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见关东盟军声势浩大,于是挟持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但是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避战不前,保存实力。不久联合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董卓的战争不了了之。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夺取了天下最富庶的冀州作为根据地,接着又四处出兵,先后夺取并州、青州,并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东汉有十三州,袁绍一家就占了四个,可见实力之强悍。当时号称甲士数十万,控四州雄胜之地。一跃成为北方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一时名动天下,其势力达到了顶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进攻许都,并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摆开架势与曹操决战,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军与袁绍军对峙于官渡,曹军兵疲粮缺,袁军的兵力远胜于曹军。曹操采纳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袁绍因为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屡次拒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后,袁绍回到邺城。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袁绍突然在病逝,享年57虚岁。(二)袁绍的遗体起初被安葬冀州的都城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郊外,后来改葬在今河北省沧县前高龙华村,就是现在的官方称之的“前高龙华古墓(袁绍墓)”。据分析,袁绍改葬在这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位于渤海郡治南皮县附近,袁绍为勃海太守,是袁绍最早的经营地和发迹地,袁绍在这里起兵,成为反董卓联盟的盟主,又从这里开始东征西讨,成为占据冀、并、青、幽四州的一方诸侯,这里是他经营多年之地,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且距离曹操占据的都城许昌相距较远。二是当地百姓很感激他对百姓的“政宽”,也可以说当地人对他袁绍忠心耿耿。据说袁绍死后,河北民众莫不悲痛,市巷挥泪,如丧亲戚。究其原因,袁绍虽然好施阴谋,也多次陷害忠良,但针对的都是权贵官员,对中下层百姓,他的政策是东汉末年所有军阀中较为宽松、优惠的(所有古籍都称他“政宽”),其辖区也是当时经济最繁华、社会最安定的。因此河北民众才会如此感激他。这可以是袁绍改葬在沧县前龙华店村的主要原因吧。袁绍虽然有“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善闻而不能纳”等缺陷,但他主导对宦官集团的清除行动,组织对董卓的讨伐,依靠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迅速整合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从东汉战乱年代的群雄纷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天下豪杰仰慕的地位,这确实是他的出众之处、魅力所在。他是汉末最强诸侯,百战百胜,只因输掉官渡之战而被历史低估。从前高龙华村古墓封土和袁绍在冀州的活动经历分析,高龙华村古墓最可能的墓主应该是袁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