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革命来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以一个傍观者的身份观看来评价,所以得罪了哪一方是在所难免,不喜欢的请点击右上角的“╳”。(转载请留言,鄙视复制粘贴。)
首先,还是引用韩寒的那句话——学校,就是你每天骂几百遍,可就是不允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
在我校的食堂重新装修之后,我个人认就餐环境好了很多,最起码不像原来那个潮湿阴暗了。可烦残这个实质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不尽人意,校方也多次提到“正在解决”,这可这个“正在”不知道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今天的“108事件”让我不禁追溯到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不一样的是,这次的规模较前几次而言算是大了很多。不过我本人并没有到前线,只知道昨天刚刚决定的事情今天就发生了。前两次我也没有太多的去关注,身边有好几个朋友转发的说说和日志什么的,让我了解了个大概。其中有几个朋友,让我联想到“sz”时期那些所谓的“爱国者”。什么意思我不想过多的去解释,毕竟各大网站都想和谐此事。这次事件,包括前几次,我也认为它们的性质和“69”差不了多少,只差个规模罢了,理论上讲,双方也都有不妥的地方。
站在学校的角度,我会这样想:人毕竟帮我们修了食堂,解决了二楼漏雨的问题,解决了作为的问题。最起码凭这些,我们要知恩图报.........
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是个学生,我得从我自身的利益出发说几句。学校领导从来不收集我们的意见。这条如果被领导看见了,那么他一定会否认。没错,你们在餐厅门口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个本和一支笔。我们也写了,你们也看了,而你们总喜欢把我们的意见当成建议,然后把这些建议深深的深深的深深的放到肚子里,最后一个屁给放了。
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曾经,我和我同桌各自手拿一个肉夹馍(小食堂两块五一个的那种)在校园里散步,这时候一个领导走了过来,我赶紧说:“这个也太小了吧。”不慎被其听见,问:“这个在市区的市场价是多少?”我正郁闷着:这市场价您不知道?同桌想了想,坚定地说:“一块钱!”领导挠挠头:“一块??”我想,不能太打击人家的心理防线,大人,尤其是领导,最需要面子了,所以赶紧解释道:“顶多两块钱吧,可这个真的太小了。”领导点点头向食堂走去。我俩心中一阵狂喜,觉得自己拯救了全校人,可下午一看,还是两块五一个,至今也没有改变。。
有些来是说:“看看你们现在的学生吧,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以下省略10000字)”我不明白现在的老一辈为什么非得提以前的生活,即便是“忆苦”,也不至于这样吧。还有的老师喜欢对比:“你看看我们周围别的学校...*&^$^%@##$!@%^^%(同省略)”总喜欢跟别人比,那么我敢问:同样是思想教育,咱就不说什么孔子和老子了,单单一个外行的鲁迅先生,谁能做到他这中水准,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们成为传说中的“三好生”。
今天的事闹完以后,刚刚过了一节课,领导就在广播上说:“这件事你们做得很不对,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平静的谈谈..”对,你们总喜欢在广播上说是,因为这样听不见我们的反驳声。就好比两个人对骂,骂的人把被骂的人的嘴巴用胶带贴上,让其静静地挨骂。
我们班早已是炸开了锅,你依旧不知疲倦地说:“其实我们可以当面交流..”听到这句话,我的脑子里闪过一连串问号——1.你是谁?是哪里的负责人?2.跟你说管不管事儿?3.你的办公室在哪里? 而这些问题必要的回答,你一个都没有做出回答...
在你一直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提出了N个问题,可你听不见。为什么不开一场座谈会?难道是害怕面对几千人的几千乘以二只眼睛吗?这是,同学们的叫骂声也越来越大,轰动了整个教学楼,可拟议句有震慑力的话把大家的不满变为了忍气吞声,你说:“带头的几个学生我已经对其作了处理..希望大家...”然后你又一次扯到了学习上:“马上要模考了,同学们的精力要放在学习上...”听了这句话,愤恨又一次爆发,终于,广播在一片唏嘘声中被掐断了。
淡然,大部分来时不在学校用餐,不在学校住宿,体会不到我们花半个小时挤饭,最后换来一句“卖完了”时的无奈;体会不到我们早上起床没热水用的辛苦(全校只有2个热水龙头);体会不到我们睡在宿舍改了两个杯子还发抖的可怜(暖气坏的);体会不到我们拿着谁卡却结不成热水时的愤怒;体会不到我们大冬天领着水桶接凉水时的悲剧...(来一高2年了,宿舍从来没有洗脸水)
写到这里,我马莹不禁要扮演一下学校的领导:
“同学们,食堂的饭菜还是可以的..没有吃了拉肚子之类的可能..同学们,热水的问题..我今天专门去接了两杯,尝了一下,没有异味,基本上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食堂的菜价是不可能降低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物价涨得比较高..(我突然又想起了‘肉夹馍’事件)我也希望以后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不要再发生..它不符合我们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的身份...我们是接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中学生..最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说......”
