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69贴子:3,013,765
  • 47回复贴,共1

道法自然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08 19:01回复
    主要是什么是自然. 自然这个词跟现代的自然科学,自然界什么的有着巨大区别.
    在老子的语境下,自然就是自化+自有+自富+自召+自有+自朴+自正+自应+自宾+自生+...... 所有自系列的一个抽象统称,即是自然. 简单的说,就是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将自化, 道让万物各行其道,即是道法自然.


    IP属地:湖北2楼2025-05-08 19:59
    收起回复
      2025-08-04 00:14: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法自然。
      法,法则,规律,规则 。
      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法则(规律)是道本来就有的。
      道按照道自己本来就有的法则运行,不遵循任何别的东西,不效法任何别的东西。
      因为,道在道德经里是最开始的东西,是造物者,没有什么比道更早的东西存在。


      IP属地:湖南3楼2025-05-08 21:23
      收起回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前三个法字,是效法、遵循的意思。第四个法字是法则的意思。
        另外,这一句是错的,多了一个地字、天字。
        正确的是:人法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


        IP属地:湖南4楼2025-05-08 21:26
        收起回复
          古代如此,现代可就不行了,现在如果不错的话应该是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道法自然,而天地地法天,天法地,天地道,道法自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08 22:42
          收起回复
            我自认为是以前人法地是人可以改变地而改变不了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08 22:51
            收起回复
              人法地,的关键是何为人?
              人和民是不同的,这跟现代含义差别巨大。以下是学界论文和文章的罗列和节选:
              # “人”与“民”原始含义在《论语》中的保留与发展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 刘征
              =================================================
              应讲清“人”和“民”的区别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
              ======================================================
              道德经中“人”与“民”
              道德经21世纪新解
              很多人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不注意区分“人”与“民”这两个概念。如果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就不能正确理解《道德经》。因为《道德经》是写给“人”而不是写给“民”的。
              老子把全体社会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一类是“民”。所谓“人”,是指统治者、执政者或者管理者。所谓“民”,是指广大民众或者被领导者。老子认为,“人”具有法地、法天、法道的自觉能力,而“民”不具有这种能力。所以“民”应当接受“人”的统治、领导和教育。
              ==========================================================
              ⼈与民的区别
              在儒家思想⾥,⼈和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贵族统治阶级才能称做⼈,⼀般的⽼百姓也就是庶民,那是没资格做⼈的
              按照现代的概念,⼈字之义就是⾃然的⼈;
              ⽽民字之义有⼆:
              第⼀,基本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民”;
              第⼆,和官相对应,指⽼百姓。但在古代,
              ⼈字之义有⼆:
              第⼀,就是⾃然的⼈;
              第⼆,指贵族,或者是统治阶级。⽽民字之义则只有⼀个,那就是奴⾪,或⽈庶⼈。
              =============================================
              关于“人”与“民”
              最开始的“民”就是奴隶,属于被统治族群,统治族群成员自称为“人”,“人”中的贵族即是“大”。
              “人”与“民”的概念模糊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而是西周,甚至是商末,至此,“民”涵盖了“人”,另造了一个“庶民”的概念,相当于“农奴”,一个“庶人”的概念,相当于自由民,以“国人”来对应包括庶人在内的统治族群,周厉王被国人驱逐,这个“国人”是以贵族为主的。
              庶民与国人的合流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但他们至少在西周就已经被统称为“民”了
              =======================================================
              论"人"与"民"的区别与孔子教育的对象
              路伟 -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古代汉语中的"人" 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人",指区别于万物的"人",所有的"人",狭义的"人",是指与平民相对的士以上阶层的"贵族"
              这种区别在"民"与"人"对举使用时体现的更为明显.比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篇,人指贵族,民指平民。又如《诗经.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高亨注解为:“民,指劳动人民,人,指群臣百官”
              人与民之区别,赵纪彬的《释人民》一文有过很好的论述。李零在《丧家狗》中指出:赵纪彬的《论语新探》其研究水平远出于时下的流行新作,很多细节考证,至令仍有参考价值。
              据扬柏峻统计,《论语》中“民”字出现51次,其中民人一次,逸民两次,单独出现48次。
              ===========================================================
              《论语》中“人”与“民”二字映射下的中国传统观念
              这中间的“人”与“民”并不是等同的,他们都可以代表人,有可能代表的是不同群体的人。这句至少可以证明在当时“人”字的含义与“民”的含义并不相同。
              带着这种疑惑,笔者将《论语》中带有“人”与“民”字的篇章提取出来对其深入探索
              为了探索“人”与“民”之间的差异,笔者查找大量资料,最后确定“人”字在此的解释是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阶级层的人”,在《论语》中“民”可以说明为“百姓”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所以“民”不可以叫做“人”,“民”并不等同于“人”
              春秋时期,“人”字存在特殊用法,即以“人”为名的职官,爵位高下,尊卑不一。《左传》中有大量的关于此记载。通过这些也可看出以“人”字命官名,在当时颇为盛行。当然在《论语》中也不难见到:
              (1)八侑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2)公长治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3)宪问篇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以上的三个例子中的“人”字,都是专指大夫。这说明此中的“人”并不指一般人,大众的人,是有所指的,代表的就是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阶级层的人。
              从《论语》中的“民”字与“人”字的对举的章句也能看出,“人”在当时的特殊意义
              例如:
              (1)学而篇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八侑篇第二十一章 哀公问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尧曰篇第一章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续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四个例句中, “人”皆表明的意义都可以用上文的意义来解释,即“人”是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
              “人”字与“民”字含义的不同,可以明确的确定“人”字与“民”字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他们所代表的社會阶层也不相同。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人”字与“民”字的使用极其严禁,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都代表着不同含义、不同等级,而这两个字的背后更向读者反映出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


