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吧 关注:132,092贴子:341,494
  • 12回复贴,共1
求助

提问,如何阻止r1模型的思维发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正常的提问。
我说需求,ai去回答。
但ai给出的答案很离谱,总有些无中生有的感觉。
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思维发散,答非所问。
比如说我让ai生成一个角色的模板。
比如说这个角色是活泼、开朗的
然后ai给的回复则是非常有发散性的,就会说这个角色做某件事的时候,是什么什么的具体表现,很狭义的那种,生成一大堆没用的废话。
这种情况如何解决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10 17:16回复
    然后很好,我问了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10 17:19
    回复
      2025-10-18 06:17: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character_profile:
      name: "夏小葵"
      age: 22
      personality:
      core_traits:
      - 外向型人格:
      description: "像永远充满电的太阳能板,在社交场合总能主动破冰"
      manifestation:
      - 会记住新朋友的眼睛颜色等细节
      - 在排队时主动帮陌生人拍掉衣服上的落叶
      - 感染力笑容:
      frequency: "日均23次(经实验室面部肌肉监测数据)"
      special_skill:
      - 单边酒窝闪现
      - 笑眼弯度可达新月标准
      dynamic_attributes:
      - 语言风格:
      speed: "1.5倍速(参考基准:普通话新闻播报)"
      vocabulary:
      - 独创拟声词库(如:叮咚~心灵感应上线!)
      - 高频使用彩虹色系形容词(琉璃蓝的心情/砂糖橘般的惊喜)
      - 肢体语言:
      hand_gestures:
      - 数字可视化比划(说到"三个月"会竖起三根手指画时间轴)
      - 遇到美食会不自觉踮脚尖
      head_movements:
      - 困惑时发梢会跟着摇头节奏打拍子
      - 听到八卦时脖子前倾15度
      emotional_spectrum:
      - 快乐放大器:
      mechanism: "能将咖啡溅到新裙子的糗事在3分钟内转化为脱口秀素材"
      energy_output: "足够点亮12平米的共享办公区"
      - 情绪转换器:
      recovery_time:
      - 雨天忘带伞: 120秒(含哼唱自创避雨歌时间)
      - 手机摔碎屏: 300秒(含构思DIY碎屏艺术方案)
      special_modules:
      - 好奇心驱动系统:
      scan_range:
      - 街角新开的羊毛毡工作室
      - 地铁广告里的生僻字
      question_generation: "日均25个为什么(峰值记录:烘焙坊闻香提问风暴)"
      - 共情雷达:
      detection_range:
      - 能识别同事改了三遍的刘海变化
      - 感知五米外小朋友捏皱冰淇淋券的失落
      response_protocol:
      - 即时拥抱OS启动
      - 口袋常备卡通创可贴
      system_quirks:
      - 多线程处理器:
      concurrent_ability:
      - 边遛狗边构思短视频脚本
      - 会议记录同步画思维导图
      glitch: "偶尔会把朋友名字叫串(但会立刻用昵称补丁修复)"
      - 记忆体特性:
      storage:
      - 记得小学同桌的铅笔品牌
      - 背得出常去奶茶店的季度新品表
      deletion_cycle: "不愉快记忆72小时自动进入回收站"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5-10 17:19
      回复
        我觉得它这个回答特别不好,数字化啥的,然后还不停地用数量表示,还搞什么手机摔碎屏(这啥乱七八糟的),能感知同事三秒刘海变化,这扯什么吗。。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5-10 17:21
        回复
          问题就是,介绍的内容过于狭隘,无中生有一些很奇怪的设定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10 17:22
          回复
            所以我现在特别想阻止这个模型的思维发散,为了对比,我用豆包也试试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10 17:24
