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点落寞
但杜甫生前,确实没有后世那么崇高的地位。很多人都同意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但盛唐诗坛的满天星斗中,当时很少有人推崇他是最闪亮的一颗。——当然,极其推崇杜甫的人不是没有,但总的说来,这些人在诗坛的分量显然不够,话语权有限。所以杜甫自己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为什么当时杜甫得到的评价,并没有后世那么高呢?常见的有这么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安史之乱前,杜甫在长安城这个文化中心的时候,资望还浅,作诗的水平,也没有达到超越同侪的境界。而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境真正大成,他却僻居巴蜀,战乱年代资讯隔绝,他的诗不容易在天下流传。
比杜甫大53岁的贺知章,大39岁的张九龄这些前辈诗人不说了,大致可算一代人的,王昌龄比杜甫大14岁,王维比杜甫大13岁,李白比杜甫大11岁,高适比杜甫大8岁⋯⋯在开元盛世,杜甫是小字辈。
在诗人圈子里混,诗写得好固然是关键,但其他很多因素也很重要。事实上声誉能有多大,是出身门第、政治地位、年龄资望、社交能力⋯⋯种种资源加上文学才华的综合考量。和别人比,这些杜甫都不占优势。
何况,安史之乱前,杜甫的佳作虽然已经有很多,但杜甫境界最大寄托最深、最能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赢得“诗史”之誉的诗,或者最显得杜甫绝无仅有冠绝古今的七言律诗,都还没有成熟。宋朝有人这么评价杜甫: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方回 《瀛奎律髓》卷10)
就诗论诗,这时杜甫确实也未见得能排到王维、高适前面去。
杜甫流寓巴蜀之后,作品再往东方传播,就比较困难了。第一个为杜甫编诗集的樊晃说:
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杜工部小集序》)
言下之意是,杜甫是靠着自己写着玩的作品,赢得了准一流诗人的名声。
第二种解释,是杜诗的题材选择,不管在开元盛世,还是肃宗、代宗朝的乱世,都显得很不主旋律。
安史之乱前,是空前繁荣的盛世,大唐的黄金时代,积极昂扬开拓进取的情绪,弥漫在帝国的方方面面。边塞诗人的主流,显然是把个人的命运和朝廷的功业,牢牢绑定在一起的,当然,也写艰苦,也写不公,也写失败,但不影响总体上是乐观的情绪和满满的信心,甚至于说,正是因为可以坦然面对这些阴暗面,更彰显出这个时代开阔包容的气象。至于山水田园诗歌,鼓吹隐居山林的美好,描述田园生活的乐趣,联系诗人往往有官员或准官员的身份,看起来显得他们很没有一心扑在工作上。但高级的有文化的官员,本不该沉溺于庸俗的本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些诗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官员的心境闲适而精致,农民生活安乐而富足,总之,都是盛世景象。
而杜甫的诗,忧患意识是沉浸到骨头里的。《丽人行》写荣华富贵,“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笔调里藏不住讥讽;《兵车行》假惺惺说什么“役夫敢申恨”,字字句句,都是小民的斑斑血泪,完全无视当时国家正在开疆拓土的大局。
安史之乱后,漫长而艰巨的战争年代,官方肯定也不希望 《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这样的诗过分流传。仗还没打完,这些诗太打击士气,像《石壕吏》这种,这么描述基层工作人员,也很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所以高仲武的 《中兴间气集》,收肃宗、代宗两朝的诗作,没有杜甫。
第三种解释,是杜诗的体裁。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没有短板,但最天下独步的,还是律诗尤其是七律。
实际上,杜甫之前的诗人,很少有在七律上下过大功夫的。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这些代表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诗人,他们的代表作,更多是绝句,是古体诗,是由古体诗衍化来的歌行。——有人论证李白对杜甫其实不错,理由就是,李白赠给杜甫的诗有两首五律,这就是他挺愿意迁就杜甫的,毕竟李白本来很少写律诗的。
近体诗规矩大,七律规矩尤其大,——直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说作诗软件已经比很多古诗爱好者强了呢?因为作诗软件的韵脚平仄拗救一般没毛病,很多古诗爱好者却还弄不清这个。
宋朝人评价李白说,他写诗是“胸口一喷便可”,现代则有人形容他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别的盛唐诗人不像他这么极致,但字里行间,往往也透着轻松、率尔、任意、随性⋯⋯的劲儿。写七律是戴着镣铐跳舞,很自然让人感受到“作诗苦”,从这点说,杜甫最擅长的体裁,也显得很不盛唐。
总而言之,杜甫的方方面面,都显得有点超前。这种超前性,限制了杜甫生前得到的评价。但显而易见,杜甫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了。
