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540贴子:334,232
  • 1回复贴,共1

“祸起萧墙”真的是你所了解的意思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意思是灾祸从内而生,若是追本溯源,回到最初,好像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春秋末年,风云诡谲,此时社会已不是孔子口中“郁郁乎文哉”的太平昌盛时期,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混乱之中。而周礼的诞生地——鲁国,处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之中,已没有了“周礼尽在鲁矣”的豪气辉煌。孔子时期的鲁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祸起萧墙”这个成语便在此时诞生。鲁哀公初年,季氏准备征伐颛臾,孔子弟子冉有、季路把此事告诉孔子,孔子便说出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原名季孙肥,后世称为季康子,是鲁哀公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臣属于鲁国。
孔子说,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那里,而在“萧墙之内”啊!
孔子所说的“萧墙之内”是什么意思?古往今来,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目前,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说“萧墙之内”指的是季氏之家。(家:指的是大夫的封地,按照周礼,天子的地叫“天下”;诸侯的地叫“国”;大夫的地叫“家”,诸侯、大夫的地由分封而来,“国”和“家”分别是他们的统治区域。)也就是说季氏的忧患在他自己的辖区内。一说“萧墙之内”指的是鲁哀公,《礼》曰:“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簾,士以帷”。外屏、内屏的屏指的就是萧墙,天子的萧墙设在门外,诸侯的萧墙设在门内;大夫则是用簾,“簾”是用竹子做的竹帘。(“簾”和“帘”在古代是两个字,“簾”就是现在的门帘,而“帘”古代指酒旗,是酒馆招揽客人的招牌。);“帷”则是士人用的,是厅堂内用布围起来的空间围隔。屏、簾、帷都是用来遮蔽隐私的,相当于屏风。《礼》说萧墙是天子、诸侯才能用的,而季氏是大夫,用的应该是簾,所以“萧墙之内”指的是诸侯鲁哀公。为什么说鲁哀公才是季氏的忧患呢?这正是鲁国内部暗潮汹涌的权力斗争。
鲁哀公在位时,鲁国公室衰弱,外有强敌齐国、吴国虎视眈眈,内有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把持朝政。鲁哀公苦于三桓久矣,时刻谋划着除掉三桓。三桓势力强大,而季康子更是独断专行,多次自作主张。暗地里,其他两家渐渐对季康子产生不满。当权力的天平发生倾斜,各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鲁哀公好像看到了一丝希望,准备先从季康子下手。凡事发生都需要一个契机,鲁哀公的契机便是颛臾。颛臾邻处费邑,而费邑正是季康子的封邑。鲁哀公拉拢颛臾,使其对费邑边境发起骚扰,若季康子不堪骚扰,兴兵征伐,那么鲁哀公便可兴正义之师联合其他两家对季康子展开围剿,届时和颛臾前后夹击,季康子必然独木难支;若季康子选择隐忍,那颛臾便步步蚕食。季康子进退维谷。我们不知道季康子如何抉择,或许他真的想过征伐颛臾,于是便有了本章开头的话。但历史的真相是鲁哀公成了最终的失败者,鲁哀公被三桓赶出了鲁国,而季康子最终也没有征伐颛臾。或许孔子的话点醒了季康子,孔子婉言“萧墙之内”本是讥讽鲁国内部的明争暗斗,却不料帮助季康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祸起萧墙”意思是灾祸从内而生,很明显是从第一种说法发展而来,但历史的真相却更接近第二种。中国文化深奥曲折,而“萧墙”一词却也有着很深的学问。
《论语义疏》:“人君于门树屏,臣来至屏而起肃敬,故谓屏为萧墙也,臣朝君之位在萧墙之内也”萧墙的设立是为了让人身处其下时产生肃敬之心。萧墙是“屏”的别称,可以指内屏,也可以指外屏。
“屏”,实际上就是一堵短垣墙,屏分内外,在临朝听政的路门内、君王居息的寝门内都可设内屏。而门外当门而设的外屏是天子的待遇,今天的许多民居,正对大门有一堵短垣墙,俗称影壁、照壁,就相当于古代的外屏。
屏又可称为“树”,“树”也指内屏或外屏,不过树经常做动词,《论语·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这里的树就是动词,意思是:树立,“塞门”则指的是屏。孔子讥讽管仲作为大夫,却僭越本位用了诸侯才能用的屏。
屏作为隔形、蔽障的短垣墙一直用到汉代。汉代以后,墙垣式的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屏风。而“屏”也逐渐作为“屏风”的简称来使用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16 14:58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16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