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0月15日漏签0天
海宁城吧 关注:5,327贴子:175,45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海宁城吧
>0< 加载中...

乙巳读钞记 海宁人争抢上海话“阿拉”的版权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洛塘居士
  • 小吧主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读期刊《吴语研究》第五辑,发现里面有一篇海宁地方学者写的《上海方言阿拉本源考》,觉得蛮有意思,作者认为上海方言“阿拉”来源于海宁人,不是宁波人。这架势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明摆着是要跟宁波人争抢“阿拉”的版权。
俗话说:“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此话说尽人间世态,红尘炎凉。趋炎附势本是人情之常,实在无可厚非。你道这上海本是松江府的一个小镇,不料迭经世乱变迁,四五十年间,摇身一变,忽然成了十里洋场,富可敌国的暴发户,整日纸醉金迷,谁不羡慕,谁不想蹭点油,壮一壮自己的行色和威风。因为海宁有部分地方也讲阿拉,而且海宁人也有移民至上海经商、为官,海宁人索性跳将出来说,上海人的“阿拉”,不是来源于宁波人,宁波人讲“阿拉”,也是受海宁人影响。到底上海方言“阿拉”的版权属谁?自然不能意气用事,谁说了就算谁,还是要摆事实,讲证据。
文章所列一条证据,引用了一位嘉兴学者的说法,老宁波人在用到“我、我们”时,是不说“阿拉”,说“额拉”或“额奴”。这个说法其实失之偏颇,有挂一漏万之嫌。确实宁波人有“额拉”,也有“我类”说法,而“额拉”“我类”不过是“阿拉”的音转。音转是方言中普遍的现象,有时一个字在一个区域里就有好几种相近读音,如“鳗”,在鄞县就有相近的三种读音。民国鄞县通志方言编关于“我、我们”就收了“我侬(即额奴)、阿拉、我类(即额拉)”,其中“我侬”,主要用在有明确指向谁时。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最早出现“阿拉”一字的是在清末小说《负曝闲谈》里,所指皆宁波方言。之后,在民初上海滩许多世情小说中,出现的宁波人形象往往冠以“阿拉”以及其他宁波方言,以突出强化人物的地方形象,有时作者还特意注明“阿拉为宁波土白”。郁慕侠的笔记《上海鳞爪》更明确指出“宁波人即‘阿拉’,阿拉即宁波人”。可见在当时的上海滩,普遍视“阿拉”为宁波人的方言,根本没有人认为“阿拉”乃海宁方言。
《本源考》一文作者说,清朝中晚期,海宁人陈其元、张步青、王欣甫曾分别担任上海知县,还有一个姚文辅担任过上海海关总督,因此,海宁帮官商势力一度在上海显赫。后来官走茶凉,海宁官商势力渐衰,宁波人逐渐取代海宁人,而宁波人入境随俗,学说起海宁“阿拉”来。显然作者所言,首先对宁波话知之甚少,了解不够,妄下断论,已如上述。其次对方言变迁的原因缺乏实证的研究。比如仅凭海宁人担任过三任上海知县,一任关长,有过所谓的显赫官商势力,就想当然以为当时上海已流行讲海宁的“阿拉”,似乎太过牵强。毕竟那时的海宁帮在上海滩还未形成足够转移或创造时势的势力。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在近代上海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地方的移民群体:广东人、苏北人、宁波人。最终,来自宁波方言的“阿拉”成了上海人的代称,而不是广东人的“我哋”(我们)或者苏州人的“倪”(我们)成为上海人的代称,主要原因是宁波迁沪者成为上海外来居民中最大的移民团体,而且在近现代上海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莫大的影响力所致。《本源考》作者认为方言是势利的,此话我极为认同。正是宁波帮的影响力非海宁帮所能及,才有宁波“阿拉”流行甚广,成为上海方言的可能性。就像改革开放初,香港文化挟经济优势北上,风靡全国,国人以能学讲几句粤语和港腔普通话为荣,说到底也是方言的势利性作祟。要知道那时广东一直是讲粤语的。


  • 挖卡拉马西大
  • 海昌俊杰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5-10-15 05:58: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hyfz325
  • 勇立潮头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许村宁就是阿拉,永远不变的方言.


  • 投江自尽的鱼
  • 弄潮儿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郭店夜市阿拉,东嗨宁说乌拉


  • 贴吧用户_5Xy9445
  • 海昌俊杰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当年的县城盐官就是啊啦,上海很多用语的叫法和盐官的方言很相似,反而和周边有所区别,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海宁城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