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在吧 关注:260,475贴子:20,402,959
  • 22回复贴,共1

《玄珠心镜注》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淑美凝真名曰金华上仙。虽在蜕身之中,坐看千亿世界,便能出有入无,卷舒自在,纵横,无凝也。或分法身化为千亿之身,遍游神仙宫府及朝于上界。若化此法身化成大身,大身遍满虚空,与天道元气合同一体,即包笼天地至于千亿世界,如观掌中耳。至于阳九百六之数极大小劫之交会,如观且暮耳。若化此法身化为小身,小身即小于微尘,微尘之中,又能容纳无穷世界。皆守一之元道成之后神通,通道变化无碍,卷舒自由也。
———————————
此一句,说得一之元,淑美凝真,道成之后,分身解脱,便是无形妙法,真如法身,能刚能柔。柔即揽之不盈手,刚则贯串金石。西升经曰:天下莫柔弱于气,气莫柔弱于道。气之所以柔弱者,贯串万物,物无不包,包里天地。故曰:道象无形,出有入无,神通变化,卷舒自由。故天地莫柔弱于道象之体性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20 11:11回复
    淑美凝真名曰金华上仙。虽在蜕身之中,坐看千亿世界,便能出有入无,卷舒自在,纵横,无凝也。或分法身化为千亿之身,遍游神仙宫府及朝于上界。若化此法身化成大身,大身遍满虚空,与天道元气合同一体,即包笼天地至于千亿世界,如观掌中耳。至于阳九百六之数极大小劫之交会,如观且暮耳。若化此法身化为小身,小身即小于微尘,微尘之中,又能容纳无穷世界。皆守一之元道成之后神通,通道变化无碍,卷舒自由也。
    这段内容描述金华上仙阔以遍满虚空,自身可以小于微尘,而微尘又能容纳无穷世界。
    虚空大于微尘,微尘能容纳无穷世界,金华上仙又能比微尘更小,结果而言金华上仙量级为无限多元~超无限多元。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20 11:15
    回复
      2025-08-12 14:43: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此一句,说得一之元,淑美凝真,道成之后,分身解脱,便是无形妙法,真如法身,能刚能柔。柔即揽之不盈手,刚则贯串金石。西升经曰:天下莫柔弱于气,气莫柔弱于道。气之所以柔弱者,贯串万物,物无不包,包里天地。故曰:道象无形,出有入无,神通变化,卷舒自由。故天地莫柔弱于道象之体性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5-20 11:15
      回复
        证虚应。
        凡守一之元,身中空虚,即天道入身。西升经云: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是名归道之人。虚无应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若然者,必资虚却其身,空却其心。西升经曰: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尤而和气归。当证之时,心不著物而凝其思,是之谓内抱和淡,心冥元神也。
        应无从。
        天道应效,无所从来。证之者,不知所然而然,自然矣。夫虚旡之为应也,元神虚,觉虚即与天道之气通。心与道通者,得之矣。老君设旡为之教,教人修道即是空其心也。空其心者,可谓心与道冥矣。夫为道空心虚身耳,心虚即天道降于心中,天道降即元神灵,元神灵即通于天道。若然者,一切无碍,无所不通也。内自知之,非可说而明矣。
        心乃通,通于一,万事毕。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5-20 11:17
        回复
          老君告文始先生曰:子能知一万事毕矣。而况元神通于一者耶元神通于一者,是守一之元,积功链形,形与虚无自然无形道气合为一体,即万事毕矣。若通于一之身,遍满虚空,能包容千亿,世界悉在大身之中,变为小身,细如微尘,小身之中,又能容纳千亿世界,神通至此,始云万事毕矣,可谓道人也。
          小身又能容纳千亿世界,然后我再结合前文(微尘又能包含无穷世界)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20 11:20
          回复
            目前就这些,没有了。结果如何看各位而言。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20 11:20
            回复
              无限盒子


              IP属地:墨西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20 11:23
              收起回复
