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身边有没有这种人?
朋友心情不好来诉苦,哪怕自己一堆烦心事,还是耐住性子去倾听和安慰;
单位团建聚会,明明忙了一周就想回家休息,但为了不扫兴还是硬撑着去了;
晚上玩手机,看到催泪视频,忍不住把自己代入,然后开启深夜emo模式。
这类人天生敏感,又特别懂事,对他人总是能换位体谅,狠狠共情。
但他们把热情、周到、关怀给了别人,却唯独亏待了自己的感受。
当一个人把外界的负面情绪照单全收,别人的事就会转化为自己的万千愁绪。
久而久之,共情他人,就成了折磨自己的精神负累。
医生陶勇在书里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刚工作那会,他非常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干扰。
有一次,几个同事凑在一处闲聊。
护士长说起生活的不如意,抱怨个不停;实习生小刘谈起被父母逼婚,情绪很是激动;科室主任对前景表示担忧,也不停地唉声叹气……
听着听着,陶勇也变得很沮丧,开始杞人忧天,胡思乱想。
当一个人过多地承载他人的痛苦,就容易扰乱自己的心绪。
2014年,社会学家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找来66名大学生,要求他们“看图作文”,描述图片中人物的情感。
结果显示,共情力强的人,能迅速并准确地形容出他人的处境与感受。
但伴随而来的,是皮质醇水平的增长,也就是内心压力会变大。
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太关注别人的感受,一个人就容易陷入内耗。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疲劳”。
《圆桌派》中,嘉宾梁文道曾说:
“最理想的关系,是类似人跟猫的关系。它跟你作伴但不干扰你,有一种不去过分介入的冷漠。”
所以说,与人相处,最好保持间歇性冷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你没必要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救世主。
允许自己后退一步,守好内在的心理边界;也允许自己大声说不,别去背负任何人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