂商也是没有自己想法的,没有主次的,真的是纯粹的听HIFI了。
有“音乐深度”的设备不是这样,MHA200的电路构架决定了它不可能有晶体管耳放那种刚猛霸道的极端力量表现,但这是麦景图有意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从1961年就开始了。变压器输出的放大器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从电声科学角度说是——有限的频宽和变压器的磁失真,从主观感受来说,MHA200牺牲了一点极低频下潜和低频速度感,但保留了低频细节和层次,这种取舍就让它的低频饱满有力,却没有丝毫沉重滞涩的感觉。
还是刚才提到的酒神之舞,大家可以找个视频看看,首先定音鼓不是国内舞狮舞龙的那种鼓,玩了命的敲,主打一个热闹。它实际上是几个鼓,而且鼓槌很小,敲击也是弹性发力,所以它就不应该是那种“轰鸣的低频”,强烈的低频力量对比固然可以让古典器乐听起来气势磅礴,但往往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性,显得太愣了。MHA200在做到饱满有力的同时,牢牢抓住了一点——鲜活,低频很有弹性。如果你追求那种“权威感”的演绎,那么MHA200要差一点,同样是宏大的场面,它展现的是挥洒自如的稳健从容。

这种特色与Meze Empyrean II很和拍,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过——那只耳机的人声深沉饱满,整体音色略有一点偏暖,咋一听瞬态不够快、细节也没有那么锐利,但特别有音乐味,包括空间声场的营造也更自然(对比Elite)。MHA200的高频延伸也是有点保守的,当然这里说的更多是技术设计,相较于晶体管放大器动辄100K以上的高频带宽而言,它肯定是没那么高亢明亮了。但也绝不是黯淡,更不是纤柔,实际上还是变压器的音染。听起来细节很清晰,但每一个音符之间的“分离度”并不高,泛音丰富、绵密灵动,器乐线条感有,但并不强烈、突兀,然后又自然的消散在舞台空间中。二者结合后,带来了一种特别有底气的声音,能量感很强,但并不张扬霸道,器乐形体带有一种轻微的“晕影”,毛茸茸的,但质感反而更真实,亲切自然。
至于经常与胆机搭配的HD800S,我也试了,怎么说呢,首先,800S的个性太鲜明了,它是动圈耳机标杆,但为了庞大的声场牺牲了太多东西。其次,刚才我说过——麦景图的音响美学就是两个字“中正”,它的中低频部分绝不肥厚,千万不要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麦景图和国内之前常见的几款电子管耳放不一样。像EAR HP4,标准老头乐,暖糊暗三要素集齐了,Manley 300B驱动力孱弱,低频“舒展”高频“柔美”(注意啊,都要打引号的),也不行。MHA200做到了人声饱满、扎实、有磁性,但也这就这样了,想要人声贴脸是不可能的,二者结合弥补一部分“空洞”的问题,音色也很正,但还是Empyrean II更有吸引力,矫捷灵动、收放自如的那种劲头,是800S所没有的。(HD600倒还好一些,但细节重放上就差得多了)

最后谈谈“玩”的部分,MHA200是极简设计,连音源输入切换都没有,但毕竟是电子管耳放,肯定有朋友想换管。其实麦景图的设计已经包含了电子管选型,标配是斯洛伐克JJ的定制管,本身就是以音色表现见长的厂牌。

俄罗斯产的那些,则是以耐用性见长,音色干硬,并不好听,也就没必要折腾了。古董管的话,12AT7可以用6201替代(俄罗斯现产12AT7就是一比一照抄6201),我手里这只是GE五星系列的管子,但二者工作点有细微差异,所以说——你听的不是管子,而是不同的工作点。简单不出错的选择是——JJ金脚高级版ECC81,噪音能稍微低一点,但MHA200本身背景就很深邃,没多少感觉。右下角那只是英国货CV4024,国外比较推崇,但我觉得音色寡淡,还不如原配。

作为一台标价24800的耳放,MHA200的特色与众不同,当大家都在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时候,麦景图依旧坚持70多年前的道路,而且事实证明——经典就是经典,这种中正大气的审美永不落伍,它既是电子管黄金时代的孑遗,也是新时代模拟味道的代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