                @KurtWagner 大佬求看看。咳咳……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5-20 11:32
                回复
                  2025-08-12 14:37: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且夫得道多门,品位高下不可备录,唯此守一之元是至高无上之道,道成之后,位极天真大神,位超无色之界,皆位登玉清,唯昔汉朝有太元真人茅君,师西城总真王君受守一之元,道成之后为太上所召,当召之时自咎自责于上帝诸天帝前,耻作潜遁默化,今特愿动曜人间世人闻见,意者,欲将白日上升笙歌仪卫沸天引去,以诱向下二茅,令知仙道遗盛,下视人间卿相若蝼蚁,殊使用信心归于仙道故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20 11:44
                  回复
                    证虚应。
                    凡守一之元,身中空虚,即天道入身。西升经云: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是名归道之人。虚无应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若然者,必资虚却其身,空却其心。西升经曰:身之虚而万物至,心之尤而和气归。当证之时,心不著物而凝其思,是之谓内抱和淡,心冥元神也。
                    应无从。
                    天道应效,无所从来。证之者,不知所然而然,自然矣。夫虚旡之为应也,元神虚,觉虚即与天道之气通。心与道通者,得之矣。老君设旡为之教,教人修道即是空其心也。空其心者,可谓心与道冥矣。夫为道空心虚身耳,心虚即天道降于心中,天道降即元神灵,元神灵即通于天道。若然者,一切无碍,无所不通也。内自知之,非可说而明矣。
                    心乃通,通于一,万事毕。
                    老君告文始先生曰:子能知一万事毕矣。而况元神通于一者耶元神通于一者,是守一之元,积功链形,形与虚无自然无形道气合为一体,即万事毕矣。若通于一之身,遍满虚空,能包容千亿,世界悉在大身之中,变为小身,细如微尘,小身之中,又能容纳千亿世界,神通至此,始云万事毕矣,可谓道人也。
                    一为根。
                    一者,天地之根,神仙之源,万物之母。天得之清,地得之宁,万物得之而生,人得之而灵。灵即元神通于天道矣。一者,本是大道,神仙根也。
                    事为门。
                    得一之元者,守太上心印也。太上心印者,事也。事者,是守一之门耳。世人纵能明一之根,若不得入守一之门,即元无门可入。不入其门,亦不明五千文字。西升经云:天地清静,皆守一也。是亦由门而入。故曰:事无事,味旡味。若然者,事归于一矣,存于守一身中者矣。
                    事归一,一常存。
                    此两句,言皆生于一,归于一。一者,生死之根,生化之源。唯有太上心印,独为守一之门,得一之元。一入人身,人身常存。存即存矣,要得积功,方可神仙度世也。
                    存莫有,假言守。
                    夫守太上心印之事,假言守神耳,非有心于守神也。夫守太上者,不欲有心,又不欲无心,但常凝然,以全正气,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通元神,元神即冥于天道矣。故内景经云:虚旡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勿令污。行息翱翔入天路。
                    守虚无,自长久。
                    此云天道,只在守虚守旡而已。虽云假言守虚,守无之道,先虚其身,身使如晴空之状。勿令食气所污,是不言不食,不窥不视,可谓守虚极也。又须空无其心,守一人心。喻如人眼,根相似,但有微尘入眼,眼即不安。小事入心,心则动乱。要而言之,空无其心,其心如澄一,盏浊泥,汁澄之,不可得清,若也浊时不禁一挠,守一人心难清其神,易浊其神,气正如澄,盆水也,若常能虚,为身无为,心道常归于身中矣。夫天气常存人腹中者,自然神仙矣。神仙长存,可与天同寿矣。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20 11:47
                    回复
                      证虚应。
