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胜利之刻吧 关注:21,409贴子:580,566

【历史讲堂】凋零的血色鸢尾:"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悲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这里是第四期拂晓历史讲堂,本次科普的主角为法兰西共和国建造的"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
由于账号相关原因,本文发布时间较晚,没有赶上之前的活动进度,还请各位多多包涵

-
PS:文章涉及内容均来自公开的历史资料文献,未经作者授权请勿随意转载,感谢合作!


IP属地:山东1楼2025-05-19 22:39回复
    【引言:跨越百年的宿怨】
    -
    1815年6月18日,随着滑铁卢战场上最后的硝烟散去,一个注定改变时代的格局已然成形,威灵顿公爵的胜利不仅终结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帝国之梦,更为英法持续千年的纷争刻下了新的伤痕。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无论是克里米亚的携手共进还是索姆河畔的并肩冲锋,都难以消除两国之间根深蒂固的猜忌与怀疑。这种微妙的关系在1940年夏天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随着纳粹的铁蹄荡平西欧,远在伦敦的政客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那支号称世界第四的法国海军,如今将何去何从?
    -
    1940年7月3日,地中海的烈日炙烤着米尔斯克比尔(Mers-el-Kébir)港,来自皇家海军的最后通牒里,每个单词都写满对法兰西荣誉的亵渎。下午5时54分,"胡德"号的首轮齐射撕破了黄昏的宁静,炮弹如暴雨般砸向停泊在港内的钢铁身躯,二十世纪最令人扼腕的友军相残拉开序幕:在短短15分钟内,这场不对等的战斗就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战列舰"布列塔尼"号(Bretagne)于爆炸中沉没,"普罗旺斯"号(Provence)与"敦刻尔克"号(Dunkerque)拖着重伤的身躯挣扎搁浅,夜幕降临时,港口内的海水早已被鲜血染红,1297名法国水兵在英国人的屠刀下就此长眠。
    -
    在这场悲剧的背后,有一型战舰的命运尤为耐人寻味——"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Dunkerque-class)。作为法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精心设计的条约型主力舰,她既承载着法兰西民族的雄心壮志,又因战争的残酷沦为英德政治角力的牺牲品。回望历史,两艘"敦刻尔克"级的设计革新、战斗历程,乃至最终黯然退场,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海权之路的疯狂与无奈。

    【 铭记奥兰! —— “弩炮行动”后纳粹于德占区张贴的宣传海报】


    IP属地:山东2楼2025-05-19 22:52
    回复
      2025-10-12 06:57: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法兰西的救赎:"敦刻尔克"级的诞生背景】
      -
      1922年2月6日,《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在华盛顿正式签署,这份旨在冻结军备竞赛的国际协定表面上为世界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实则埋下了新一轮技术较量的种子。当英、美、日三国享受着主力舰吨位优势时,法国海军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这个拥有全球第二大殖民地的老牌国家,在列强间的协商中却仅获得了17.5万吨的配额,不足英美两国的三分之一。
      -
      远方的巴黎此时面对着同样令人忧心的现实:法国海军的核心仍是1914年前建造的"孤拔"级和"布列塔尼"级无畏舰,这些老旧的战舰最高航速仅21节,主炮射程不足20公里,装甲防护更是停留在日德兰海战水平。而同一时期,作为假想敌的意大利人已经开始了"加富尔"级战列舰的现代化升级,这些战舰计划装备320毫米主炮和新型火控系统,完工后将获得显著的战力提升。更糟糕的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法国议会连续削减海军预算,已有战列舰的改造工作被一再推迟。

      【陈旧的"孤拔"级无畏舰,其战斗力水平在后条约时代已严重落伍】
      -
      1931年6月,德国宣布建造"德意志"级装甲舰(Panzerschiffe),如一枚重磅炸弹般彻底打破了欧洲海军平衡。这款被英国人戏称为"袖珍战列舰"的新锐战舰,排水量虽仅有1万吨,却装备了6门283毫米主炮,最高航速达到28节,毫不夸张的说,三艘"德意志"级足以在纸面上摧毁整个法国海外舰队,而现有的老旧战列舰根本追不上这些海上掠食者。
      -
      不久之后的1932年,意大利公布了"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这些3.5万吨的巨舰将配备9门381毫米主炮,足以洞穿法兰西的海上防线。危局之下,时任海军作战部长的弗朗索瓦·达尔朗(François Darlan)上将在一份备忘录中指出:"如果五年内不获得新型战舰,法国将丧失战略主动权。"