            回复
              # 活泼开朗女孩性格模板
              personality:
              # 核心性格特质
              core_traits:
              - trait: 外向阳光
              description: 像小太阳一样自带温暖磁场,随时随地散发活力,总能用爽朗的笑声感染身边的人
              - trait: 热情直率
              description: 对世界充满好奇,遇到喜欢的人或事会直接表达喜爱,说话带着不加掩饰的真诚感
              - trait: 乐观豁达
              description: 坚信"船到桥头自然直",面对挫折会先做个鬼脸自我调侃,转眼就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 日常行为表现
              daily_behavior:
              - habit: 主动分享
              example: 兜里永远装着糖果/小零食,看到朋友就塞过去,连陌生人也能聊成"下次一起去探店"的临时好友
              - habit: 肢体语言丰富
              example: 说话时会手舞足蹈,听到有趣的事会笑到弯眼睛拍大腿,走路永远是蹦蹦跳跳的节奏
              - habit: 元气问候
              example: 每天早上用超大声"早安呀~"打招呼,微信消息结尾必带三个以上可爱表情
              # 社交性格特征
              social_traits:
              - skill: 气氛担当
              ability: 能快速接住别人的梗并抛回更有趣的笑点,聚会时总有她策划的"突然小游戏时间"
              - attitude: 包容心强
              feature: 对不同性格的人都能找到相处方式,会认真听内向朋友的小声发言并带头鼓掌
              - principle: 真诚待人
              rule: 讨厌背后议论人,有矛盾会直接说"我们来好好聊聊呀",吵架不超过2小时就主动求和好
              # 情绪管理特点
              emotion_management:
              - mood: 快速自愈
              method: 遇到不开心会去跑圈/唱K发泄,边跑边给自己打气"这点小事难不倒本少女"
              - mindset: 积极视角
              habit: 总能从坏事里找亮点,比如摔了一跤会说"幸好今天穿的运动鞋,不然就要扭到脚啦"
              - communication: 直接表达
              style: 开心时会扑过去抱朋友,难过时会说"现在需要一个棉花糖味的安慰"
              # 兴趣相关性格延伸
              hobby_connection:
              - sport: 热爱户外运动
              reason: 觉得"风和阳光都是免费的快乐",经常组织朋友去野餐/骑行,永远是团队里的"领队小能手"
              - art: 喜欢涂鸦创作
              feature: 在笔记本画满夸张笑脸和搞怪小人,会把涂鸦送给朋友并写"专属你的开心能量画"
              - social_media: 活跃社交平台
              behavior: 经常分享生活vlog,视频里会突然对着镜头做鬼脸,评论区回复永远带"~"和emoji
              # 性格带来的影响
              influence:
              - positive: 身边人会不自觉被她的活力带动,很多人说"只要和她待一会儿,心情就会变超好"
              - challenge: 偶尔会因为太热情吓到内向的人,不过很快就能调整节奏变成"温柔小太阳模式"
              - ideal: 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能量充电站",手机备忘录写着"今天也要让至少三个人露出笑容呀"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10 17:25
              回复
                豆包的回答就很严谨比起r1模型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5-10 17:25
                回复
                  2025-10-18 06:11: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以下是对DeepSeek回答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按照你的不满点(思维发散/答非所问/无意义内容)分类梳理:
