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砚边碎语16
写草书(狂草)越慢越好吗
作者: 郭少斌(拙之)
——书法美学研究
网上一段教书法视频,题目是《写草书越慢越好》。如果写草书越慢越好,那古人就没必要发明草书了,古人主要是为了应急求快,草书才应运而生的。下面简述我之卑见。
一、刻意慢写则失草书(狂草)情势内涵
1、刻意则失魂趣
无论何种书体,都忌讳刻意与做作。这是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汉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写草书(狂草)若慢腾腾,磨蹭蹭,只是为了达到某种样式而摆弄描画,看似有草书之形,绝无草书(狂草)生动的情势,及自然的韵趣,了无生机。
2、做作难瞒行家
打个有点惊悚的比喻,就像是把死人的尸体摆弄成跑步的形状拍个照片一样,外行人可能认为是活人跑步的照片,而法医一看就知道是摆弄的尸体形状。这种摆出来的为形式而形式的草书(狂草),激情何在?内涵何在?韵味何在?如果靠摆弄描画出来称为草书尤其是狂草。那便天下人谁不会摆弄呢?
3、古训指点迷津
再回望古代先贤的遗作。如怀素的《自叙帖》,正如他本人所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目纵横千万字”、状如“惊蛇入草”。我们虽然没有王铎、傅山的创作视频,但是就就笔墨分析,可知他们的“涨墨”、“缠绕”并不是慢写的必然,反而是快写的表现。 狂草之“狂”,源自书家内心的情感迸发。或狂喜挥毫,或狂怒疾书,或狂悲宣泄。出手便成,那才有真性情,才有生命感,才有内涵。如唐张旭的《肚疼帖》,在“肚疼”二字之后,笔速急增,字形大变。观赏者可感觉他已疼痛难忍,用笔不记工拙。这种真情的流露,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珍品。 当然了,是否能做到出手便成,一看书家日常的功力了。宋苏轼说无意于佳乃佳。
二、感性与理性的交织
1、情感的驱使
书家作为艺术家,须知创作是在感性与理性的交替中推进。唐孙过庭在巜书谱》中写道“留不常迟,遣不恒疾”。 根据心理学可知,人无论喜怒哀乐,其情绪的状态是呈波浪式起伏变化的。书家创作会因为情感的状态的变化,笔下的墨迹也随之变化。一味追求快速,仍然是一种刻意与做作。
2、情感与书写的关联
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所言:“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一论述,对于草书(狂草)创作,当有所启发。 另外,笔墨的浓枯、涩滑、拙丽都与情感有关。在狂草作品中常见散锋和狼籍。心理美学角度看。这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是书家处在情感高峰时,受情绪的驱使,停不下来,顾不上蘸墨和顺毫,纵情疾书的结果。这此看似“卑陋”的笔墨,恰似令赏者兴奋甚至产生移情效应的妙处。
三、形式的价值与基础
我反对为了刻意追求作品的某种形式而故意慢写。但是我提倡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
1、章法构成
书法作品是离不开形式的,下笔便有“形式”出现。但是书法艺术是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胡抗美先生在巜书为形学》一书的导言中写道:“……规律性书法形式是人的创造的产物,是‘第二自然’。”如此可知,书法形式不是空洞的点线摆放,而是章法构成的必然需要。而章法构成是表达作品内涵需要。由此可知作品的形式是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
2、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他提出艺术品的美最终需要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并解释,这个形式的“意味”来自作者的激情等内涵性要素。
总之,我认为写草书(狂草),兴急可快如疾风骤雨,心平则缓似云卷云舒。将“酒神精神”发挥到恰到好处,“从心所欲不逾矩”恰是草书(狂草)的最好书写状态。
写草书(狂草)越慢越好吗
作者: 郭少斌(拙之)
——书法美学研究
网上一段教书法视频,题目是《写草书越慢越好》。如果写草书越慢越好,那古人就没必要发明草书了,古人主要是为了应急求快,草书才应运而生的。下面简述我之卑见。
一、刻意慢写则失草书(狂草)情势内涵
1、刻意则失魂趣
无论何种书体,都忌讳刻意与做作。这是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汉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写草书(狂草)若慢腾腾,磨蹭蹭,只是为了达到某种样式而摆弄描画,看似有草书之形,绝无草书(狂草)生动的情势,及自然的韵趣,了无生机。
2、做作难瞒行家
打个有点惊悚的比喻,就像是把死人的尸体摆弄成跑步的形状拍个照片一样,外行人可能认为是活人跑步的照片,而法医一看就知道是摆弄的尸体形状。这种摆出来的为形式而形式的草书(狂草),激情何在?内涵何在?韵味何在?如果靠摆弄描画出来称为草书尤其是狂草。那便天下人谁不会摆弄呢?
3、古训指点迷津
再回望古代先贤的遗作。如怀素的《自叙帖》,正如他本人所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目纵横千万字”、状如“惊蛇入草”。我们虽然没有王铎、傅山的创作视频,但是就就笔墨分析,可知他们的“涨墨”、“缠绕”并不是慢写的必然,反而是快写的表现。 狂草之“狂”,源自书家内心的情感迸发。或狂喜挥毫,或狂怒疾书,或狂悲宣泄。出手便成,那才有真性情,才有生命感,才有内涵。如唐张旭的《肚疼帖》,在“肚疼”二字之后,笔速急增,字形大变。观赏者可感觉他已疼痛难忍,用笔不记工拙。这种真情的流露,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珍品。 当然了,是否能做到出手便成,一看书家日常的功力了。宋苏轼说无意于佳乃佳。
二、感性与理性的交织
1、情感的驱使
书家作为艺术家,须知创作是在感性与理性的交替中推进。唐孙过庭在巜书谱》中写道“留不常迟,遣不恒疾”。 根据心理学可知,人无论喜怒哀乐,其情绪的状态是呈波浪式起伏变化的。书家创作会因为情感的状态的变化,笔下的墨迹也随之变化。一味追求快速,仍然是一种刻意与做作。
2、情感与书写的关联
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所言:“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一论述,对于草书(狂草)创作,当有所启发。 另外,笔墨的浓枯、涩滑、拙丽都与情感有关。在狂草作品中常见散锋和狼籍。心理美学角度看。这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是书家处在情感高峰时,受情绪的驱使,停不下来,顾不上蘸墨和顺毫,纵情疾书的结果。这此看似“卑陋”的笔墨,恰似令赏者兴奋甚至产生移情效应的妙处。
三、形式的价值与基础
我反对为了刻意追求作品的某种形式而故意慢写。但是我提倡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
1、章法构成
书法作品是离不开形式的,下笔便有“形式”出现。但是书法艺术是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胡抗美先生在巜书为形学》一书的导言中写道:“……规律性书法形式是人的创造的产物,是‘第二自然’。”如此可知,书法形式不是空洞的点线摆放,而是章法构成的必然需要。而章法构成是表达作品内涵需要。由此可知作品的形式是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
2、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他提出艺术品的美最终需要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并解释,这个形式的“意味”来自作者的激情等内涵性要素。
总之,我认为写草书(狂草),兴急可快如疾风骤雨,心平则缓似云卷云舒。将“酒神精神”发挥到恰到好处,“从心所欲不逾矩”恰是草书(狂草)的最好书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