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加资料】
〖众骑所泣的少年〗B+
——遵循亚瑟王传奇传统,《奥吉尔·冯·丹内克》以五月开场查理曼在圣奥梅尔宫廷议事。七名使者自丹麦国王戈特弗里德处归来,皆受尽折辱,甚至断肢伤残。为雪耻,查理曼决意处死戈特弗里德之子奥吉尔(人质)。奥吉尔愿为父受过,却将罪责归咎于继母。众多骑士为奥吉尔求情,愿放弃封地、以朝圣者身份乞命,皆未果。即便王后求情,查理曼仍坚持次日绞杀奥吉尔,尽管宫廷上下皆为此少年悲泣。正当巴伐利亚公爵内姆斯准备再次求情时,灾难突至:撒拉森人席卷意大利,威胁法兰克帝国。帝王被迫暂缓死刑。奥吉尔身陷囹圄期间,与城堡主吉马尔之女相恋并致其怀孕。她自愿入狱慰藉奥吉尔,声称其必免一死。待奥吉尔知悉赦免后奥吉尔随即走向少女,将她带至床榻共寝。尽管文本描述其举动“友善”,并称他“与她调情嬉戏”,且少女未显反抗,但结局仍是她身怀六甲。直至后续章节,查理曼与戈特弗里德冲突的根源才被详细揭示:戈特弗里德恶行累累,查理曼不得不以处决奥吉尔作为对其父背叛与暴行的惩戒。宫廷众人闻此判决皆悲恸不已,里斯特与叔父高蒂尔尤显绝望,竭力试图营救奥吉尔,却引发血腥混战。里斯特与高蒂尔斩杀数名骑士后,查理曼暴怒亲临战场,击杀里斯特。高蒂尔虽险遭击杀,却策马渡河脱身。查理曼追击至对岸,双方再度交锋。除战争史诗(如罗兰之歌、查理大帝)外,鲜有文学作品让帝王卷入如此决斗。高蒂尔一击将查理曼击落马背,令其狼狈不堪。待援军携新马赶到,查理曼续战伤其敌手,却遭遇顽抗。高蒂尔最终因追兵穷追不舍,整日整夜逃亡。因高蒂尔迂回路径且中途于井边昏睡,双方再度狭路相逢。查理曼再次落马,幸得部众相助几近击杀对手,却发觉对方竟是博文之子——即帝王本人教子。局势骤变,查理曼被迫承诺赦免奥吉尔。御医断言高蒂尔必死,查理曼陷入两难:此时内姆斯、博文与金德洛恩三大公爵率大军压境,若知其杀其亲属,恐拒援救。遂隐瞒死讯,许诺释奥吉尔。叙事由此转向基督教与撒拉森人的战争,奥吉尔屡建奇功。高蒂尔竟奇迹生还(医界断言其必亡),基督徒终获胜利。后续情节渐趋繁复,千余诗节中核心事件难以梳理。叙事始终聚焦奥吉尔,但查理曼反复登场,双方冲突时起时息。战事反复拉锯,最终基督徒大获全胜。
〖此为谎言·冠岂行不义〗B
——在《马勒吉斯的凯旋》故事一章中,当罗兰与查理曼在被马勒吉斯兄弟的死灵魔法击败后产生争执时,奥吉尔进行了进一步抨击,警告君王他们将与罗兰共同离去,留下查理曼孤立无援。若称罗兰为叛徒等于羞辱全体将士。强调近年征战实为针对无辜基督徒。随后,奥吉尔代表众人提出核心质疑:法兰西王冠岂容行不义之事,然此事确已发生。查理曼试图诡辩从未称罗兰为叛徒,却被奥吉尔斥为谎言,要求国王公开否认此前言论。为缓和冲突,图尔平主教介入,提醒众人怒时失言乃人之常情,同时强调对君王的忠诚——毕竟众人侍奉多年。罗兰默然接受,却重申次日将离战战场,因与蒙彼利埃伯爵为敌有辱尊严。图尔平同意此行,此举再触查理曼逆鳞。君王咒骂众人,哀叹知己寥寥。最终众人暂歇,冲突暂缓。
〖违逆苍理故正义在此〗A
——《Herzog Herpin》,在16-18世纪以《骑士狮子》(Ritter Löw)或《狮子王》(König Löw)之名流转。与《罗兰之歌》尾声中的公正仲裁者不同,更多展现出的是「不为农夫披甲」的狂气暴君查理曼。当故事中当赫尔平公爵之子莱韦遭查理曼不公指控时,以丹麦的奥吉尔为代表不再沉默。他们以宗谱权威对抗君王的武断,展现了封建等级制对王权的隐性制约。他斥责国王的威胁之辞愚蠢至极。若贸然处决,举国城堡皆难庇护君王免遭复仇烈火。继而陈情:莱韦乃赫平公爵与阿尔海特公爵夫人骨肉,后者不仅是涅莫公爵的侄女,更是布里领主之妹。在细数宗谱渊源后,他断言:基督教诸国中,我不知有谁出身比他更为显赫。深夜时分,天使降临谴责其冥顽,勒令查理曼向莱韦谢罪,承认后者才是贝里公国的合法继承人。天使更以神圣意志相胁:此乃上帝意旨,并警示若继续对抗,灾祸必降,因上帝已定此局。
〖远赴蹈火终解袍昭雪〗B
——《Königin Sibille》相关故事中(西班牙《Cuento》、荷兰《Sibilla》、意大利《Macaire》、中古诗歌剧《法兰西女王与伪/不忠元帅》),王室议会中最资深的四位成员——丹麦的奥吉尔与巴伐利亚的涅莫、纳博讷的埃梅里希和布拉班特的伯恩哈德——上前觐见国王,恳请他展现仁慈,将火刑改判为终身逐出宫廷——目睹了彼时心态失态到爆炸的查理曼,并在王与王后终得昭雪时与涅莫联手抓捕了10个叛徒。该故事原型最早见于13世纪法国修士阿尔贝里希的《编年史》,记载了查理曼第一任妻子西比莉娅——朗巴第国王德西德里乌斯之女——被丈夫驱逐的传说。尽管阿尔贝里希指出该故事“可能虚构”,但其情感冲击力(“令听众或笑或泣”)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