              IP属地:湖北7楼2025-05-09 12:36
              回复
                《论语新探》
                《释人民》 赵纪彬
                孔丘思想的阶级性:从“人”、“民”二字来看论语
                《论语》四百九十二章中,言及“人”“民”者共一百六十五章,內“人”字二百一十三见,“民”字五十见,共二百六十三个“人”“民”字。
                我们归纳全书,发现一件颇为有趣而意义亦相当重大的事实,即孔门所说的“人”“民”,是指春秋时期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两者在生产关系中是剝削与被剝削的关系,在政治领域中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区别
                清人刘逢祿《论语述何》指出“人谓大臣群臣”;并引《易•讼二爻》“邑人三百戶”,进而肯定“人谓天子上大夫受地视侯”的贵族阶级;刘宝楠据此,亦谓“人非民”。“民”字《说文》训“众氓”;《书•多士序•郑注》“民,无知之称”;《呂刑注》及《诗•灵台序注》,并云“民者冥也”,“冥”亦“无知”之义。
                关于此章,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释云:
                《书•皋陶谟》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怀其德,故足使之也。
                刘宝楠此注只十七字,而“民”字凡三见,且明言所使者为怀德之“民”。依此注解推断,颇疑此章所谓“使人”之“人”,本来即为“民”字。经典中“民”字,在唐代因避大宗讳,多被改为“人”字,此或即其一例。
                总之,“爱人”与“使民”不同,“诲人”与“教民”有別,处处证明“人”的政治地位颇高,而“民”则为纯粹的被统治阶级;亦即“人”是奴隶主阶级,“民”是奴隶阶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对抗性矛盾,是春秋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
                总结以上各方面的考察,足证《论语》所说的“人”与“民”,相当于一般奴隶制社会的两大阶级:“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


