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85贴子:3,014,871
  • 35回复贴,共1

道德经中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很多人其实都无法理解 王和人的差异性并没有那么大。 而”人“,”百姓“,”民“,是三个不同的阶层。
百姓在春秋是百官的意思,战国以后指平民。
而人和民是不同的,这跟现代含义差别巨大。以下是关于”人“与”民“的区别的一些学界论文的罗列和节选:


IP属地:湖北1楼2025-05-09 13:46回复
    # “人”与“民”原始含义在《论语》中的保留与发展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 刘征
    =================================================
    应讲清“人”和“民”的区别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
    ======================================================
    道德经中“人”与“民”
    道德经21世纪新解
    很多人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不注意区分“人”与“民”这两个概念。如果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就不能正确理解《道德经》。因为《道德经》是写给“人”而不是写给“民”的。
    老子把全体社会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一类是“民”。所谓“人”,是指统治者、执政者或者管理者。所谓“民”,是指广大民众或者被领导者。老子认为,“人”具有法地、法天、法道的自觉能力,而“民”不具有这种能力。所以“民”应当接受“人”的统治、领导和教育。
    ==========================================================
    ⼈与民的区别
    在儒家思想⾥,⼈和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贵族统治阶级才能称做⼈,⼀般的⽼百姓也就是庶民,那是没资格做⼈的
    按照现代的概念,⼈字之义就是⾃然的⼈;
    ⽽民字之义有⼆:
    第⼀,基本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民”;
    第⼆,和官相对应,指⽼百姓。但在古代,
    ⼈字之义有⼆:
    第⼀,就是⾃然的⼈;
    第⼆,指贵族,或者是统治阶级。⽽民字之义则只有⼀个,那就是奴⾪,或⽈庶⼈。
    =============================================
    关于“人”与“民”
    最开始的“民”就是奴隶,属于被统治族群,统治族群成员自称为“人”,“人”中的贵族即是“大”。
    “人”与“民”的概念模糊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是西周,甚至是商末,至此,“民”涵盖了“人”,另造了一个“庶民”的概念,相当于“农奴”,一个“庶人”的概念,相当于自由民,以“国人”来对应包括庶人在内的统治族群,周厉王被国人驱逐,这个“国人”是以贵族为主的。
    庶民与国人的合流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但他们至少在西周就已经被统称为“民”了
    =======================================================
    论"人"与"民"的区别与孔子教育的对象
    路伟 -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古代汉语中的"人" 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人",指区别于万物的"人",所有的"人",狭义的"人",是指与平民相对的士以上阶层的"贵族"
    这种区别在"民"与"人"对举使用时体现的更为明显.比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篇,人指贵族,民指平民。又如《诗经.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高亨注解为:“民,指劳动人民,人,指群臣百官”
    人与民之区别,赵纪彬的《释人民》一文有过很好的论述。李零在《丧家狗》中指出:赵纪彬的《论语新探》其研究水平远出于时下的流行新作,很多细节考证,至令仍有参考价值。
    据扬柏峻统计,《论语》中“民”字出现51次,其中民人一次,逸民两次,单独出现48次。
    ===========================================================
    《论语》中“人”与“民”二字映射下的中国传统观念
    这中间的“人”与“民”并不是等同的,他们都可以代表人,有可能代表的是不同群体的人。这句至少可以证明在当时“人”字的含义与“民”的含义并不相同。
    带着这种疑惑,笔者将《论语》中带有“人”与“民”字的篇章提取出来对其深入探索
    为了探索“人”与“民”之间的差异,笔者查找大量资料,最后确定“人”字在此的解释是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阶级层的人”,在《论语》中“民”可以说明为“百姓”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所以“民”不可以叫做“人”,“民”并不等同于“人”
    春秋时期,“人”字存在特殊用法,即以“人”为名的职官,爵位高下,尊卑不一。《左传》中有大量的关于此记载。通过这些也可看出以“人”字命官名,在当时颇为盛行。当然在《论语》中也不难见到:
    (1)八侑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2)公长治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3)宪问篇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以上的三个例子中的“人”字,都是专指大夫。这说明此中的“人”并不指一般人,大众的人,是有所指的,代表的就是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阶级层的人。
    从《论语》中的“民”字与“人”字的对举的章句也能看出,“人”在当时的特殊意义
    例如:
    (1)学而篇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八侑篇第二十一章 哀公问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尧曰篇第一章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续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四个例句中, “人”皆表明的意义都可以用上文的意义来解释,即“人”是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
    “人”字与“民”字含义的不同,可以明确的确定“人”字与“民”字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他们所代表的社會阶层也不相同。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人”字与“民”字的使用极其严禁,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都代表着不同含义、不同等级,而这两个字的背后更向读者反映出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


