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端(笔电),龙芯的CPU因为没有睿频,跟英特尔和AMD的产品比较的话需要给那边加上功率相同的功耗墙限制,然后在核心数相同的前提下估算功耗墙限制下的多核性能,由此进行比较,这个方法算是比较好用的估算比较法了。但是要注意台式机不能用这个,因为台式机性能释放充分,得按最高频率计算与估算性能;而笔电这类性能持续释放有限的地方就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在核心数相同且功耗墙接近的的前提下进行多核性能比较,可以同时得到单核性能、多核协作能力、以及功耗控制的综合指标,能很好地体现出CPU架构设计的综合水平。
以前用这个方式可以得出笔电端3A6000M的多核性能约等于限25W的i5-10210U(两者均为4C/8T);现在也能得出8核2.0GHz的2K3000性能约等于锁基础频率的锐龙7 4700U(依据:由锐龙5 4600H的SPEC2006跑分数据,4.0GHz跑SPEC 2006整数48.12分,可估算得到移动端zen2+的IPC约为12分/GHz,与LA364E的IPC相仿,锐龙7 4700U锁基础频率就是让8个没有超线程的移动端zen2+核心跑2.0GHz);而8核2.5GHz的3B6000M,我以前也发过贴,多核性能接近限25W的锐龙7 4800U(差距大概就是少个超线程)。
但是,实际上锐龙7 4700U和4800U可不会这么打断腿(关睿频或限死功耗)使用,更不会把CPU单烤一个甚至几个小时。尤其是锐龙7 4800U,且不说当年有不少采用它的电脑性能释放会给到30W及以上(比较高的甚至有37W),就说高额睿频,也能带来强大的单核性能以及短期爆发性能,导致虽然看起来3B6000M和2K3000的每瓦性能与这两颗锐龙CPU没什么差距,但是实际场景下龙芯笔电CPU的系统反应速度很难打过第四代锐龙移动端,而且两者GPU的性能差距很大,缺乏可比性。所以这种限制睿频加成(说难听点就是打断腿)的比较方式很容易被人质疑,在此本人对质疑该比较法的人表示充分理解。
总之,将龙芯移动端(笔电)CPU与IA两家的笔电CPU进行比较时,虽然这种在相同核心数下限功耗墙估算多核持续性能的比较法缺陷明显,受到质疑也是应该的,但是该方法也有良好的反映CPU架构设计综合水平的作用(服务器最需要的就是更高的持续满载性能与更高的每瓦性能,这玩意纯看架构设计综合水平)。欢迎各位前来讨论与指正
以前用这个方式可以得出笔电端3A6000M的多核性能约等于限25W的i5-10210U(两者均为4C/8T);现在也能得出8核2.0GHz的2K3000性能约等于锁基础频率的锐龙7 4700U(依据:由锐龙5 4600H的SPEC2006跑分数据,4.0GHz跑SPEC 2006整数48.12分,可估算得到移动端zen2+的IPC约为12分/GHz,与LA364E的IPC相仿,锐龙7 4700U锁基础频率就是让8个没有超线程的移动端zen2+核心跑2.0GHz);而8核2.5GHz的3B6000M,我以前也发过贴,多核性能接近限25W的锐龙7 4800U(差距大概就是少个超线程)。
但是,实际上锐龙7 4700U和4800U可不会这么打断腿(关睿频或限死功耗)使用,更不会把CPU单烤一个甚至几个小时。尤其是锐龙7 4800U,且不说当年有不少采用它的电脑性能释放会给到30W及以上(比较高的甚至有37W),就说高额睿频,也能带来强大的单核性能以及短期爆发性能,导致虽然看起来3B6000M和2K3000的每瓦性能与这两颗锐龙CPU没什么差距,但是实际场景下龙芯笔电CPU的系统反应速度很难打过第四代锐龙移动端,而且两者GPU的性能差距很大,缺乏可比性。所以这种限制睿频加成(说难听点就是打断腿)的比较方式很容易被人质疑,在此本人对质疑该比较法的人表示充分理解。
总之,将龙芯移动端(笔电)CPU与IA两家的笔电CPU进行比较时,虽然这种在相同核心数下限功耗墙估算多核持续性能的比较法缺陷明显,受到质疑也是应该的,但是该方法也有良好的反映CPU架构设计综合水平的作用(服务器最需要的就是更高的持续满载性能与更高的每瓦性能,这玩意纯看架构设计综合水平)。欢迎各位前来讨论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