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69贴子:3,014,030
  • 13回复贴,共1
【第01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IP属地:上海1楼2025-05-19 12:11回复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
    01
    这里的“教”,应该是“校”的意思。
    网上字典:
    《莊子·説劍》: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釋文》:校,本或作教。〕
    校[jiào]
    释义:
    1. 查对;订正, 校对。
    2. 对抗;较量。


    IP属地:上海2楼2025-05-19 16:17
    回复
      2025-08-04 07:10: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与生俱来 先天就有的叫性,包括人的脾气、秉性、天赋。秉承先天之命。能够让自己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道。而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发挥、发扬天赋天命,发挥发展壮大自己的天命。明确自己的使命。然后沿着这个方向一门深入。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5-19 18:49
      收起回复
        02
        白话:
        天命的是性,率领性的是道,修道就是对道不断地修正更新和以道来对抗、纠正、引导天命的性。
        03
        阐释:
        天命,是孟子说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也是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
        白话翻译,一个事物人们找不到它的造就者,就把这个造就者当做天;一件事情的结果找不到主动人为的原因,人们就把这个原因归结为命。
        性,指人的第七识自我意识的自然本性。
        以佛学的知识来说,识是我们感知身心内外所有现象的一种精神机制,也是主宰我们的感知、认知判断以及做出相应行为的一种对自己的主宰机制。
        佛学把识分为八个,前六个是能被自我觉知的显在的,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和第八识是隐藏的不被自我觉知的,第七识是自我意识,第八识是种子识。当我们对一个事物形成一个认知判断时,是前六识和第七第八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非常繁多,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
        自然,一个是指天生就有的,没有谁造成了,也没有谁使它这样。另一个是指它是任意生长的发展的,就像水随着地势任意流淌和成为各种形状一样。
        本性是以自己这个个体为我而去不择手段和没有丝毫自我约束地,竭尽一切地去为自己这个个体谋取一切的最大化的各种生存利益。
        这个自我意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识身,是自我感知的精神上的虚拟的一个自己的身体,我们能感知到这个形象的自我膨胀、高大,或亏损、压缩的变化。一个是识欲,要恢复和膨胀高大自己的欲望,以及要去谋取一切自我利益的欲望。一个是自我意识的各种行为方式,比如佛学概念里区分的尔我、当我、有我等等的十八爱行。


        IP属地:上海6楼2025-05-20 07:53
        回复
          04
          率性之谓道。
          道,在人的第八识里,它也是一种我们的精神作用的机制。它的内容,可以用孟子概括的四端来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八识用这四端的作用,约束、控制、纠正、修正、引导、带领第七识,这就叫率性之谓道。