                IP属地:湖北8楼2025-05-09 12:36
                回复
                  2025-08-04 00:08: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话说“人”与“民”
                  肖凌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
                  ========================================
                  关于春秋典籍中的"人"与"民"
                  黄瑞云
                  《论语》中的"人"专指统治阶级 即奴隶主,"民"专指被统治阶级即奴隶, 人'民,是指春秋时期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
                  ==================================================
                  "人"与"民" 本来是对立的
                  吕俐敏
                  在春秋之前,"人"和"民" 是对立的概念.
                  从构词上看,民居,民宅,民夫,民户,小民,草民,贫民,贱民,乱民等等.
                  人杰,人才,人瑞,能人,善人,官人,贵人,大人,这些词义的不平衡就能够看出二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置与发展方向.
                  历史上的国人暴动,这个国人并不是普通的民众,其中暴动的国人就是指贵族们.统治者又把人的内部分为了君子与小人,小人也是人的范畴.
                  人和民的界限混淆,应该是进入战国之后,人的地位下降为庶民,民也在社会变迁中获得土地,成为独立生产者. 人与民也就经常连用了.
                  =========================================================
                  道德经中"人"与"民"的区别
                  郭宗林
                  在古代,人和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受过教育的称"人",没受过教育的称"民"
                  统治者称"人",一般老百姓称"民"
                  后来,人和民的区别渐渐模糊了
                  直到唐朝,因为避讳消除了,但人和民也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使人和使民]
                  统治者治理国家,一方面要"使民",也就是管理百姓; 一方面要"使人",也就是考核官员. 而且,使人与使民的方法是不同的.
                  ==============================================================
                  慧眼《论语》(9)先秦时“人”和“民”的含义不同
                  “学而篇”第五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的“人”和“民”是分开使用的,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人,广义地讲是指所有的人,狭义上指的是士大夫阶层。这一章的“人”特指官员。在先秦时期,“人”和“民”是有区别的,“人”是指士大夫阶层的官员,“民”是指百姓。
                  节用而爱人。一国之君,虽然富有一国财,但是也不可以奢侈。虽然贵居士大夫之上,更应该谦和虚心,不可以骄慢,对待属下要有一颗“爱人之心”。而一个铺张浪费之人,是不会体贴下属的,所以“节用”,即节约用度,是“爱人”的基础。也就是说,一国之君爱护自己的臣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你是否是一个节俭之人。的确,一个奢华无比、暴殄天物的国君,完全不会体谅百姓的疾苦,更谈不上什么爱心了。这里用“爱人”而不用“爱民”,是说一国之君很难直接接触生活在最底层的“民”。因为孔子所在社会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崇尚名利,富贵者鲜有人“节用”,官民之间完全是一种盘剥关系,这种来自国君的自上而下的“爱”也只能是空谈。历史上,凡是出现盛世,其国君都是敬事守信之人,其行为都是节用爱人的。“节用而爱人”意思是说:减省日常生活的用度,就会建立起与大臣们的爱护关系。
                  民,在《说文》中,意思是“众萌也”,也就是众人萌萌无知的样子。其本义是指奴隶,引申为百姓。 古代根据职业将“民”分为四种,即:士、农、工、商。《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夫甲,非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但有人认为这个次序并无隐含社会高低之义。在《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於管子。”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最先将订下“士农工商”的次序,一直沿用至今。《管子》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意思是说,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使民以时。使,管理。民,百姓。以,顺应,按照。时,天时。使民,就是管理老百姓。作为一国之君如何考虑你所管理的老百姓呢?那就是“以时”。“使民以时”的意思是说:管理百姓方面要顺应天时,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确如此,治理国家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作为老百姓他们的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能安逸地生活。
                  ==================================================================
                  “人民”这个词里的“人”和“民”到底是什么关系?
                  曲卫国
                  ”“人”和“民”也是个联合词组,但实际上“人”和“民”还是不同的。“人”的概念大于“民”,两个词好像是上下义关系。“民”过去常指一个特殊的不享受政治权力的人群,即被统治的庶人。所以根据上下义的包容关系,是民一定是人,而是人不一定是民,为官的可以斥责说,“你这个刁民;”为民的对官不满却只能说“你这个坏人。”据此,人和民的上下义关系是很明确的。人所拥有的属性自然大于民


                  IP属地:湖北9楼2025-05-09 12:37
                  回复
                    “人民”概念的中国语境与语义
                    ===============================
                    以“人”与“民”为基础看《老子》的治国思想
                    黄云
                    =================================
                    《论语》中的"人'''民":意义人和事实人
                    周海春
                    ==============================
                    "人"与"民"在文言文中的差别
                    ================================
                    《论语》中"人"与"民"的发展演变——兼论"人"与"民"的发展演变
                    ========================================
                    《论语》"人"、"民"辨说——兼评赵纪彬《论语新探·释人民》
                    =====================================
                    等等等等


                    IP属地:湖北12楼2025-05-09 12:45
                    回复
                      顺其自然吧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5-09 16:20
                      收起回复
                        太一生水,太一藏于水,自肰。水(混沌、万物)的母亲生了水,水的母亲在水之内—是水的内部作用!自肰。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5-10 15:35
                        回复
                          天地人皆是道,浑然一体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5-22 2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