“对了,请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呢?”
首先,还是引用韩寒的那句话——学校,就是你每天骂几百遍,可就是不允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
在我校的食堂重新装修之后,我个人认就餐环境好了很多,最起码不像原来那个潮湿阴暗了。可烦残这个实质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不尽人意,校方也多次提到“正在解决”,这可这个“正在”不知道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今天的“108事件”让我不禁追溯到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不一样的是,这次的规模较前几次而言算是大了很多。不过我本人并没有到前线,只知道昨天刚刚决定的事情今天就发生了。前两次我也没有太多的去关注,身边有好几个朋友转发的说说和日志什么的,让我了解了个大概。其中有几个朋友,让我联想到“sz”时期那些所谓的“爱国者”。什么意思我不想过多的去解释,毕竟各大网站都想和谐此事。这次事件,包括前几次,我也认为它们的性质和“69”差不了多少,只差个规模罢了,理论上讲,双方也都有不妥的地方。
站在学校的角度,我会这样想:人毕竟帮我们修了食堂,解决了二楼漏雨的问题,解决了作为的问题。最起码凭这些,我们要知恩图报.........
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是个学生,我得从我自身的利益出发说几句。学校领导从来不收集我们的意见。这条如果被领导看见了,那么他一定会否认。没错,你们在餐厅门口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个本和一支笔。我们也写了,你们也看了,而你们总喜欢把我们的意见当成建议,然后把这些建议深深的深深的深深的放到肚子里,最后一个屁给放了。
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曾经,我和我同桌各自手拿一个肉夹馍(小食堂两块五一个的那种)在校园里散步,这时候一个领导走了过来,我赶紧说:“这个也太小了吧。”不慎被其听见,问:“这个在市区的市场价是多少?”我正郁闷着:这市场价您不知道?同桌想了想,坚定地说:“一块钱!”领导挠挠头:“一块??”我想,不能太打击人家的心理防线,大人,尤其是领导,最需要面子了,所以赶紧解释道:“顶多两块钱吧,可这个真的太小了。”领导点点头向食堂走去。我俩心中一阵狂喜,觉得自己拯救了全校人,可下午一看,还是两块五一个,至今也没有改变。。
有些来是说:“看看你们现在的学生吧,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以下省略10000字)”我不明白现在的老一辈为什么非得提以前的生活,即便是“忆苦”,也不至于这样吧。还有的老师喜欢对比:“你看看我们周围别的学校...*&^$^%@##$!@%^^%(同省略)”总喜欢跟别人比,那么我敢问:同样是思想教育,咱就不说什么孔子和老子了,单单一个外行的鲁迅先生,谁能做到他这中水准,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们成为传说中的“三好生”。
今天的事闹完以后,刚刚过了一节课,领导就在广播上说:“这件事你们做得很不对,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平静的谈谈..”对,你们总喜欢在广播上说是,因为这样听不见我们的反驳声。就好比两个人对骂,骂的人把被骂的人的嘴巴用胶带贴上,让其静静地挨骂。
我们班早已是炸开了锅,你依旧不知疲倦地说:“其实我们可以当面交流..”听到这句话,我的脑子里闪过一连串问号——1.你是谁?是哪里的负责人?2.跟你说管不管事儿?3.你的办公室在哪里? 而这些问题必要的回答,你一个都没有做出回答...
在你一直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提出了N个问题,可你听不见。为什么不开一场座谈会?难道是害怕面对几千人的几千乘以二只眼睛吗?这是,同学们的叫骂声也越来越大,轰动了整个教学楼,可拟议句有震慑力的话把大家的不满变为了忍气吞声,你说:“带头的几个学生我已经对其作了处理..希望大家...”然后你又一次扯到了学习上:“马上要模考了,同学们的精力要放在学习上...”听了这句话,愤恨又一次爆发,终于,广播在一片唏嘘声中被掐断了。
淡然,大部分来时不在学校用餐,不在学校住宿,体会不到我们花半个小时挤饭,最后换来一句“卖完了”时的无奈;体会不到我们早上起床没热水用的辛苦(全校只有2个热水龙头);体会不到我们睡在宿舍改了两个杯子还发抖的可怜(暖气坏的);体会不到我们拿着谁卡却结不成热水时的愤怒;体会不到我们大冬天领着水桶接凉水时的悲剧...(来一高2年了,宿舍从来没有洗脸水)
写到这里,我马莹不禁要扮演一下学校的领导:
“同学们,食堂的饭菜还是可以的..没有吃了拉肚子之类的可能..同学们,热水的问题..我今天专门去接了两杯,尝了一下,没有异味,基本上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食堂的菜价是不可能降低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物价涨得比较高..(我突然又想起了‘肉夹馍’事件)我也希望以后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不要再发生..它不符合我们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的身份...我们是接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中学生..最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说......”
“对了,请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