          IP属地:上海7楼2025-05-20 09:15
          回复
            05
            修道之谓教。
            教通校,有双重含义,第一种是查对;订正, 校对。
            道的内容是四端,但四端要落实为观念、法规、情感、道德等等这些具体的内容,就会有随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不断地深入和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需要不断重新查对、修正,这是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思想。
            第二种释义是对抗、较量。从前面我们对第七识和第八识的阐释来看,两者之间是有矛盾对立的,简单来说就是自私和利他,义利之辨等等这样的矛盾,矛盾之后就会产生对抗和较量,比如俗话说的内心的天人交战,谁胜利了,谁就成为我们行为的主宰。但第八识和第七识也不是只有这样矛盾对抗的一面,还有能互相合作而双赢的一面,比如老子说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私。”孔子说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IP属地:上海8楼2025-05-20 09:53
            回复
              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01
              白话:
              道这个东西,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的,一旦离开了,就会出现完全由天命的性主宰而做出非理智行为的情形。而修道的人,为了能证实这个天命的性的存在,就用戒贪和质疑的方法。去对待虚幻的巨大利益的诱惑,而能够证到这个天命的性离开道以后独自活动的情形,这种情形是让修道者听到从未听到过的,非君子的小人的声音,而产生恐惧。
              阐释:
              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金刚曰:“不惊不怖不畏者,甚为稀有。”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IP属地:上海10楼2025-05-20 11:23
              回复
                3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01
                白话:
                所有显现的现象都来自于隐藏的种子,所有强烈爆发的现象都来自于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巨大力量。所以能自觉修正自己的君子,一定要特别重视对自己的主宰。
                02
                阐释
                这一段说的是藏识的种子和前六识的现行的关系。种子,就比如抽烟人的烟瘾,它在没有发作的时候隐藏在里面不为我们觉知,和没有一样,但它被引发之后,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抽烟的欲望,而主宰人的行为。而这个烟瘾,它又是抽烟的人在无数次的抽烟行为中,累积形成的。所以修行者想要做到能自控、自我主宰,就一定要知道自己身心活动的这种规律并且对应地对治,而不是完全由无明和欲望主宰自己,无法自控,而做出种种错误的行为。
                这个藏识的内容比较繁多,这里只简单说这么点,详细的在楞伽经的解读里。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5-23 06:36
                回复
                  2025-08-04 07:04: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01白话:
                  喜怒哀乐没有发作的时候,它是中性的,并没有明确的善恶倾向;当它发作出来以后,我们能对它进行认知纠正和节制过度欲望的修正,就能有效地调和它使它成为正确的有利的。
                  02阐释
                  喜怒哀乐指代人的身语意行为,在佛学中分为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和六入的眼耳鼻舌身意,通俗来说就是指情绪、情感、欲望、认知、思维、行为等等这些身心活动。
                  这些身心活动的方式,就是自我意识的十八爱行。这些行为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利益和自我的满足,但它本身并不会去区分要以善行来满足还是以恶行来满足,它是如前面所说的,水随地势而任意流淌任意成形的,也就是说,如果善行能让它得利让它满足,它就会行善;如果恶行能让它得利让它满足,它就会行恶。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第八识的辨别善恶和主宰自己去恶行善的主宰作用机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这些不分善恶的身心行为,进行抉择、纠正、调和、修改,并且节制过度的追求欲,而让这些十八爱行的行为,能以自利利他的善行的方式,去追求利益和满足。
                  我们通过这样对自己无数具体身心行为的日积月累的修正,就能让自我意识的十八爱行的行为方式,都转变为善的自利利他的方式。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5-23 07:06
                  回复
                    5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01白话
                    追求自我意识的终极利益和终极满足,是天下所有生命都共同追求的最终目标;而不断地修正自身,是能让天下所有生命达到这个目标的根本方法。如果能够把自我纠错这种机制完全发挥,就能让道对自我意识的率性作用的主宰地位牢固确立,而能使所有生命都得以美好和谐地生存和发展。
                    02阐释
                    道的指挥系统、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对自我意识发挥作用,万物就能不断地被纠正错误而得以不断向着更美好进化。
                    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科学方面的记录片,说有某位电脑专家设计了一套程序,把它放进一个任意形状的图形里。这套程序里先设立了一个人在走路的图像,然后让这个任意的图形,以模仿这个走路的人的模式,不断演化,通过每一次演化的留下最接近的去除最不像的,一直不断这样自动地演变,经过大约上万次演变后,这个图像就变成和那个走路的人的图像,完全一模一样了。
                    我想说的是,自我纠错的行为方式就像这套程序,我们人类可以用这样的程度而不断纠正自己趋向美好,并达到最终的,自我实现的完美。这套能自我纠错的程序,就是中庸。中,是纠正的意思,比如一个东西放歪了,我们去把它放正,这种行为就叫中。庸有两层含义,一个指道的法规,一个指现实的具体情况。我们就是根据这两者而来纠正错误的。开篇的这一段全文,其实也都是在阐释中庸这种心理机制。


                    IP属地:上海13楼2025-05-23 07:42
                    回复
                      03
                      这段文中有几个中和和,释义都是不同的。
                      中,在“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里,是中性的意思。在“中节”里,是纠正的意思。在“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里,是射中目标的中。在“致中和”里,是中间、内在的中,指自我修正的自我。
                      和的释义也有几种,自己去分辨吧,今天雷雨,有点烦躁,写的没啥耐心,抱歉。


                      IP属地:上海14楼2025-05-23 08:24
                      回复
                        【第02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01阐释
                        君子中庸。
                        君子,指善待自己的人。当遇到别人善待自己的时候,修道的人要用自我纠错的中庸的方法,打消自己对这种善待而起的自我意识的满足。如佛经云:“见可喜色修厌离。”
                        小人反中庸。
                        小人,指无礼地伤害自己的人。对这样的情形,修道者也要用自我纠错的方法,打消自我意识受损的不满。如佛经云,反过来的“见不可喜色,修不厌离。”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修道者为什么要对可喜色厌离呢?因为想到这种可喜色情形的无常。时是一时的意思,中是让你满意的意思。就是这一时他是这样对你的,有因缘才如此,因缘消失或相反的时候,他就不会再对你如此甚至对你不好,而那时你就会有痛苦甚至有更大的痛苦。比如求不得和爱别离的痛苦。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修道者为什么要对不可喜色修不厌离呢?因为知道本来无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所以完全不担心不害怕自我意识的受损。
                        【第03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01阐释
                        用这样两种对治的方法,可以达成完全无我的境界。而以这样无我的境界,能够让自己要利益众生的发心更加纯粹,也更加长久不变。比如说,不为追求自己个人利益而行善,不为得不到众生的善待而打消度众生的心,如曹操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IP属地:上海15楼2025-05-24 05:52
                        回复
                          【第04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05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白话大意:
                          孔子说,什么是道规定的不能做的行为,我已经知道。世间智慧的人,以为他们比我更智慧而能比我更知道;世间愚痴的人以为他们比我愚痴而不能如我般知道。
                          什么原因不能明了道,我已经知道。世间比我品性好的人,以为他们比我品性好而能比我更明了道;世间品性不好的人,以为他们品性不如我,所以不能比我更明了道。人人都知道要纠正错误,但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错误。
                          孔子说,从根本上来说,道的标准,就是无我。


                          IP属地:上海16楼2025-05-24 05: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