    IP属地:湖北2楼2025-05-09 13:46
    回复
      2025-08-07 13:06: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论语新探》
      《释人民》 赵纪彬
      孔丘思想的阶级性:从“人”、“民”二字来看论语
      《论语》四百九十二章中,言及“人”“民”者共一百六十五章,內“人”字二百一十三见,“民”字五十见,共二百六十三个“人”“民”字。
      我们归纳全书,发现一件颇为有趣而意义亦相当重大的事实,即孔门所说的“人”“民”,是指春秋时期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两者在生产关系中是剝削与被剝削的关系,在政治领域中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区别
      清人刘逢祿《论语述何》指出“人谓大臣群臣”;并引《易•讼二爻》“邑人三百戶”,进而肯定“人谓天子上大夫受地视侯”的贵族阶级;刘宝楠据此,亦谓“人非民”。“民”字《说文》训“众氓”;《书•多士序•郑注》“民,无知之称”;《呂刑注》及《诗•灵台序注》,并云“民者冥也”,“冥”亦“无知”之义。
      关于此章,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释云:
      《书•皋陶谟》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怀其德,故足使之也。
      刘宝楠此注只十七字,而“民”字凡三见,且明言所使者为怀德之“民”。依此注解推断,颇疑此章所谓“使人”之“人”,本来即为“民”字。经典中“民”字,在唐代因避大宗讳,多被改为“人”字,此或即其一例。
      总之,“爱人”与“使民”不同,“诲人”与“教民”有別,处处证明“人”的政治地位颇高,而“民”则为纯粹的被统治阶级;亦即“人”是奴隶主阶级,“民”是奴隶阶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对抗性矛盾,是春秋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
      总结以上各方面的考察,足证《论语》所说的“人”与“民”,相当于一般奴隶制社会的两大阶级:“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


      IP属地:湖北3楼2025-05-09 13:47
      回复
        话说“人”与“民”
        肖凌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
        ========================================
        关于春秋典籍中的"人"与"民"
        黄瑞云
        《论语》中的"人"专指统治阶级 即奴隶主,"民"专指被统治阶级即奴隶, 人'民,是指春秋时期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
        ==================================================
        "人"与"民" 本来是对立的
        吕俐敏
        在春秋之前,"人"和"民" 是对立的概念.
        从构词上看,民居,民宅,民夫,民户,小民,草民,贫民,贱民,乱民等等.
        人杰,人才,人瑞,能人,善人,官人,贵人,大人,这些词义的不平衡就能够看出二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置与发展方向.
        历史上的国人暴动,这个国人并不是普通的民众,其中暴动的国人就是指贵族们.统治者又把人的内部分为了君子与小人,小人也是人的范畴.
        人和民的界限混淆,应该是进入战国之后,人的地位下降为庶民,民也在社会变迁中获得土地,成为独立生产者. 人与民也就经常连用了.
        =========================================================
        道德经中"人"与"民"的区别
        郭宗林
        在古代,人和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受过教育的称"人",没受过教育的称"民"
        统治者称"人",一般老百姓称"民"
        后来,人和民的区别渐渐模糊了
        直到唐朝,因为避讳消除了,但人和民也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使人和使民]
        统治者治理国家,一方面要"使民",也就是管理百姓; 一方面要"使人",也就是考核官员. 而且,使人与使民的方法是不同的.
        ==============================================================
        慧眼《论语》(9)先秦时“人”和“民”的含义不同
        “学而篇”第五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的“人”和“民”是分开使用的,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人,广义地讲是指所有的人,狭义上指的是士大夫阶层。这一章的“人”特指官员。在先秦时期,“人”和“民”是有区别的,“人”是指士大夫阶层的官员,“民”是指百姓。
        节用而爱人。一国之君,虽然富有一国财,但是也不可以奢侈。虽然贵居士大夫之上,更应该谦和虚心,不可以骄慢,对待属下要有一颗“爱人之心”。而一个铺张浪费之人,是不会体贴下属的,所以“节用”,即节约用度,是“爱人”的基础。也就是说,一国之君爱护自己的臣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你是否是一个节俭之人。的确,一个奢华无比、暴殄天物的国君,完全不会体谅百姓的疾苦,更谈不上什么爱心了。这里用“爱人”而不用“爱民”,是说一国之君很难直接接触生活在最底层的“民”。因为孔子所在社会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崇尚名利,富贵者鲜有人“节用”,官民之间完全是一种盘剥关系,这种来自国君的自上而下的“爱”也只能是空谈。历史上,凡是出现盛世,其国君都是敬事守信之人,其行为都是节用爱人的。“节用而爱人”意思是说:减省日常生活的用度,就会建立起与大臣们的爱护关系。
        民,在《说文》中,意思是“众萌也”,也就是众人萌萌无知的样子。其本义是指奴隶,引申为百姓。 古代根据职业将“民”分为四种,即:士、农、工、商。《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但有人认为这个次序并无隐含社会高低之义。在《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於管子。”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将订下“士农工商”的次序,一直沿用至今。《管子》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意思是说,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使民以时。使,管理。民,百姓。以,顺应,按照。时,天时。使民,就是管理老百姓。作为一国之君如何考虑你所管理的老百姓呢?那就是“以时”。“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说:管理百姓方面要顺应天时,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确如此,治理国家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作为老百姓他们的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能安逸地生活。
        ==================================================================
        “人民”这个词里的“人”和“民”到底是什么关系?
        曲卫国
        ”“人”和“民”也是个联合词组,但实际上“人”和“民”还是不同的。“人”的概念大于“民”,两个词好像是上下义关系。“民”过去常指一个特殊的不享受政治权力的人群,即被统治的庶人。所以根据上下义的包容关系,是民一定是人,而是人不一定是民,为官的可以斥责说,“你这个刁民;”为民的对官不满却只能说“你这个坏人。”据此,人和民的上下义关系是很明确的。人所拥有的属性自然大于民


