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香港明報「有個時代叫陳百強:記陳百強與香港流行文化研討會」
「有一個時代,叫陳百強」—學者朱耀偉用這句話一錘定音,點出陳百強在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地位。究竟,陳百強的代表性何在?他又標誌了怎樣的一個時代?
中大中文系教授何杏楓指出,要數1980年代重要的香港歌手,陳百強一定榜上有名,但一直以來,有關他的討論似乎未有跟香港的中西薈萃及身分認同等議题作連結。他的形象以學院見稱,但卻沒有成為學院的研究對象。
繼去年的梅艷芳研討會之後,港大香港研究課程早前舉辦「摘星:陳百強與香港流行文化研討會」,嘗試開拓這片學術荒地。研討會朝十晚六,探究陳百強如何反映着香港流行文化的不同面貌。
文一李展鵬、梁明暉
「摘星:陳百強與香港流行文化研討會」策劃人
關鍵字:憂鬱、傳统、時尚
研討會焦點之一,是以明星文本的概念出發去梳理陳百強的歌曲、電影舆時尚風格。唱片收藏家黄國恩簡述他的形象如何從少年演化成翩翩公子,並指出在當年改编日本歌的風氣下,他的曲風更偏向歐美。
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吳子瑜從陳百強的唱作人身分分析他的憂鬱特質。吳子瑜指出,陳百強是當年少数的創作型青春偶像,他更親自監製唱片,並非被動地交由唱片公司塑造的明星。他参與作曲及製作,如《盼望的緣份》、《我的故事》及《漫長盼望》都是歌者自述,歌曲表現的憂鬱是他真實的寫照,而這種情緒是當時繁華盛世的香港被忽視的一面。吴子瑜認爲,作爲唱作人,陳百強作品中的「真實性」是香港歌手少見的,他由此發問:近年香港歌壇湧現不少唱作人,廣東歌曾經被忽視的「真實性」是否開始被看重?人文學科研究者羅顥熹將陳百強的歌曲置於中國文學傳統中檢視,打通雅與俗、古舆今之分野。這些歌乍看可以用「勵志」(如《突破》及《摘星》)與「抒情」(如《等》及《偏偏喜歡你》)作二分,但羅顥熹细讀歌詞,指出兩者有相通之處。例如〈畫出彩虹〉的「前面阻礙重重/難敵我情濃」(鄭國江詞)既言志也抒情,這跟中國文學傳統有微妙關係。透過這分析框架,羅顥熹談到在近年的社會氣氛中,林家謙及黄妍等人的作品有着另類的「勵志」與「療癒」元素,這是傳承也是更新。這些新歌回應時代之餘,也聯繫着舊歌與中國文學傳统。
港大香港研究課程教授朱耀偉本身是陳百強迷,他當日身穿白恤衫、卡其褲加绑腰外套,向陳百強當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莱分校留影的造型致敬,以此點出他的報告主题-時尚。朱耀偉指出,陳百强在1974年電子琴比赛獲獎時,正是香港流行文化轉變的時機;到了1979年,他的走紅更带來了範式轉移:年輕人成爲流行文化的主角,時尚進入日常生活,明星成了大眾臨摹的對象。陳百強歷年的形象,是朱耀偉少時的時尚啓蒙,包括他身上的Lacoste、GiorgioArmani 、LV及Kenzo等品牌除了衣著,陳百強的夜生活又反映了本土文化,他常光顧的Disco Disco及Canton等知名夜店是香港潮流的重要風景。朱耀偉强調,陳百強重新定義了香港流行文化。
研討會中,由學者陳嘉銘主持的嘉賓分享環節同樣以時尚爲焦點。設計師及電影美指司徒衛鏞曾經跟陳百強合作,他爲陳百強在日本東京表參道拍攝雜誌照片。當時,他已看到陳百強的時尚觸覺,認爲陳百強的品味與魅力是混然天成的。
關鍵字:電影形象與社會階級
當年,香港有不少歌影雙棲的明星,但當红的陳百強卻只演出4部電影,爲什麼?影評人及策展人卓男從「角色設計」及「本色演出」的角度分析,整理出流傳至今的「陳百強印象」是如何成形。陳百強的形象通過電影呈現,並與其他角色/明星作對照:例如張國荣在《失業生》中家贫、浪蕩的形象,就是陳百強「溫文公子」形象的對倒。卓男提出,陳百強的獨特性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其建構過程。而且,他的明星人設與電影角色高度结合,總是「純情貴公子」,好像在演自己,是一種「本色演出」。這令他難以參演當時流行的動作片、黑幫片、古装片及赌片,以致電影作品寥寥可數。
另外,這次研討會的幾個報告不約而同觸及社會階级。的確,陳百強生於富裕家庭,於名校畢業,曾留學美國;成名之後,他的生活品味與一身名牌亦爲人津津樂道。








「有一個時代,叫陳百強」—學者朱耀偉用這句話一錘定音,點出陳百強在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地位。究竟,陳百強的代表性何在?他又標誌了怎樣的一個時代?