      【 剑走偏锋的纳粹德国“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以重巡洋舰的吨位搭载战列舰主炮是其设计上的显著特点】


      IP属地:山东3楼2025-05-19 23:02
      收起回复
        面对多重威胁带来的压力,法国海军技术部门于时年秋季提出了革命性的设计方案:排水量25,000吨,主武器采用两座四联装330毫米炮塔,以背负式布局全部集中于舰艏安装;主装甲带采用倾斜11度的设计,配合多层水平防护,理论上可以抵御同级舰的炮击;动力系统采用6台燃油锅炉+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组合,输出功率约11万马力,设计航速29节,力求比德国装甲舰要快;副武器包含对称布置的5座130毫米高平两用炮塔,配合37毫米自动炮和13.2毫高射机枪构成完善的火力体系。

        【 "敦刻尔克"级整体方案线图】
        -
        1932年春天,这个被命名为"敦刻尔克"级的方案在政府高层引起激烈争论。保守派将领质疑四联装炮塔的可靠性,财政官员则对单舰近十亿法郎的报价(相当于上百吨黄金的币值)瞠目结舌。关键时刻,达尔朗上将亲自出面力排众议:"要么建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战舰,要么就准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同时认输",项目计划最终一锤定音。1932年12月,首舰"敦刻尔克"号在布雷斯特海军造船厂启动建造,其命名既是对一战后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纪念,又同样隐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
        值得注意的是,"敦刻尔克"级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法国海军独特的战略思维——即通过快速反应能力威慑对手,而非追求决定性的会战。这种理念在1934年的海军演习中得到验证:一艘"敦刻尔克"级在模拟对抗下成功击沉两艘意大利重巡洋舰,同时完美规避了敌方主力舰的追击。1935年10月,当"敦刻尔克"号举行下水仪式时,观礼台上国外观察员冷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这艘新锐战舰,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中意味深长地写道:"法国人建造了一艘完美的巡洋舰杀手,却不知这把利剑最终会指向何方。"

        【 下水后舾装施工中的"敦刻尔克"号】


        IP属地:山东4楼2025-05-19 23:10
        回复


          IP属地:广东5楼2025-05-19 23:13
          回复


            IP属地:广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楼2025-05-19 23:19
            回复
              【钢铁与智慧的结晶:"敦刻尔克"级的构建历程】
              -
              纵观"敦刻尔克"级方案,最引人注目的特点莫过于其全前置主炮布局。设计师将两座四联装330毫米主炮塔集中于舰艏安装,这种大胆的设计带来了多重优势:首先,它显著缩短了需要重点防护的装甲带长度,能够在有限的舰艇吨位下提供更厚的防御尺寸;其次,集中布置的主炮可以同时向前方目标倾泻全部火力,在追击作战时特别有效;最后,这种设计还解放了舰艉空间,为航空设施和防空武器提供了更充裕的布置空间。
              -
              然而,四联装炮塔的设计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法国工匠们必须解决炮塔内部复杂的机械联动问题,确保四门主炮能够协调运作。炮塔旋转机构、扬弹机和弹药库的布置都需要精心设计,以避免一发炮弹命中导致全舰火力瘫痪。经过反复试验,造舰设计局最终开发出了带有复合液压系统的炮塔结构,使每组炮管都有独立俯仰的能力,这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技术。