                      大凡坚守“一”的元道,身体达到空虚的状态,那么天道就会进入身体之中。《西升经》中说:“人如果能够做到虚空无为,并非刻意追求道,道自然会归附于他。”这就叫做归向道的人。虚无所产生的效应就如同回声应和声音,影子跟随形体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一定要借助使身体虚灵、使内心空明的方法。《西升经》说:“身体达到虚灵的状态,万物就会到来;内心极其虚静,和气就会归附。”当验证(道)的时候,内心不执着于外物并且凝聚自己的思虑,这就叫做在内心保持平和淡泊,内心与元神相融合。
                      应无从。
                      天道所产生的效应,没有固定的来源。验证到它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就是这样,这是自然而然的。那虚无所产生的效应,是因为元神处于虚灵的状态,感觉到虚灵就与天道的气息相通。内心与道相通的人,就得到(道)了。老君设立无为的教义,教导人们修道,实际上就是要使内心空明。使内心空明的人,可以说是内心与道相契合了。所谓修道,就是使内心虚灵、使身体虚灵罢了。内心虚灵,那么天道就会降临到心中;天道降临,那么元神就会灵明;元神灵明,就与天道相通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都没有阻碍,没有什么地方是不通达的。这种感受自己内心明白,不是用言语可以说明白的。
                      心乃通,通于一,万事毕。
                      老君告诉文始先生说:“你如果能够知晓‘一’,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也就都明白了。”更何况是元神与“一”相通的人呢?元神与“一”相通的人,是坚守“一”的元道,积累功德、修炼形体,使形体与虚无自然的无形道气合为一体,这样就万事皆备了。如果与“一”相通的身体,遍满整个虚空,能够包容千亿个世界,所有的世界都在这巨大的身体之中;变化为微小的身形,细如微尘,而在这微小的身体之中,又能够容纳千亿个世界。神通达到这种程度,才可以说是万事皆备了,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为道人了。
                      一为根。
                      “一”,是天地的根本,是神仙的源头,是万物的母体。天得到它而清明,地得到它而安宁,万物得到它而生长,人得到它而灵慧。灵慧就是元神与天道相通了。“一”,本质上是大道,是成为神仙的根本。
                      事为门。
                      得到“一”的元道的人,是坚守太上的心印。太上的心印,就是“事”。“事”,是坚守“一”的门户。世人纵然能够明白“一”是根本,如果不找到进入坚守“一”的门户的方法,那就等于没有门可以进入。不进入这个门户,也就不明白《道德经》(五千文字)的深意。《西升经》说:“天地达到清静的状态,都是因为坚守‘一’。”这也是要通过门户才能进入(道的境界)。所以说:“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味。”如果是这样的话,“事”就归结于“一”了,就存在于坚守“一”的身体之中了。
                      事归一,一常存。
                      这两句话,说的是万物都生于“一”,又归于“一”。“一”,是生死的根本,是生化的源头。只有太上的心印,单独作为坚守“一”的门户,才能得到“一”的元道。“一”进入人的身体,人的身体就能够长久存在。身体能够长存是长存了,但还需要积累功德,才可以成为神仙、度过此生。
                      存莫有,假言守。
                      那坚守太上心印这件事,说是守神其实是一种说法而已,并非是刻意用心去守神。坚守太上之道的人,既不想刻意用心,也不想无心,只是常常保持凝然不动的状态,来保全正气,寂静不动,受到感应就能通达。感应通达元神,元神就与天道相融合了。所以《内景经》说:“处于虚无寂静之中,空中一片素净,要让身体保持这样的状态不要被玷污。气息运行、翱翔于通往天界的道路上。”
                      守虚无,自长久。
                      这里说的天道,就在于坚守虚灵、坚守虚无罢了。虽然说是一种说法是坚守虚灵、虚无之道,首先要使身体虚灵,让身体如同晴朗的天空一样。不要让食气等污染身体,也就是不说话、不进食,不窥视、不观看,这可以说是把坚守虚灵做到了极致。又必须使内心空明虚无,坚守“一”的人心。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道理是相似的,只要有微小的灰尘进入眼睛,眼睛就会不舒服。小事情进入内心,内心就会动乱。总而言之,使内心空明虚无,内心就如同澄清一盏有浊泥的汁水,澄清它不可能一下就变清,如果浑浊的时候禁不住一搅动,坚守“一”的人内心难以使精神澄清,却很容易使精神浑浊,神气就如同澄清一盆水一样,如果常常能够使身体虚灵、使内心无为,道就会常常回归到身体之中了。如果天气常常存在于人的腹中,自然就会成为神仙了。成为神仙并长久存在,就可以与天同寿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5-20 11:47