但杜甫生前,确实没有后世那么崇高的地位。很多人都同意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但盛唐诗坛的满天星斗中,当时很少有人推崇他是最闪亮的一颗。——当然,极其推崇杜甫的人不是没有,但总的说来,这些人在诗坛的分量显然不够,话语权有限。所以杜甫自己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为什么当时杜甫得到的评价,并没有后世那么高呢?常见的有这么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安史之乱前,杜甫在长安城这个文化中心的时候,资望还浅,作诗的水平,也没有达到超越同侪的境界。而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境真正大成,他却僻居巴蜀,战乱年代资讯隔绝,他的诗不容易在天下流传。
比杜甫大53岁的贺知章,大39岁的张九龄这些前辈诗人不说了,大致可算一代人的,王昌龄比杜甫大14岁,王维比杜甫大13岁,李白比杜甫大11岁,高适比杜甫大8岁⋯⋯在开元盛世,杜甫是小字辈。
在诗人圈子里混,诗写得好固然是关键,但其他很多因素也很重要。事实上声誉能有多大,是出身门第、政治地位、年龄资望、社交能力⋯⋯种种资源加上文学才华的综合考量。和别人比,这些杜甫都不占优势。
何况,安史之乱前,杜甫的佳作虽然已经有很多,但杜甫境界最大寄托最深、最能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赢得“诗史”之誉的诗,或者最显得杜甫绝无仅有冠绝古今的七言律诗,都还没有成熟。宋朝有人这么评价杜甫: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方回 《瀛奎律髓》卷10)
就诗论诗,这时杜甫确实也未见得能排到王维、高适前面去。
杜甫流寓巴蜀之后,作品再往东方传播,就比较困难了。第一个为杜甫编诗集的樊晃说:
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杜工部小集序》)
言下之意是,杜甫是靠着自己写着玩的作品,赢得了准一流诗人的名声。
第二种解释,是杜诗的题材选择,不管在开元盛世,还是肃宗、代宗朝的乱世,都显得很不主旋律。
安史之乱前,是空前繁荣的盛世,大唐的黄金时代,积极昂扬开拓进取的情绪,弥漫在帝国的方方面面。边塞诗人的主流,显然是把个人的命运和朝廷的功业,牢牢绑定在一起的,当然,也写艰苦,也写不公,也写失败,但不影响总体上是乐观的情绪和满满的信心,甚至于说,正是因为可以坦然面对这些阴暗面,更彰显出这个时代开阔包容的气象。至于山水田园诗歌,鼓吹隐居山林的美好,描述田园生活的乐趣,联系诗人往往有官员或准官员的身份,看起来显得他们很没有一心扑在工作上。但高级的有文化的官员,本不该沉溺于庸俗的本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些诗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官员的心境闲适而精致,农民生活安乐而富足,总之,都是盛世景象。
而杜甫的诗,忧患意识是沉浸到骨头里的。《丽人行》写荣华富贵,“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笔调里藏不住讥讽;《兵车行》假惺惺说什么“役夫敢申恨”,字字句句,都是小民的斑斑血泪,完全无视当时国家正在开疆拓土的大局。
安史之乱后,漫长而艰巨的战争年代,官方肯定也不希望 《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这样的诗过分流传。仗还没打完,这些诗太打击士气,像《石壕吏》这种,这么描述基层工作人员,也很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所以高仲武的 《中兴间气集》,收肃宗、代宗两朝的诗作,没有杜甫。
第三种解释,是杜诗的体裁。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没有短板,但最天下独步的,还是律诗尤其是七律。
实际上,杜甫之前的诗人,很少有在七律上下过大功夫的。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这些代表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诗人,他们的代表作,更多是绝句,是古体诗,是由古体诗衍化来的歌行。——有人论证李白对杜甫其实不错,理由就是,李白赠给杜甫的诗有两首五律,这就是他挺愿意迁就杜甫的,毕竟李白本来很少写律诗的。
近体诗规矩大,七律规矩尤其大,——直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说作诗软件已经比很多古诗爱好者强了呢?因为作诗软件的韵脚平仄拗救一般没毛病,很多古诗爱好者却还弄不清这个。
宋朝人评价李白说,他写诗是“胸口一喷便可”,现代则有人形容他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别的盛唐诗人不像他这么极致,但字里行间,往往也透着轻松、率尔、任意、随性⋯⋯的劲儿。写七律是戴着镣铐跳舞,很自然让人感受到“作诗苦”,从这点说,杜甫最擅长的体裁,也显得很不盛唐。
总而言之,杜甫的方方面面,都显得有点超前。这种超前性,限制了杜甫生前得到的评价。但显而易见,杜甫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