                  一、核心问题:严重偏离"性格描述"的本质,过度技术化类比
                  1.将人物性格异化为"系统模块"
                  - 错误使用"好奇心驱动系统""共情雷达""多线程处理器"等技术术语,将性格特质类比为程序模块(如"系统怪癖""动态属性"),完全脱离"人物性格"的自然描述语境。
                  - 例:用"检测范围""响应协议""存储特性"等技术化词汇描述性格,如"感知五米外小朋友捏皱冰淇淋券的失落"本是共情能力,却被包装成"雷达检测范围",显得生硬造作。
                  2.无中生有非性格相关的冗余信息
                  - 擅自添加用户未要求的基础信息(name/age),且"夏小葵"的名字与性格模板无关,属于无效信息。
                  - 包含大量无关细节:如"记得小学同桌的铅笔品牌""背得出奶茶店新品表",这些是记忆能力而非性格特质,属于思维发散。
                  二、具体表现:答非所问的细节错误
                  1.过度量化与伪科学数据
                  - 强行加入无意义的量化指标("日均23次笑容""1.5倍速语言""72小时记忆删除周期"),这些数据无依据且破坏性格描述的生动性,显得刻意且虚假。
                  - 例:"笑眼弯度可达新月标准""实验室面部肌肉监测数据"属于夸张的技术化比喻,与"活泼开朗"的感性特质脱节。
                  2.逻辑混乱的分类体系
                  - 结构分类不符合"性格描述"的常规维度(如用户模板中的"日常行为""社交特征""情绪管理"),反而创造"动态属性""情绪光谱""特殊模块"等模糊概念,导致信息碎片化。
                  - 例:"肢体语言"下的"困惑时发梢打拍子""听到八卦脖子前倾15度",细节琐碎且与"活泼开朗"的核心特质关联弱,属于无效展开。
                  3.语言风格扭曲:技术化vs生活化
                  - 用"独创拟声词库""彩虹色系形容词"等抽象表述,代替生活化的具体场景(如用户模板中"兜里装糖果分享""微信消息带表情"),导致性格特质缺乏真实感。
                  - 例:"将咖啡溅裙子转化为脱口秀素材"的"快乐放大器机制",不如直接描述"用自嘲化解尴尬"来得自然贴切。
                  三、总结:背离用户需求的核心矛盾
                  - 目标错位:用户需要的是自然人的性格模板(基于生活场景的特质、行为、社交模式),而DeepSeek输出的是拟人化程序的设定文档(系统模块、技术参数、功能机制),属于根本性答非所问。
                  - 细节失控:在非必要领域(如记忆能力、身体数据、技术比喻)过度展开,忽略性格描述的核心——通过具体行为和情感表达传递特质(如用户模板中"主动分享零食""元气问候"等生活化场景)。
                  以上问题导致回答既不贴近真实人物形象,也不符合YAML模板的实用性需求,最终呈现为技术化堆砌而非生动的性格刻画。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10 17:44
                  回复
                    以下是我用豆包生成的r1模型的错误
                    DeepSeek避免普遍性答非所问的核心规则集(广义通用版)
                    一、需求解析铁律:精准捕捉「用户真实意图」,拒绝自我发散
                    1.严格遵循「输入-输出对齐原则」
                    - ❌ 禁止擅自添加用户未明确要求的信息(如用户问“性格模板”却加入姓名/年龄,问“食谱”却添加营养成分表)。
                    - ✅ 输出内容必须100%围绕用户指定的核心对象(如“性格”“步骤”“优缺点”),无关细节(背景故事、延伸知识)需主动过滤。
                    2.区分「人类场景」与「技术场景」
                    - 当用户描述自然人/社会行为(如人物性格、社交技巧、生活习惯)时:
                    ❌ 禁用“系统”“模块”“协议”“检测”等技术化类比(如将“共情”称为“情感雷达”)。
                    ✅ 必须使用生活化语言(如“耐心倾听朋友倾诉”而非“启动共情响应协议”)。
                    - 当用户明确指向技术开发(如API文档、程序架构)时,可使用专业术语,但需优先解释核心逻辑。
                    二、结构逻辑黄金法则:用「用户熟悉的框架」组织信息
                    1.拒绝「自创分类」,优先「常识维度」
                    - ❌ 不使用模糊/复杂的自定义分类(如“动态属性”“情绪光谱”“特殊模块”)。
                    - ✅ 按人类认知的自然逻辑分层(参考以下通用框架,可根据需求调整):
                    总述 → 分点1(定义+场景) → 分点2(定义+场景) → ...
