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38,867贴子:74,768,562

回复:假如你手握百万雄兵,皇帝造反,太上皇帝令你进京护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十万军队就得加👕,要不就被相当嫖妓将军校尉🔪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5-05-19 14:34
回复
    在古代政治语境下,这类涉及皇权更迭、忠孝抉择的情境需从合法性、实力博弈、伦理逻辑三重维度拆解。以下是基于传统政治智慧的推演:
    第一步:勘破权力合法性的根本
    1.太上皇的法理定位
    中国帝制时代,太上皇虽退居二线,但其权威源于“君为臣纲”与“父为子纲”的双重伦理。若皇帝被太上皇定性为“造反”,需迅速确认两点:
    - 禅位的合法性:太上皇是否主动逊位?若属正常禅让(如唐高祖李渊、清高宗乾隆),则皇帝本应继承法统;若太上皇被胁迫退位(如唐玄宗被肃宗架空),则当前皇帝可能存在权力来源瑕疵。
    - “造反”的实质:皇帝是否有明确弑君、篡逆行为(如举兵围攻皇宫)?抑或仅是太上皇与皇帝的权力斗争(如光绪与慈禧的矛盾)?需密遣细作核实,避免误判“清君侧”与“谋反”的界限。
    2.皇帝策反的陷阱
    若皇帝真已起兵对抗太上皇,此时送来策反信有两种可能:
    - 实力不足的试探:皇帝兵力薄弱,试图以高官厚禄拉拢军方,但事成后必遭猜忌(如汉景帝平七国之乱后削藩);
    - 钓鱼执法的圈套:太上皇与皇帝合演双簧,试探将领忠诚度(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前置考验)。
    关键:绝不率先表态,需以“率军勤王”之名集结部队,同时派心腹进京面见太上皇,索要“清君侧”的正式诏书——无诏则师出无名,有诏则占据道德制高点。
    第二步:构建三方博弈的战略平衡
    1.以勤王之名行观望之实
    率十万精兵(留百万主力镇守边疆,避免倾巢而出被偷袭)向京城进发,沿途分兵控制险要关隘,既展示“护驾”姿态,又形成对双方的威慑。同时遣使向太上皇奏报:“臣已整军待发,恳请陛下明示逆贼所在,必当歼厥渠魁。”
    - 若太上皇明确指认皇帝为叛军,则获得“奉天讨逆”的合法性;
    - 若太上皇含糊其辞,则可能存在内部权力斗争,需暂缓进军,以“粮草未备”为由屯驻近郊,观察朝堂动向。
    2.对皇帝策反信的回应艺术
    复信需措辞谨慎:“君臣大义,日月昭昭。臣深受先帝厚恩,今见宫闱有变,痛心疾首。望陛下恪尽子道,早日向太上皇请罪,以全亲亲之谊。”
    此信暗藏三层意图:
    - 强调“先帝”(可能指更上位的皇权象征,如开国皇帝)而非“太上皇”,避免彻底站队;
    - 暗示皇帝若主动服软,可留有余地;
    - 为后续行动预留解释空间,无论最终支持哪方,皆可称“初衷为调和父子矛盾”。
    第三步:把握时机的权力再分配
    1.若太上皇与皇帝兵戎相见
    - 皇帝势弱:待其主力与太上皇卫队消耗殆尽,以“救驾”之名介入,生擒皇帝献于太上皇,既立大功又避免背弑君之名。事后主动请辞部分兵权(如交出二十万老弱),换取“尚书令”“太尉”等虚职,同时保荐心腹镇守要地,确保兵权实际在手。
    - 太上皇势弱:需判断皇帝是否已控制中枢。若皇帝已弑太上皇,则立即发布檄文痛斥其“弑父篡位”,联合宗室、藩镇共讨之(如朱棣靖难后需标榜“清君侧”而非直接反建文帝);若皇帝仅软禁太上皇,则以“解父子之围”为名居中调停,迫使双方接受“太上皇退居深宫,皇帝承诺孝养,将领总领禁军”的三方妥协——此为最理想结局,可成“定海神针”式权臣。
    2.若双方议和
    迅速上表请求“罢兵息争,以安天下”,并主动提出“裁军十万以示无争”(裁撤的实为战斗力较弱的部队,核心精锐不动)。此举既能彰显忠君爱国之态,又可避免被视为威胁。此后深耕边疆,发展屯田,将辖区打造成“兵强马壮、钱粮丰足”的独立王国,同时定期向朝廷进贡,维持表面臣服——如唐代藩镇的“河朔模式”。
    终极心法:兵权为盾,名誉为矛
    - 兵权是底线:无论选择哪方,百万雄兵始终是谈判筹码。绝不可在局势明朗前分散兵力,需以“边疆不稳”为由保留至少八十万军队,即使进京勤王,也要让心腹将领分驻京畿四周,形成环形防御。
    - 名誉是武器:始终以“忠君爱国、调和鼎鼐”的形象示人,避免被贴上“军阀”“叛臣”标签。可暗中资助文人编纂《平叛纪略》,将自己塑造成“挽救社稷于危亡”的再造之臣。
    - 留退路:提前与宗室亲王、门阀大族联姻,若未来局势失控,可拥立傀儡皇帝(如曹操迎汉献帝),甚至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但此步需等待“天命所归”的舆论基础,切不可操之过急。
    历史镜鉴:郭子仪的生存智慧
    唐代名将郭子仪历经四朝,手握重兵却能善终,关键在于:
    1.绝对服从皇权象征:无论皇帝贤愚,始终以“朝廷”为唯一效忠对象,避免介入皇室私斗;
    2.主动自污:接受皇帝赏赐时毫不推辞,甚至故意露出贪财、享乐之态,消除君主猜忌;
    3.虚实结合:战时为将,战后立即交出兵权,却通过保荐部将、经营朔方军系统,保持对军队的隐性控制。
    此案例可借鉴:真正的权臣无需亲自下场博弈,只需让各方都认为“非我不可”,却又抓不住“非我不可”的把柄。
    结论:做棋手,不做棋子
    最优解是以勤王为旗号,以兵权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5-19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