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敦刻尔克"级短暂而矛盾的服役生涯】
-
1938年,"敦刻尔克"号战列巡洋舰正式服役,这艘凝聚了当时法国工业最高技术的战舰迅速成为大西洋舰队的旗舰,肩负着保卫法兰西海上利益的重任。1939年4月,"敦刻尔克"号驶离布雷斯特,前往掩护训练巡洋舰"圣女贞德"号从西印度洋群岛返回法国。5月,该舰在布雷斯特港接待了来访的皇家海军成员,并率领法国大西洋舰队与英国本土舰队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海军迅速将"敦刻尔克"号和姊妹舰"斯特拉斯堡"号投入大西洋以应对德国海军的威胁。1939年11月,英国海军情报发现德国"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试图突入北大西洋。"敦刻尔克"号与英国"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奉命拦截,两支舰队在冰岛附近海域展开搜索。然而,恶劣的天气和通信混乱导致英法舰队未能成功捕获目标,德国战舰最终逃脱,这使得"敦刻尔克"号错失了唯一一次与德国主力舰正面交锋的机会。

【皇家海军"声望"级战列巡洋舰,其设计思路为高航速、装备大口径火炮、装甲相对薄弱】
-
1940年5月,德国通过"黄色方案"开启了对西欧的全面入侵,过分迷信马奇诺防线的法国陆军在短短6周内彻底溃败。6月22日,随着媾和协议的签署,维希法国宣告成立,海军也在新政府的授意下停止活动。此刻的海峡对岸,已深陷战争焦虑的伦敦方面认定:"如果法国主力舰落入德国之手,大英帝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尽管法国海军总司令达尔朗上将向丘吉尔保证舰队绝不会被德军接收,但后者仍决心采取极端手段:强制解除法国海军的武装,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
-
1940年7月3日,"弩炮行动"(Operation Catapult)正式开始,面对正停泊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米尔斯克比尔港待机的法国舰队主力(包括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布列塔尼"号、"普罗旺斯"号等),英国H舰队(包括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战列舰"勇士"号、"决心"号等)在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James Somerville)的指挥下发出了最后通牒:
-
1、全员加入英国舰队并继续对德国作战;
2、在英军监视下驶往中立港口解除武装;
3、自行凿沉全部舰船,避免被德军利用;
4、若上述条件全部被拒绝,英军将开火。
-
法国舰队司令金索尔(Marcelle-Bruno Gensoul)认为这些条件侮辱了法兰西的荣誉,对通牒予以严厉驳斥,双方的谈判不欢而散。下午5时54分,失去最后耐心的H舰队选择开火——"胡德"号的381毫米主炮首轮齐射便命中港口防波堤,激起的水柱遮蔽了法舰视线;第二轮齐射中,数发381毫米炮弹命中了停泊中的"敦刻尔克"号,其中一发摧毁了部分副炮,另一发则击穿了脆弱的后部装甲区,导致舰体严重进水,最终丧失战斗力;与此同时,老旧的"布列塔尼"号被多枚炮弹命中弹药库,引发惊天殉爆并断裂沉没,977名水兵阵亡;"普罗旺斯"号被命中后紧急抢滩搁浅;唯有处于机动泊位的"斯特拉斯堡"号抓住机会,在5艘驱逐舰的烟幕掩护下以30节高速突围,最终返回法国本土的土伦港。

【"弩炮行动"中米尔斯克比尔港内法国主力舰队的停泊位置及行动轨迹】
-
这场震惊世界的屠杀仅仅持续15分钟,就令法军死亡1297人,另有341人受伤,同室操戈的惨剧让英法关系迅速跌至谷底。英军在整个行动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法国海军遭遇重创,最精锐的舰队全军覆没,而7月6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发动的第二次空袭更令其伤亡人数上升到1451人。消息传出后,法国民众心中对英国的敌意达到了顶点,甚至许多自由法国阵营的士兵都怒地用刀子刮掉了身上象征盟军的标志。贝当元帅曾在日记中这样记录:“英国人在米尔斯克比尔港的行动,一天之内就造成了比德国人一年还多的法国水兵伤亡,这无疑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重大失误。”

【"弩炮行动"导致维希法国彻底倒向轴心国势力,盟军于1942年展开“火炬行动”时即遭到驻守法军的激烈反抗,图为行动中被重创的法国海军“让·巴尔”号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