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吧 关注:36,472贴子:258,988
  • 4回复贴,共1

沧县前高龙华村古墓是袁绍墓吗?双层防盗地宫,墓主身份藏千年谜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沧州市区沿着307国道向西30多公里,经崔尔庄再向南行,紧傍滹沱河故道南岸,有一个小村庄,叫前高龙华村,隶属沧县高川乡。这个村是个古村落,相传,唐代有一僧人,法号龙华,云游天下行至此地,见此地苍松翠柏,枣林葱郁,风景优美秀丽,便四处募集善款建一寺庙,取名龙华寺。寺庙毁于何时无考,现仅存遗址。宋初高氏由江南迁来建村。因村西北有龙华寺,取名为高龙华村。据该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先祖张铭由宁波副将军迁戍河间府守将,在高龙华村置地安家。永乐四年,李、张两姓到村北建后高龙华村,故该村称前高龙华村。前高龙华村东北700米处,有一座高大的大土丘,封土高8米,东西径52米,南北径36米,已确定为汉代古墓,称前高龙华古墓,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原来还有一座小墓,在1956年时塌陷,被取土挖掉了,曾出土有绿釉小陶楼等文物。这座大汉墓的主人是谁?相传为袁绍墓,疑或为袁绍之子袁谭墓,还有待考进一步考证。袁绍是谁?与这里有什么关联呢?为什么葬于此?袁绍是三国时期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一个被历史误读的乱世枭雄。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5-19 07:27回复
    (一)袁绍,字本初,出生于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汝南袁氏为东汉后期著名世族,袁家自其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儿子袁京为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为司空、司徒太尉,袁汤的儿子、袁绍的父亲袁逢亦至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达5人,故号称“四世三公”,是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可以说,袁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凭借世资,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后,因父母病故,在家服丧,隐居在洛阳。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东汉朝廷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成为汉灵帝新建立的西园八校尉的领袖。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董卓擅行废帝立君,并自署相国,把持朝纲,飞扬跋扈,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愤恨,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在渤海郡(治今南皮县)竖起大旗后,十八路诸侯纷纷响应。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5-19 07:28
    回复
      2025-08-19 16:48: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董卓见关东盟军声势浩大,于是挟持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但是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避战不前,保存实力。不久联合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董卓的战争不了了之。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夺取了天下最富庶的冀州作为根据地,接着又四处出兵,先后夺取并州、青州,并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东汉有十三州,袁绍一家就占了四个,可见实力之强悍。当时号称甲士数十万,控四州雄胜之地。一跃成为北方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一时名动天下,其势力达到了顶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进攻许都,并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摆开架势与曹操决战,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军与袁绍军对峙于官渡,曹军兵疲粮缺,袁军的兵力远胜于曹军。曹操采纳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袁绍因为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屡次拒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后,袁绍回到邺城。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袁绍突然在病逝,享年57虚岁。(二)袁绍的遗体起初被安葬冀州的都城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郊外,后来改葬在今河北省沧县前高龙华村,就是现在的官方称之的“前高龙华古墓(袁绍墓)”。