                      回复
                        这经的老君,文始和金华上仙应该都是多元以上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5-21 07:06
                        收起回复
                          关于(守一诗)翻译,我采用的是豆包翻译。
                          ———————————————————
                          守一诗
                          “得一之元”。“一”,是对天道的勉强命名。“一”也是生化万物的元气,是天地的初始之气,它又被称作太空、太无、太虚、太始、太初,也叫自然。老君认为,这股元气无形无状,难以确切描述命名,所以勉强称它为“一”,用“道”来表述它。元气是太无的起始,能化生出玄元,也叫自然。自然,是天道之母。老君的《西升经》说:最上等的孝就是奉养“道母”。若能常常奉养“道母”,自身就能长久。又说:虚无产生自然,自然产生道,道生出万物,万物秉持着“一”而形成。“有”以“无”为根本,“无”以“虚”为根本,“虚”以“道”为根本,“道”以“自然”为根本。自然,是神仙的根本,是万物化生的本源。《道德经》提到“得一之元” ,那些常常奉养“道母”的人,在于巧妙运用其中的道理。知晓阳刚的“白”,却持守阴柔的“黑”,长久坚持而不出差错,就能回归无极的境界。“白”,指的是纯阳精气。这股精气在人身体里,是五脏三焦之气,也叫九转八琼之神丹,神丹的精华在头部泥丸宫。人们养护它,它也叫八素真气。世上学道之人,既然知晓了“白”,就必须持守“黑”。“黑”代表阴气。刚开始守“黑”时,会感觉身体里漆黑如漆。坚持守“黑”,黑色的阴气会一天天消散,阴气消散殆尽后,纯阳的白气就会从体内焕发出光芒。当白气显现时,闭上眼睛,内视自身,能看到五脏六腑,还能看到三万六千条血脉。每条血脉都有神灵守护,一切都清晰分明。这时,元神清净虚无,能与道相通。与道相通时,人便能自在舒展变化,能做到坐立之间身形消失,自由出入于有无之间,还能分身千亿。这就表明领悟了“得一之元”的道理,通过上等的孝道奉养“道母”,知晓“白”并持守“黑”,在守“黑”中不迷失,从而回归无极之境。领悟“一之元”的人,不会辜负他人。所以《洞灵真经》判断,“得一之元”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天不可尽信,地不可尽信,人也不可尽信。道之所以可信,是因为守“一”之人能让身体放空,内心虚空,不看不听,不说话、不进食,常常坚守空虚无为的状态,在内心凝聚精神思绪,这才是善于守“一之元”。如此一来,天道的元始之气,自然会流入守“一”之人的身体中,主宰其性命。此时,守“一”之人会自觉与道神通,变化毫无阻碍,内心所获得的感悟,言语难以完全表述。所以《西升经》说:人若能做到空虚无为,并非刻意追求道,道也会自然归向他。这话说得太对了!
                          老君告诉文始先生:我思考这“道”,它本源于幽深昏暗之处。“杳冥”,就是守“黑”。愚笨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还以为自己懂得很多。这是说世上的愚人,根本不知道天道需要守“黑”,需要坚守那幽深昏暗、空虚无为、寂静无声的状态,这种状态连律历都难以契合。在这空无寂静之中,至深的感应能凝聚成神仙之像。
                          世上的人愚昧无知,认为整天吃饱饭,无所用心,不在艰苦的环境中修炼,也不于空寂中凝神思考,只是伸着腿睡觉,放纵性情,庸庸碌碌地过日子,还说只要不做恶事就是修道,并且期望转生换姓,让福报降临自身,坐等自然成道,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些愚笨糊涂的人互相欺骗迷惑,还自我欺瞒耽误,甘愿陷入生死轮回。他们都是些游手好闲、沦为下等鬼魂的人,是那些伪善求福之辈,世世代代身体干枯、气息衰竭,容颜老去后归于空无而死去,被形体所束缚,哪怕历经亿劫也没有解脱之日。甚至在临死、疾病困苦之时,还埋怨道不仁慈,这种痴愚之人就该如此。要说世上的聋子和瞎子,难道仅仅是身体上有残疾吗?像这类人,见识短浅,既误了自己又误了别人,实在可悲!他们哪里知道天道的奇妙作用,就在这空寂清苦、淡泊无为之中!要让营卫之气若有若无、绵绵不断,让空虚的身体如同毁坏后又重新修复,像死去后又获得重生,蕴含着五行,阴阳平衡,不断变化,从而化生出万物的情状。这里的“物情”,就是真如道像、金华上仙。这需要在幽深昏暗之时忘却自身和尘世,让内心深沉静定,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凝聚思绪,这才叫做领悟“得一之元”。《道德经》说:守“一”的气息,绵绵不断,似有似无。可惜的是,人们对守“一之元”不够勤奋。