中大中文系教授何杏楓指出,要數1980年代重要的香港歌手,陳百強一定榜上有名,但一直以來,有關他的討論似乎未有跟香港的中西薈萃及身分認同等議题作連結。他的形象以學院見稱,但卻沒有成為學院的研究對象。
繼去年的梅艷芳研討會之後,港大香港研究課程早前舉辦「摘星:陳百強與香港流行文化研討會」,嘗試開拓這片學術荒地。研討會朝十晚六,探究陳百強如何反映着香港流行文化的不同面貌。
文一李展鵬、梁明暉
「摘星:陳百強與香港流行文化研討會」策劃人
關鍵字:憂鬱、傳统、時尚
研討會焦點之一,是以明星文本的概念出發去梳理陳百強的歌曲、電影舆時尚風格。唱片收藏家黄國恩簡述他的形象如何從少年演化成翩翩公子,並指出在當年改编日本歌的風氣下,他的曲風更偏向歐美。
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吳子瑜從陳百強的唱作人身分分析他的憂鬱特質。吳子瑜指出,陳百強是當年少数的創作型青春偶像,他更親自監製唱片,並非被動地交由唱片公司塑造的明星。他参與作曲及製作,如《盼望的緣份》、《我的故事》及《漫長盼望》都是歌者自述,歌曲表現的憂鬱是他真實的寫照,而這種情緒是當時繁華盛世的香港被忽視的一面。吴子瑜認爲,作爲唱作人,陳百強作品中的「真實性」是香港歌手少見的,他由此發問:近年香港歌壇湧現不少唱作人,廣東歌曾經被忽視的「真實性」是否開始被看重?人文學科研究者羅顥熹將陳百強的歌曲置於中國文學傳統中檢視,打通雅與俗、古舆今之分野。這些歌乍看可以用「勵志」(如《突破》及《摘星》)與「抒情」(如《等》及《偏偏喜歡你》)作二分,但羅顥熹细讀歌詞,指出兩者有相通之處。例如〈畫出彩虹〉的「前面阻礙重重/難敵我情濃」(鄭國江詞)既言志也抒情,這跟中國文學傳統有微妙關係。透過這分析框架,羅顥熹談到在近年的社會氣氛中,林家謙及黄妍等人的作品有着另類的「勵志」與「療癒」元素,這是傳承也是更新。這些新歌回應時代之餘,也聯繫着舊歌與中國文學傳统。
港大香港研究課程教授朱耀偉本身是陳百強迷,他當日身穿白恤衫、卡其褲加绑腰外套,向陳百強當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莱分校留影的造型致敬,以此點出他的報告主题-時尚。朱耀偉指出,陳百强在1974年電子琴比赛獲獎時,正是香港流行文化轉變的時機;到了1979年,他的走紅更带來了範式轉移:年輕人成爲流行文化的主角,時尚進入日常生活,明星成了大眾臨摹的對象。陳百強歷年的形象,是朱耀偉少時的時尚啓蒙,包括他身上的Lacoste、GiorgioArmani 、LV及Kenzo等品牌除了衣著,陳百強的夜生活又反映了本土文化,他常光顧的Disco Disco及Canton等知名夜店是香港潮流的重要風景。朱耀偉强調,陳百強重新定義了香港流行文化。
研討會中,由學者陳嘉銘主持的嘉賓分享環節同樣以時尚爲焦點。設計師及電影美指司徒衛鏞曾經跟陳百強合作,他爲陳百強在日本東京表參道拍攝雜誌照片。當時,他已看到陳百強的時尚觸覺,認爲陳百強的品味與魅力是混然天成的。
關鍵字:電影形象與社會階級
當年,香港有不少歌影雙棲的明星,但當红的陳百強卻只演出4部電影,爲什麼?影評人及策展人卓男從「角色設計」及「本色演出」的角度分析,整理出流傳至今的「陳百強印象」是如何成形。陳百強的形象通過電影呈現,並與其他角色/明星作對照:例如張國荣在《失業生》中家贫、浪蕩的形象,就是陳百強「溫文公子」形象的對倒。卓男提出,陳百強的獨特性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其建構過程。而且,他的明星人設與電影角色高度结合,總是「純情貴公子」,好像在演自己,是一種「本色演出」。這令他難以參演當時流行的動作片、黑幫片、古装片及赌片,以致電影作品寥寥可數。
另外,這次研討會的幾個報告不約而同觸及社會階级。的確,陳百強生於富裕家庭,於名校畢業,曾留學美國;成名之後,他的生活品味與一身名牌亦爲人津津樂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