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原料的嫩老与叶底韧性的关系近年来不少茶友提出,有一些茶浸泡后叶底轻轻一搓就成泥状,似欠活性。对这个问题,某厂家高层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原料嫩。我个人不是很认可,我找了多款十几年前陈化的产品来验证,都是原料比较嫩的,但都没有叶底一搓成泥糊状的情况。这种状况主要出现在近年生产的茶。我个人猜测,为了适应市场和新茶客的口味,目前不少新茶比较适口,苦涩轻微。那么生产中除了原料选择较嫩的春茶之外,工艺上也有所调整,比如发酵时浇水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还有陈化过程对湿度和温度的控制等。有行家提出低温高湿度的陈化等,这在老茶客当中比较有争议,我个人还是持开放态度。时代在发展,需求也在变化,工艺的进步和改革势在必行,至于效果如何,如陈年转化能力是否会下降,这需要时间去验证。
二、关于“复刻”和“原配方”有茶友比较喜欢“复刻”名茶或者“原配方”的概念,也有茶友对此心存疑惑。其实很简单,首先,所谓“复刻”和“原配方”的字样,有没有在大厂的官方文字介绍里面出现过?我感觉没有,都是一些商家的传言或者直播间语焉不详的介绍。其次,就算唛号相同的不同一代产品,它们不同版本都无法做到品质和味道大概一致,你又怎能相信完全不同的产品是“复刻”呢?有的茶,直播间卖几十块钱一斤,却传出是复刻二十多年前生产的目前几十万元一斤的天价茶。我倒想问问,原料都已经不一样了,工艺上浇水量和陈化湿度控制都不一样了,一个茶底有弹性韧性,一个叶底一搓成泥糊状,你真的相信它们有什么特殊传承吗?我的观点是,不要相信任何所谓复刻或者原配方的传言。
三、关于喝茶的层次和境界我是尊重茶道的,“道法自然”的中国茶道,“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都有可取之处。不过也有不少糟粕,我个人就看不得某些功夫茶花大量时间玩的技巧,我觉得看表演渴死了都还没喝上一口茶。不过我最不喜欢的还是假层次假境界,某些人动辄把喝茶这件事往天神人沟通以及思想境界多高的方面去扯,似乎不说几句玄之又玄的话出来就缺少了逼格。我是看不下去的,喝茶就喝茶,大道至简,境界的事情是蕴藏在一个人的日常的,不是靠吹的,过分强调自己境界,徒增人厌罢了。有个小故事,某日某人喝茶,滔滔不绝说了一通,什么玄关松动云云,旁边的人不耐烦,怼了一句:放屁就说放屁,说什么玄关松动!于是哄堂大笑,哪里还来什么境界。

二、关于“复刻”和“原配方”有茶友比较喜欢“复刻”名茶或者“原配方”的概念,也有茶友对此心存疑惑。其实很简单,首先,所谓“复刻”和“原配方”的字样,有没有在大厂的官方文字介绍里面出现过?我感觉没有,都是一些商家的传言或者直播间语焉不详的介绍。其次,就算唛号相同的不同一代产品,它们不同版本都无法做到品质和味道大概一致,你又怎能相信完全不同的产品是“复刻”呢?有的茶,直播间卖几十块钱一斤,却传出是复刻二十多年前生产的目前几十万元一斤的天价茶。我倒想问问,原料都已经不一样了,工艺上浇水量和陈化湿度控制都不一样了,一个茶底有弹性韧性,一个叶底一搓成泥糊状,你真的相信它们有什么特殊传承吗?我的观点是,不要相信任何所谓复刻或者原配方的传言。
三、关于喝茶的层次和境界我是尊重茶道的,“道法自然”的中国茶道,“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都有可取之处。不过也有不少糟粕,我个人就看不得某些功夫茶花大量时间玩的技巧,我觉得看表演渴死了都还没喝上一口茶。不过我最不喜欢的还是假层次假境界,某些人动辄把喝茶这件事往天神人沟通以及思想境界多高的方面去扯,似乎不说几句玄之又玄的话出来就缺少了逼格。我是看不下去的,喝茶就喝茶,大道至简,境界的事情是蕴藏在一个人的日常的,不是靠吹的,过分强调自己境界,徒增人厌罢了。有个小故事,某日某人喝茶,滔滔不绝说了一通,什么玄关松动云云,旁边的人不耐烦,怼了一句:放屁就说放屁,说什么玄关松动!于是哄堂大笑,哪里还来什么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