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吧 关注:489,712贴子:25,390,980
  • 5回复贴,共1

【250513 倾诉】经常内耗的人,大多是太有良心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家冯唐,说起过一个现象: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内耗。
医学出身的他,在专职写作前,在医院工作过多年。
他发现,很多身心出问题的人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人。
“他们总是自责,总是把事憋在心里,还总是想不开。他们以善良之名,想得太多,干得太多,这才导致了内耗,令自己垮掉。”
精神内耗,多半是过强的道德感在作祟,别太有良心,人就不会那么拧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13 07:27回复
    0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有这么一句话:
    “没有一种批评比自我批评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就像书里的蛤蟆先生,他本身是一个勤劳、善良又热心的人。
    但无论碰上什么,蛤蟆先生的第一反应都是自责。
    他每天努力工作,别人稍微有点不满,他就一遍遍地骂自己是“废物”;
    他勇敢地与黄鼠狼决斗,没有一招制胜,他就在心里将自己贬得一无是处;
    还有被獾暗算时,明明是对方心术不正,可他还是把错全揽在自己身上。
    就这样,蛤蟆先生因为过度反思,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经历。
    工作中碰上问题,哪怕与自己无关,你也总觉得抱歉,在心里纠结很久;
    在家忙里忙外,一点事没做好,心里就七上八下,自责得要命;
    与人交往,生怕给人添麻烦,思来想去地就只顾着对方的感受。
    你活得顾虑重重,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你太好太善良了。
    太在意他人的感受,总想着多付出,对自己还总是不满。
    这些对自我的挑剔、不满与苛责,才是你痛苦的根源。
    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刚参加工作时,她对同部门的一位王姐处处照顾。
    她体谅王姐年纪大,就主动帮她干活、加班。
    但王姐却从不把她当回事,还一有问题全推到她身上。
    她本想和这人翻脸,可一想到对方也不容易,就默默咽下委屈。
    那段日子,她心里憋屈,内耗不断,还不停地怪自己心软没原则。
    但王姐却每天没心没肺地工作生活。
    恶人从不忏悔,好人总是反思。
    太为别人考虑,总是怪罪自己,痛苦便无止无休。
    别再用良心折磨自己,才能远离内耗的漩涡。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13 07:29
    回复
      2025-09-02 02:32: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02
      贾平凹曾在文章中回忆,他年轻时有那么一段日子,总是失眠。
      一到夜里,就躺在床上反复琢磨。
      琢磨世上的事,琢磨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好人。
      公社修水库,他因为力气小拉不动车子,抡不了大锤,就觉得自己奉献不够,欠缺牺牲精神;
      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小诗,很受欢迎,但转而一想,这样做好像衬得别人一无是处,自己做得有点过分;
      看见老乡饥肠辘辘,很想施以援手,但自己穷得叮当响,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就很惭愧。
      那个年代,没有内耗这个词,贾平凹就称这种瞎想为“心理折磨”。
      他说,“这种心理折磨令我寝食难安,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劳作”。
      而第二天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劳作,他又开始新一轮的瞎琢磨。
      所以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他过得很是迷茫。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他终于想清楚了:
      “好人才规矩多。规矩一多,思虑就多,思虑多就成了心疾,而坏人是没有羞耻的,所以心安理得。”
      明白这点后,他放下了过强的道德感,凡事尽力就好,不再对自己要求那么高。
      他说,自己是好人,也是坏人,是个坏好人。
      人也只有当个坏好人,才不会被道德绑架。
      过分追求完美,一味要求自己,结果就是多虑成疾,内耗不断。
      做个凉薄一点的人,反而能让自己从内心的纠缠中解放出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5-13 07:29
      回复
        02
        贾平凹曾在文章中回忆,他年轻时有那么一段日子,总是失眠。
        一到夜里,就躺在床上反复琢磨。
        琢磨世上的事,琢磨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好人。
        公社修水库,他因为力气小拉不动车子,抡不了大锤,就觉得自己奉献不够,欠缺牺牲精神;
        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小诗,很受欢迎,但转而一想,这样做好像衬得别人一无是处,自己做得有点过分;
        看见老乡饥肠辘辘,很想施以援手,但自己穷得叮当响,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就很惭愧。
        那个年代,没有内耗这个词,贾平凹就称这种瞎想为“心理折磨”。
        他说,“这种心理折磨令我寝食难安,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劳作”。
        而第二天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劳作,他又开始新一轮的瞎琢磨。
        所以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他过得很是迷茫。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他终于想清楚了:
        “好人才规矩多。规矩一多,思虑就多,思虑多就成了心疾,而坏人是没有羞耻的,所以心安理得。”
        明白这点后,他放下了过强的道德感,凡事尽力就好,不再对自己要求那么高。
        他说,自己是好人,也是坏人,是个坏好人。
        人也只有当个坏好人,才不会被道德绑架。
        过分追求完美,一味要求自己,结果就是多虑成疾,内耗不断。
        做个凉薄一点的人,反而能让自己从内心的纠缠中解放出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5-13 07:32
        回复
          03
          身边有没有这种人?
          朋友心情不好来诉苦,哪怕自己一堆烦心事,还是耐住性子去倾听和安慰;
          单位团建聚会,明明忙了一周就想回家休息,但为了不扫兴还是硬撑着去了;
          晚上玩手机,看到催泪视频,忍不住把自己代入,然后开启深夜emo模式。
          这类人天生敏感,又特别懂事,对他人总是能换位体谅,狠狠共情。
          但他们把热情、周到、关怀给了别人,却唯独亏待了自己的感受。
          当一个人把外界的负面情绪照单全收,别人的事就会转化为自己的万千愁绪。
          久而久之,共情他人,就成了折磨自己的精神负累。
          医生陶勇在书里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刚工作那会,他非常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干扰。
          有一次,几个同事凑在一处闲聊。
          护士长说起生活的不如意,抱怨个不停;实习生小刘谈起被父母逼婚,情绪很是激动;科室主任对前景表示担忧,也不停地唉声叹气……
          听着听着,陶勇也变得很沮丧,开始杞人忧天,胡思乱想。
          当一个人过多地承载他人的痛苦,就容易扰乱自己的心绪。
          2014年,社会学家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找来66名大学生,要求他们“看图作文”,描述图片中人物的情感。
          结果显示,共情力强的人,能迅速并准确地形容出他人的处境与感受。
          但伴随而来的,是皮质醇水平的增长,也就是内心压力会变大。
          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太关注别人的感受,一个人就容易陷入内耗。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疲劳”。
          《圆桌派》中,嘉宾梁文道曾说:
          “最理想的关系,是类似人跟猫的关系。它跟你作伴但不干扰你,有一种不去过分介入的冷漠。”
          所以说,与人相处,最好保持间歇性冷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你没必要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救世主。
          允许自己后退一步,守好内在的心理边界;也允许自己大声说不,别去背负任何人的因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13 07:33
          回复
            所以啊,别胡思乱想,别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要知道,这个世界很多事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不是我们能预测的,很多事是想不明白的,世界上总有些事是例外,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所以有句话叫难得糊涂。我们也没法让所有人都满意,要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错的时候,所以做好自己就好了,只要不影响别人,不伤害别人,其他不用想太多。


            IP属地:吉林8楼2025-05-13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