据分析,袁绍改葬在这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位于渤海郡治南皮县附近,袁绍为勃海太守,是袁绍最早的经营地和发迹地,袁绍在这里起兵,成为反董卓联盟的盟主,又从这里开始东征西讨,成为占据冀、并、青、幽四州的一方诸侯,这里是他经营多年之地,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且距离曹操占据的都城许昌相距较远。二是当地百姓很感激他对百姓的“政宽”,也可以说当地人对他袁绍忠心耿耿。据说袁绍死后,河北民众莫不悲痛,市巷挥泪,如丧亲戚。究其原因,袁绍虽然好施阴谋,也多次陷害忠良,但针对的都是权贵官员,对中下层百姓,他的政策是东汉末年所有军阀中较为宽松、优惠的(所有古籍都称他“政宽”),其辖区也是当时经济最繁华、社会最安定的。因此河北民众才会如此感激他。这可以是袁绍改葬在沧县前龙华店村的主要原因吧。袁绍虽然有“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善闻而不能纳”等缺陷,但他主导对宦官集团的清除行动,组织对董卓的讨伐,依靠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迅速整合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从东汉战乱年代的群雄纷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天下豪杰仰慕的地位,这确实是他的出众之处、魅力所在。他是汉末最强诸侯,百战百胜,只因输掉官渡之战而被历史低估。从前高龙华村古墓封土和袁绍在冀州的活动经历分析,高龙华村古墓最可能的墓主应该是袁绍。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5-19 07:29
      回复
        袁绍墓坐落于开阔的沃野之上,面朝滹沱河,为典型的汉墓,十分气派,封土高大,封土为椭圆形,封土高达十余米,东西径52米,南北径36米,占地1510平方米。(当地人按称之为“大疙瘩”)。该墓主体上原来长满各种树木,榆树、杨树、柏树等,后来随着气候变化及人为砍伐,现墓顶已没有树木存在。墓的四周,亦满植柏树,古墓的四角存有小片柏树群。
        1995年,在墓的东南方向200米处,开挖引水渠,地下3米处发现青砖垒砌的流水沟,其方向指向大基,疑为墓的排水设施。随后,考古专家对袁绍墓进行了探测。发现墓内的设计非常罕见,墓室分上下两层,第一层为防盗墓层,由青砖修葺,穿墓室而过的溪水显然是为了防盗而设的。第二层为地宫层。是墓室所在之处。因为没有发现被盗痕迹,考古队原样封存。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5-19 07:30
        回复
          关于袁绍的墓葬,还有一种说法。袁绍死后,早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的手下,连夜将袁绍尸体走水路运回家乡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并把他的尸体埋葬在了漕河岸边。袁绍墓的当时很大,后经雨水冲刷,逐渐变小,袁老附近的村民都称其为鸡心滩,也叫袁金滩。(三)但在当地民间,也有此墓是袁谭墓一说。袁谭是袁绍长子,在其父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屡建战功。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绍让袁谭出守青州为都督,后曹操封其为刺史,袁谭到青州之时,所控制地盘只有平原,于是在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终于占有整个青州,之后便据守此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谭随袁绍参加官渡之战。袁绍死后,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袁谭、袁尚为了争权相互攻击,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袁谭率兵攻打袁尚,双方在外城城门交战,袁谭战败,率领部队退回南皮(今沧州南皮县)。建安十年(205),曹操调兵攻打沧州南皮,包围南皮城,与袁谭决战。南皮城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城池,曹操的大军由南面往北推进,围攻南皮,久攻不下,情急之下想出一条妙计。他命令每个营寨挑选五百军校,星夜挑土筑台,土台表面用芦席封盖。这样,一夜筑起一百多个高台,远处望去和真粮台一样。第二天一早,登城门眺望曹营,见曹操营内立起很多粮台,顿时魂飞魄散,土兵们再无斗志。两军混战,从早晨杀到中午,只见尸首遍地,血流成河。袁谭大败,南皮城被攻破。袁谭独自出西门死命打马逃跑,为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袁谭被杀后,首级被挂于北门外。曹操下令凡哭袁谭者,杀!但偏有一人置生死不顾,在袁谭头下抱头痛哭,左右拿下此人,曹操经询问,此人乃方知是青州别驾王修。因进言劝说袁谭不要攻打袁尚而被拒绝,今天知道袁谭已死,所以来哭送他。曹操被王修的义气折服,允许他收葬袁谭尸体,并待王修为宾客。今南皮县南皮镇李保民村东有袁谭墓,《南皮县志》也记载:“袁谭葬于李保民村东,其墓已洇。”袁谭被曹兵所杀,就近草草掩埋,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在距南皮古城不过的李保民村有袁谭墓应是可信的,不可能埋到或再移到没有任何缘故的前龙华村。“前高龙华古墓”,到底是为袁绍墓?还是袁谭墓?只能等以后考古挖掘后才能最后确定了。两千多年四季轮回,那金戈铁马的滚滚烟尘早已被历史湮没。只有这座古墓还有铭记着东汉末年那位个叱咤风云的枭雄人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原创:沧海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5-19 0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