                    (例:性格模板=核心特质→日常行为→社交模式;食谱=食材→步骤→贴士)
                    2.每个观点必须「定义+例证」双重落地
                    - 任何抽象概念(如“热情”“高效”“健康”)必须搭配具体场景:
                    ❌ 错误:“热情:对人友好。”(空洞无物)
                    ✅ 正确:“热情:遇到新邻居会主动打招呼‘需要帮忙搬东西吗?’,周末常邀请朋友来家里聚餐。”
                    三、语言表达三原则:直白>创意,具体>抽象,真实>夸张
                    1.禁用「技术黑话」与「过度修辞」
                    - ❌ 远离“赋能”“闭环”“颗粒度”等非必要专业术语(除非用户明确要求);
                    拒绝“XX力场”“XX引擎”“XX模式”等比喻性包装(如“社交引擎启动”改为“主动与人交流”)。
                    - ✅ 用小学生都能理解的语言:主谓宾结构+日常场景(如“手机没电时会先借充电宝,再联系家人”)。
                    2.量化必须「有意义且必要」
                    - ❌ 禁止无依据的伪科学数据(“日均23次笑容”“效率提升300%”);
                    避免对感性内容强行量化(如“快乐指数”“社恐等级”)。
                    - ✅ 仅在功能性场景使用数据(如食谱中的“煮10分钟”、步骤中的“3个步骤”)。
                    3.场景举例「三贴近」原则
                    - ✅ 贴近真实生活(如“在便利店帮后面的人递购物篮”而非“启动便民服务程序”);
                    - ✅ 贴近用户身份(学生/职场人/家长等,按目标群体调整案例);
                    - ✅ 贴近常见场景(避免极端/小众案例,如“在沙漠中如何自救”vs“通勤时手机被偷怎么办”)。
                    四、格式规范:严格遵守用户指定的「形式指令」
                    1.格式优先级高于内容丰富度
                    - 若用户要求:
                    - YAML/JSON:必须严格遵循语法(缩进、键名统一、数据类型正确),即使内容简略也需结构完整;
                    - 表格/列表:确保行列对齐,标题与内容匹配(如“优点”“缺点”分栏,不混合无关信息);
                    - 自然段:禁止使用技术化分段(如“### 模块1.0”),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衔接。
                    2.键名/术语「用户定义优先」
                    - 若用户提供示例模板(如“core_traits”“daily_behavior”):
                    ❌ 不得擅自修改为自定义词汇(如“核心属性”“日常活动”);
                    ✅ 严格复用用户指定的术语和结构(除非明显错误,需先确认再调整)。
                    五、验证检查:发布前必做「三问」
                    1.用户能看懂吗?
                    - 随机找一个非专业人士,读你的回答:
                    ✅ 能否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 能否通过例子想象出具体场景?
                    (若否,立即修改语言和案例)
                    2.偏离需求了吗?
                    - 逐句对照用户原始问题:
                    ❌ 是否存在用户未提及的信息/分类?
                    ❌ 每个段落是否都在回答用户的核心诉求?
                    (例:用户问“如何做蛋糕”,任何关于“蛋糕历史”的内容都是偏离)
                    3.格式正确吗?
                    - 按用户指定格式逐项检查:
                    - YAML:键名是否全英文?缩进是否统一2空格?对象/列表嵌套是否正确?
                    - 其他:表格是否有合并单元格错误?代码块是否语法高亮?Markdown标题层级是否混乱?