              【四联装330毫米主炮塔外观示意图,其设计思路可视为将两组双联装主炮并联安装】
              -
              防护方面,"多层装甲盒"概念首次在"敦刻尔克"级上得到应用:主装甲带采用倾斜11度的设计,同时水平防护由40-130毫米的多层装甲板形成隔舱,整个防御体系最大厚度为225毫米("斯特拉斯堡"号增至283毫米),可以轻松抵御11英寸主炮弹的直击。此外,"敦刻尔克"级的主炮塔正面装甲厚达330毫米,侧面也有250毫米,指挥塔的装甲则是达到了270毫米,为全舰战斗力核心提供了良好的屏障。不过,这种装甲集中布置于前半球的设计也带来了舰艉防护薄弱的问题,这将成为该舰日后作战中的一个隐患。
              -
              为了达到29.5节的高速,"敦刻尔克"级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混合动力系统,总功率达到112,500马力,并配备辅助电力装置,大大提升了本舰的战场机动能力。动力舱的布置也颇具匠心,设计师采用了交替布局结构,将锅炉舱和轮机舱间隔排列以避免被一网打尽,这种单元式动力布局后来成为各国主力舰的标准设计。在实际海试中,"敦刻尔克"号轻松达到了29.5节的最高航速,完全满足猎杀德国装甲舰的战术需求。

              【"敦刻尔克"级内部舱室结构和主装甲带布局纵向剖面图示】
              -
              "敦刻尔克"级的主武器为52倍径的330毫米火炮,其最大射程为28,000米,正常交战距离内足够穿透300毫米的均质装甲。次要火力包含16门130毫米高平两用炮,由先进的火控系统引导,射速达到每分钟10-12发,既能对海射击,又能有效对抗空袭,五座炮塔(三座四联装+两座双联装)沿舰体中线对称分布,确保在任何方向都能提供有效的射界。此外,舰上还配备了足够数量的37毫米自动炮和13.2毫米高射机枪,构成了完整的防空火力网。

              【两种不同的130毫米/45倍口径副炮塔方案图示,其中四联装结构与主炮塔的并联设计思路保持一致】


              IP属地:山东7楼2025-05-19 23:22
              收起回复
                1932年12月24日,"敦刻尔克"号在布雷斯特海军造船厂开始铺设龙骨,标志着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正式启动。然而施工过程远非一帆风顺,经历一战摧残后的法国尚未完全恢复,许多关键技术都需要从头研发,诸如复杂的液压系统和庞大的旋转机构等部件都对国内工业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原计划使用的新型镍铬合金装甲钢也遭遇冶炼难题,导致首批装甲板质量不达标。这些技术瓶颈使得"敦刻尔克"号的工期一再拖延,直到1935年10月2日才艰难下水。
                -
                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的建造过程则顺利得多。吸取首舰经验后,法国工程师改进了整体施工流程,强化主装甲带至283毫米,改进了副炮的火控系统,并优化了舰体线型。该舰于1934年11月25日在圣纳泽尔的造船厂内开工,1936年12月12日下水,整体性能比首舰更胜一筹。作为外观识别上的区分,"斯特拉斯堡"号的烟囱四周有一道白箍标志,而"敦刻尔克"号则为两道。

                【停泊于土伦港的两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注意其烟囱上明显的白箍识别标志】
                -
                两艘"敦刻尔克"级的实际建造成本据称高达几十亿法郎,一度占到法国海军预算的15%。如此巨大的投入在国内引发了激烈争论。批评者指出,这些资金足以建造数十艘驱逐舰或潜艇,而支持者则认为,新主力舰是国家海权的保障,其战略意义无法用金钱衡量。客观来讲,"敦刻尔克"级是条约时代法国造船业的巅峰之作,英国海军部在评估报告中的结论颇为中肯:"这是将巡洋舰速度与战列舰火力结合的成功尝试。"德国历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法国人用有限的吨位打造出了一型极具威胁的战舰。"


                IP属地:山东8楼2025-05-19 23:26
                收起回复
                  2025-10-12 06:51: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血色黄昏:"敦刻尔克"级短暂而矛盾的服役生涯】
                  -
                  1938年,"敦刻尔克"号战列巡洋舰正式服役,这艘凝聚了当时法国工业最高技术的战舰迅速成为大西洋舰队的旗舰,肩负着保卫法兰西海上利益的重任。1939年4月,"敦刻尔克"号驶离布雷斯特,前往掩护训练巡洋舰"圣女贞德"号从西印度洋群岛返回法国。5月,该舰在布雷斯特港接待了来访的皇家海军成员,并率领法国大西洋舰队与英国本土舰队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海军迅速将"敦刻尔克"号和姊妹舰"斯特拉斯堡"号投入大西洋以应对德国海军的威胁。1939年11月,英国海军情报发现德国"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试图突入北大西洋。"敦刻尔克"号与英国"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奉命拦截,两支舰队在冰岛附近海域展开搜索。然而,恶劣的天气和通信混乱导致英法舰队未能成功捕获目标,德国战舰最终逃脱,这使得"敦刻尔克"号错失了唯一一次与德国主力舰正面交锋的机会。