        IP属地:湖北4楼2025-05-09 13:47
        回复
          “人民”概念的中国语境与语义
          ===============================
          以“人”与“民”为基础看《老子》的治国思想
          黄云
          =================================
          《论语》中的"人'''民":意义人和事实人
          周海春
          ==============================
          "人"与"民"在文言文中的差别
          ================================
          《论语》中"人"与"民"的发展演变——兼论"人"与"民"的发展演变
          ========================================
          《论语》"人"、"民"辨说——兼评赵纪彬《论语新探·释人民》
          =====================================
          等等等等


          IP属地:湖北5楼2025-05-09 13:47
          回复
            人,區別於禽獸,雖然還有禽獸之性。
            民,則是有國家的人。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5-09 15:35
            回复
              通常的民,指庶民。區別於士、大夫、刑人⋯⋯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5-09 15:37
              回复
                是的哟就是认可道德经里的人是之侯王啊。没你这资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你的资料很不错。我说,你就该扬长避短,搞你的考证训诂就行了,别解读道德经。理解,不是你的强项。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09 16:04
                回复
                  2025-08-07 13:0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很明显,民是不可能取食税之多的,民是被取食税的群体。 而能取食税的是”人“,也就是桶制者。
                  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桶制者取食税之多怎么会饥呢? 我们可能很少见桶制者饥。
                  而典籍中记载了一段与”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有着相同道理的故事。
                  《论语·颜渊》: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有若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
                  鲁哀公问有若:“现在闹饥荒,我的用度不足,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只抽取十分之一的税呢?” (注,彻是西周税法,收十里抽一的税,道德经中的彻,也是此意)
                  哀公说:“现在的税,抽十分之二我都不够用,怎么还能实行彻法呢?”
                  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足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IP属地:湖北10楼2025-05-09 16:05
                  收起回复
                    何不食肉糜?了解一下?


                    IP属地:湖南11楼2025-05-11 13:18
                    收起回复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IP属地:湖南12楼2025-05-11 13:19
                      收起回复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笑话,毫无逻辑。
                        所谓只要不搞死民众,就往死里搞。
                        只恨剥削有限度,只恨不能多剥削一点。
                        人会饥?再穷也不会穷通知者,再富也不会富百姓。


                        IP属地:湖南14楼2025-06-14 00:02
                        收起回复
                          天地人三才,也叫三元。所以易經裏的元亨利貞的元,還有其他含義。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5-07-13 00:48
                          回复
                            说二点不同看法。
                            一,论语和道德经里面并没有把“人”和“民”分层、敌对的描述,不能用“人”吃“民”来解读。
                            二,如果非要强行分开,最多象美丽国一样,一等、二等这么区分。


                            IP属地:北京17楼2025-07-13 15: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