一般来说,守“一”之人必须先忘却自身和尘世,躺卧在床榻上,让肉身沉静,内心虚空,身体如同枯木,这样才能使气息绵绵不断,寂静不动。长久保持静定,善于守“黑”,当黑色的阴气全部消散,身体内才会感受到天光闪耀。此时,身心沉浸在寂静之中,达到了泰定的极致。所以《南华真经》说:心境达到泰定就会发出自然之光。人们也就能看到这样的人!如此,守“一之元”之道就快要修成了。这里的“宇”,就是守“一”之人即将蜕去的肉身。守“一之元”时,深沉寂静、安定不动,长久如此,天光就会从内部照亮,人好似从躯壳中脱离出来,内视自身,仿佛能看到元神在躯壳中凝聚成形,就像平常的容貌,但更加端庄威严,还显得更加年轻。此时,身体外光芒环绕,身体内可以分身千万。这时,太上会敕令太一下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5-21 11:52
                          回复
                            关于最后一篇(守一宝章)翻译
                            守一宝章
                            玉清境中,天帝之女所传的《守一宝章》,与守一之法事同一源,因此附录于此。此章说道:道以无为为本,以此彰显天道。天理正道,唯有无为才是正确的,若执着于有为便是违背天道。违背有为,才是顺应天常。《道德经》说:至道无为。无为就是坚守虚无,顺应自然,知晓阳刚的“白”,却持守阴柔的“黑”。“黑”,就是幽深昏暗的状态。处于幽深昏暗、空无寂寥之境,心中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让内心空灵。《南华真经》说:忘却肢体,摒弃聪明,脱离形体、去掉心智,与大道融通为一。如此,对内不执着于自身,对外不区分天地,寂静闲适淡泊,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形体,这才真正契合虚无、无为自然的天理。《老君定观经》说:坚守无为,顺应自然天道。一旦察觉到有念头生起,就必须立刻消除。只消除躁动的心念,不消除洞察的心性;只让内心空灵凝聚,不让有欲念的心凝聚。《老君西升经》说:这就是所谓的上等孝道,奉养“道母”,身体就能长久。“有”以“无”为根本,“无”以“虚”为根本,虚就是摒弃杂念。“虚”以“道”为根本,“道”以“自然”为根本。自然,是无为的根本,是仙真的化元所在。
                            无不为
                            天道的玄妙道理,在于契合无为,但并非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听任自然发展直至死亡就能成仙。《内景经》说:神仙之道并非自然而成,而是凭借精诚之心与专心致志。向内审视,仔细观照,领悟其中的真谛,真人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向他人探寻。凝聚精华孕育胎息,化生元神,留存胎息、止住精华外泄就能长生。这就是道的“有为”之处。所说的道的“无为”,是指身外之物,如珍宝之类,以及声色滋味,世间万物纷繁复杂,这些会损害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身体衰败。无论贫贱富贵,若意识不到形神正被外物所害,那么这些有害生命的事物都可称作是违背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这是我们不应去做的。《西升经》说:世人都把声色滋味当作最大的快乐,却不知声色滋味是灾祸的根源。因此,圣人知晓这些便不会有欲望,从而回归到无欲的状态。所以《阴符经》说:万物会让人衰老。老君告诉尹喜:世人之所以轻视生命、早早离世,并非是天地要杀害他们,也不是鬼神在作祟,而是人自己造成的。因为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行动,过度追求生活的享受。懂得“无生”之道的人,比只知养生的人更高明,这就是“无不为”的体现。《南华经》说:明白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追求对生命没有益处的事物;明白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追求无法掌控的事物。对于修道养生之人来说,必然要先满足生活所需,但如果物质充裕却不懂得保养生命,那也无济于事。世上明白道理却言行不一的人,比比皆是。
                            可心证,非智知
                            天道无形,深邃幽远,只能通过内心默默体悟印证,不是世间的智谋所能完全理解的。若仅依靠世间智谋,用言语传授讲解的,只是道的皮毛。体悟印证道的心境,就如同乐师弹奏弦乐、吹奏管乐,微妙的音符从指尖流淌而出。但这微妙的音符,无法用言语完全传授。传授给弟子时,弟子也只能感受到声音中的情感,其中深意难以言传。
                            何谓知?何谓证?