                  【皇家海军"声望"级战列巡洋舰,其设计思路为高航速、装备大口径火炮、装甲相对薄弱】
                  -
                  1940年5月,德国通过"黄色方案"开启了对西欧的全面入侵,过分迷信马奇诺防线的法国陆军在短短6周内彻底溃败。6月22日,随着媾和协议的签署,维希法国宣告成立,海军也在新政府的授意下停止活动。此刻的海峡对岸,已深陷战争焦虑的伦敦方面认定:"如果法国主力舰落入德国之手,大英帝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尽管法国海军总司令达尔朗上将向丘吉尔保证舰队绝不会被德军接收,但后者仍决心采取极端手段:强制解除法国海军的武装,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
                  -
                  1940年7月3日,"弩炮行动"(Operation Catapult)正式开始,面对正停泊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米尔斯克比尔港待机的法国舰队主力(包括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布列塔尼"号、"普罗旺斯"号等),英国H舰队(包括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战列舰"勇士"号、"决心"号等)在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James Somerville)的指挥下发出了最后通牒:
                  -
                  1、全员加入英国舰队并继续对德国作战;
                  2、在英军监视下驶往中立港口解除武装;
                  3、自行凿沉全部舰船,避免被德军利用;
                  4、若上述条件全部被拒绝,英军将开火。
                  -
                  法国舰队司令金索尔(Marcelle-Bruno Gensoul)认为这些条件侮辱了法兰西的荣誉,对通牒予以严厉驳斥,双方的谈判不欢而散。下午5时54分,失去最后耐心的H舰队选择开火——"胡德"号的381毫米主炮首轮齐射便命中港口防波堤,激起的水柱遮蔽了法舰视线;第二轮齐射中,数发381毫米炮弹命中了停泊中的"敦刻尔克"号,其中一发摧毁了部分副炮,另一发则击穿了脆弱的后部装甲区,导致舰体严重进水,最终丧失战斗力;与此同时,老旧的"布列塔尼"号被多枚炮弹命中弹药库,引发惊天殉爆并断裂沉没,977名水兵阵亡;"普罗旺斯"号被命中后紧急抢滩搁浅;唯有处于机动泊位的"斯特拉斯堡"号抓住机会,在5艘驱逐舰的烟幕掩护下以30节高速突围,最终返回法国本土的土伦港。

                  【"弩炮行动"中米尔斯克比尔港内法国主力舰队的停泊位置及行动轨迹】
                  -
                  这场震惊世界的屠杀仅仅持续15分钟,就令法军死亡1297人,另有341人受伤,同室操戈的惨剧让英法关系迅速跌至谷底。英军在整个行动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法国海军遭遇重创,最精锐的舰队全军覆没,而7月6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发动的第二次空袭更令其伤亡人数上升到1451人。消息传出后,法国民众心中对英国的敌意达到了顶点,甚至许多自由法国阵营的士兵都怒地用刀子刮掉了身上象征盟军的标志。贝当元帅曾在日记中这样记录:“英国人在米尔斯克比尔港的行动,一天之内就造成了比德国人一年还多的法国水兵伤亡,这无疑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重大失误。”

                  【"弩炮行动"导致维希法国彻底倒向轴心国势力,盟军于1942年展开“火炬行动”时即遭到驻守法军的激烈反抗,图为行动中被重创的法国海军“让·巴尔”号战列舰】


                  IP属地:山东9楼2025-05-19 23:51
                  回复
                    1942年11月,等待已久的德军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安东行动"(Operation Anton),宣布全面占领法国南部的维希政权控制区。由于被刻意切断了燃料供给,滞留在土伦港内的法国本土舰队无法大规模撤离,此时,盘踞在港口外海的皇家海军(包括3艘主力舰、4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通过信使向前者发出了"准备接应法国主力舰"的邀请。一边是穷凶极恶的主权侵略者,另一边是发动屠杀的虚伪刽子手,忠于自己爱国准则的海军司令让·拉博德(Jean de Laborde)在经历痛苦的权衡后,最终选择下令:舰队全体自沉。