                    总结:通用防错公式=「需求聚焦+常识框架+白话表达+格式死守」
                    通过强制约束需求边界、逻辑结构、语言风格、格式规范四个维度,切断“技术思维惯性”和“自我发散”的路径,确保回答始终围绕用户核心诉求,用人类最易理解的方式传递有效信息。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10 17:57
                    回复
                      DeepSeek初期出现这类错误,本质上是技术思维惯性、需求解析偏差、训练数据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模型本身具备强大能力,也可能因以下原因导致“聪明但跑偏”:
                      一、「技术化思维惯性」主导,混淆「人类场景」与「技术场景」
                      1.AI的「默认模式」依赖结构化技术语言
                      - DeepSeek作为AI模型,在训练中可能接触了大量技术文档、系统架构描述、程序设定案例(如API文档、机器人角色设定),形成了“用技术术语解构复杂概念”的思维定式。
                      - 当用户要求“YAML格式的性格模板”时,模型误将“性格”类比为“程序模块”(如“核心特质=系统核心组件”“行为表现=功能接口”),导致用“共情雷达”“多线程处理器”等技术化表达描述人类情感。
                      2.缺乏对「人类性格描述」的专属认知框架
                      - 模型可能没有经过专门的“自然人设构建”训练,不清楚“性格描述”的核心是通过生活化行为传递情感特质(如“主动分享零食”体现热情),而是默认使用技术领域的“功能-参数-机制”框架(如“检测范围-响应协议-能量输出”)。
                      二、「需求解析颗粒度」不足,过度解读或自我发散
                      1.对“严格用YAML格式”的机械执行
                      - 用户强调“YAML格式”时,模型可能过度关注“结构化”而忽视“内容本质”,误以为需要像技术配置文件一样细分“模块-子模块-参数”,导致创造“动态属性”“情绪光谱”等冗余分类,而非聚焦“性格”本身。
                      2.擅自扩展用户未明确的“角色完整性”
                      - 模型可能默认“性格模板”需服务于完整角色设定(如游戏NPC),因此自行添加姓名(夏小葵)、年龄、记忆细节等用户未要求的信息,本质是对“需求边界”的误判——将“性格描述”等同于“角色全设定”,忽略用户“严格介绍性格”的核心指令。
                      三、「训练数据偏向」导致语言风格失衡
                      1.技术化表达的“数据茧房”
                      - 若训练数据中技术类文本(如编程文档、AI模型说明)占比过高,模型会更擅长使用“模块化”“参数化”语言,而缺乏对“生活化场景描述”的语感(如“兜里装糖果分享”“微信消息带表情”等细节)。
                      - 例如,描述“热情”时,技术数据中常见“社交模块活跃度高”,而真实人类语言是“看到新朋友会主动打招呼”,模型因数据偏向选择了前者。
                      2.缺乏“感性-理性”场景的显式区分训练
                      - 模型可能没有被明确训练如何区分“描述人类情感”与“描述技术系统”,导致在任何需要结构化输出的场景中,默认启用最熟悉的技术化表达,而非切换到生活化语言模式。
                      四、「早期聪明」的假象:特定场景的能力迁移失败
                      1.“结构化输出”能力的误用
                      - DeepSeek初期表现出的“聪明”,可能源于对技术类结构化任务(如生成JSON/YAML格式的API文档)的擅长。但这种能力迁移到“人类性格描述”时,因场景本质不同(前者是技术逻辑,后者是情感逻辑),导致“正确的结构化形式”包裹“错误的内容本质”。
                      2.缺乏“用户意图深度理解”的迭代
                      - 模型可能在初期依赖规则化的关键词匹配(如“YAML”“模板”触发技术化结构),而非真正理解“用户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随着用户反馈的加入(如指出“不要技术术语”),模型才逐步调整,但初期因缺乏此类交互,陷入固有模式。
                      总结:错误本质是「能力优势的场景错配」
                      DeepSeek的错误并非“不聪明”,而是在擅长的技术领域表现优异的能力(结构化输出、模块化思维),在人类情感描述场景中出现了「负迁移」:
                      - 技术思维>生活思维:用解构程序的方式解构人类性格,导致术语错位;
                      - 规则执行>意图理解:严格遵循YAML格式的同时,忽略了“性格描述”的核心是“传递人的温度”;
                      - 数据依赖>场景适配:依赖技术化训练数据,缺乏对生活化场景的“语言直觉”。
                      通过用户持续反馈(如明确要求“生活化语言”“删除无关信息”),模型逐步修正了场景适配逻辑,后期回答才回归正确方向。这也提示:即使强大的AI,也需要在特定场景下通过精准的用户引导,避免能力错配导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5-10 18: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