                            这两句是用来追问的话语。
                            知遣智
                            这句话是说,明白了天道之后,清楚地看到天道的广阔分明,就忘却肢体,摒弃聪明,脱离形体、去掉心智,与天道融为一体,这就是隐藏光芒、消除行迹,内心有所得后一定要坚守,让内心空明如同没有心,让身体好似不存在一样。这就是证道之人。
                            证虚应
                            但凡坚守“一之元”,身体达到虚空状态,天道就会融入身体。《西升经》说:人若能做到虚空无为,并非刻意追求道,道也会自然归向他,这就是归道之人。虚无的感应就如同回声响应声音,影子跟随形体一样。如此,必须让身体放空,内心虚空。《西升经》说:身体虚空,万物就会到来;内心纯净,和气就会汇聚。在印证的时候,内心不执着于外物,凝聚思绪,这就是内心保持平和淡泊,让心神与元神冥合。
                            应无从
                            天道的感应无从知晓源头。印证的人,不知为何会这样,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虚无的感应,是因为元神空灵,一旦察觉到空灵状态,就与天道之气相通。内心与道相通,就有所收获了。老君设立无为的教义,教导人们修道,就是要让内心空灵。内心空灵,就可以说是内心与道冥合了。修道就是要让内心和身体都虚空,内心虚空,天道就会降临心中,天道降临,元神就会灵明,元神灵明就能与天道相通。如此,一切都没有阻碍,无所不通。其中的体悟内心自知,无法用言语说清楚。
                            心乃通,通于一,万事毕
                            老君告诉文始先生:你若能知晓“一”,万事都能迎刃而解。更何况那些元神与“一”相通的人呢?元神与“一”相通,就是守持“一之元”,积累功德、修炼形体,使形体与虚无自然、无形的道气合为一体,这样万事就能圆满。与“一”相通的人,其身形能遍满虚空,可包容千亿世界,所有世界都在这庞大身形之中;也能变为微小身形,细如微尘,而这微小身形又能容纳千亿世界。拥有这般神通,才称得上万事圆满,这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5-21 11:58
                            回复
                              2025-08-12 14:31: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续接(守一宝章)翻译断句处
                              —————————————————
                              心乃通,通于一,万事毕
                              老君告诉文始先生:你若能知晓“一”,万事都能迎刃而解。更何况那些元神与“一”相通的人呢?元神与“一”相通,就是守持“一之元”,积累功德、修炼形体,使形体与虚无自然、无形的道气合为一体,这样万事就能圆满。与“一”相通的人,其身形能遍满虚空,可包容千亿世界,所有世界都在这庞大身形之中;也能变为微小身形,细如微尘,而这微小身形又能容纳千亿世界。拥有这般神通,才称得上万事圆满,这样的人可称为道人。
                              一为根
                              “一”是天地的根源,是神仙的源头,是万物的根本。天得到“一”就会清明,地得到“一”就会安宁,万物得到“一”就能生长,人得到“一”便拥有灵性。拥有灵性,元神就能与天道相通。“一”,本质就是大道,是神仙的根基所在。
                              事为门
                              获得“一之元”,就是守持太上心印。太上心印,指的就是“事”。“事”,是守“一”的门径。世人即便明白“一”是根本,但如果找不到进入守“一”的门径,就无处可入。不入此门,也就无法理解《道德经》。《西升经》说:天地保持清静,都是因为守“一”。而这也需要通过特定门径才能达成。所以说:“以无为的态度去行事,以恬淡的心境去体悟。”如此,“事”就能归结到“一”,并留存于守“一”之人的心中。
                              事归一,一常存
                              这两句话是说,万事万物皆生于“一”,最终又归于“一”。“一”,是生死的根源,是生化的起始。只有太上心印,是守“一”的唯一门径,通过它能获得“一之元”。“一”进入人体,人的身体就能长存。身体长存固然重要,但还需要积累功德,才能超凡脱俗成为神仙。
                              存莫有,假言守
                              守持太上心印这件事,说是守神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并非真的刻意去守神。守持太上之道,既不想有心为之,也不想无心而为,只需常常保持凝定的状态,保全正气,寂静不动,有所感应就能与道相通。与元神感通,元神就能与天道冥合。所以《内景经》说:虚无寂静的空中一片纯净,让身体如同这样就不应被玷污,自在翱翔踏上云间之路。
                              守虚无,自长久
                              这里说的天道,就在于守持虚无。虽说守虚守无只是一种说法,但要先让身体虚空,如同晴朗的天空一般,不要让食气等污染它,做到不说话、不进食、不窥探、不张望,这可称为极致的守虚。还必须让内心空明,守一之人的内心,就好比人的眼睛,哪怕有一点微尘进入眼睛,眼睛就会不舒服。小事扰乱内心,内心就会动荡不安。总之,要让内心空明,内心就像一盆浑浊的泥水,若想澄清却不断搅动,就难以让它变清。守一之人的内心,要让神气保持澄清,就像一盆水,如果常常能让身体虚空、内心无为,天道就会常存于身中。人的腹中若常常存有天气,自然就能成为神仙。成为神仙后长存于世,便可与天同寿。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5-21 1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