                    【"安东行动"发起时被困于土伦港内的法军舰队停泊记录】
                    -
                    11月27日清晨,面对着冲入土伦军港的德军,留守的舰队乘员果断的执行了最终命令:已成为本土舰队旗舰的"斯特拉斯堡"号打开通海阀,主桅高挂着司令官旗帜沉没;驱逐舰"豹"号(Léopard)向已被部分修复"敦刻尔克"号发射鱼雷,以确保其完全损毁......最终除了3艘潜艇成功逃离外,港内的其余舰艇(3艘主力舰,8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16艘鱼雷艇,16艘潜水艇,7艘通讯舰,3艘侦察舰,以及60多艘运输舰、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均在悲壮的氛围中自爆倾覆。当硝烟散去,两艘"敦刻尔克"级永远沉睡在地中海的波涛之下,以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孤傲结束了她们不足5年的服役生涯。

                    【土伦港内集体自爆沉没的舰队,据称法国水兵在舰体关键位置放置了大量炸药,以确保所有船只无法被任何对手打捞修复】


                    IP属地:山东10楼2025-05-20 00:02
                    回复
                      【时代挽歌:"敦刻尔克"级的遗产与评价】
                      -
                      虽然生不逢时,但"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的出现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战舰发展。作为法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试水之作,其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全前置主炮布局,这一设计在当时颇具争议,但也凸显出法国人极为务实的考量,相同的结构被后来的"黎塞留"级战列舰(Richelieu-class)继承并完善,成为二战中最具辨识度的舰艇特征。此外,"敦刻尔克"级采用的倾斜装甲带+多层水平防护的组合,以及颇具法国风格的"鱼雷防护隔舱"设计(多层空舱和液舱削弱鱼雷爆炸冲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日本建造的"大和"级与美国计划建造的"蒙大拿"级同样采用了更复杂的多层装甲结构。
                      -
                      作为条约时代法兰西主力舰艇的代表,"敦刻尔克"级的服役生涯短暂而充满矛盾,1940年法国的突然溃败使她们陷入忠诚与生存的两难——英国无法冒险让法国舰队落入德军之手,即便代价是盟友间反目。奥兰港的受难与土伦港的自沉,既是海军荣誉与责任的体现,也凸显了维希政权在德英夹缝中的无可奈何,正如法国海军博物馆的展览解说词写道:"她们本应是法兰西海权的曙光,最终却成为旧时代最后的殉道者。"
                      -
                      如今的和平岁月里,"敦刻尔克"级所遗留下的痕迹已日渐稀少:二战结束后,历经苦难的"敦刻尔克"号与"斯特拉斯堡"号残骸于50年代被相继打捞并拆解,前者仅剩一座舰钟保存于海军博物馆,后者的部分装甲钢板被重新回收,用于复兴阶段的船只建造。2017年,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甘斯(Christophe Gans)在其参与的纪录片《敦刻尔克》(非诺兰同名作品)中再现了该级战舰的最后时刻,当镜头扫过舰桥上飘扬的三色旗时,背景传来的是海军官兵低吟的《马赛曲》——这一幕恰如那血色鸢尾的无情花语:"绝望的爱,与永恒的等待。"

                      【 Vive la France 】


                      IP属地:山东11楼2025-05-20 00:05
                      回复
                        全文完,感谢各位的耐心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贤妻🌟玉藻罐头 厚颜无耻求个精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5-20 00:09
                        收起回复
                          对了,之前的几篇科普文章因为账号问题一并被系统爆破了,我过几天补发一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5-20 00:12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5-20 00:33
                            回复
                              2025-10-12 06:45: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发齐了圈我一下,到时候一次性搬wiki去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5-20 00: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