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541贴子:334,171
  • 10回复贴,共1
求助

古代人一天怎么度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01 17:45回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一首上古时期的民谣,叫《击壤歌》,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所唱的上古时期最真实的生活写照。那时的人,太阳升起便开始劳作,太阳落下便回家睡觉,想喝水就打井取水,想吃饭就种地而食,这样的生活平淡充实,人民没有多余的欲望,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利,也没有丝毫羡慕。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这样的生活贯穿了整个古代。在种地这件事情上,古人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天文地理、政治文化几乎都是围绕着农耕社会在逐步发展。比如说“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农事生产,而总结出的一套反应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变化的历法。
    农耕社会,古人为了方便农事生产,对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古人把一年划分成二十四等份,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根据月亮阴晴圆缺,古人又把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根据地球自转,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一个时辰。而十二时辰的划分是后来的事,在此之前,古人根据太阳的起落把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然后又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大致分为若干时段,分别是夙、晨、旦、朝、夕、暮、昏、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01 17:47
    回复
      2025-10-12 01:08: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夙”夙的甲骨文象一个人跪在地上,双手举起捧着月亮。《说文注释》:“象人执事于月下侵月而起,故其义为早”夙表示人在月下劳作,这个月下劳作不是“带月荷锄归”说的晚上的月,而是早上的月,在天上月亮还亮的时候,农民就已起来干活,夙表示一天最早的时间。古代农民起床主要靠鸡叫,通常来说鸡有三叫:第一叫是凌晨两三点,此时天空月亮皎洁,星光闪耀;第二叫是凌晨三四点,此时天空星光暗淡,夜幕沉沉,是最黑暗的时候;第三叫是清晨四五点,此时东方天空鱼肚白。夙所表示的时间大致是鸡初鸣到二鸣之间,是凌晨三点左右。《诗经》:“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就是说天还没亮就赶车,赶累了坐在田间休息,碰上早起干活的农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5-01 17:48
      回复
        “晨”天文学把太阳在地平线下6°到地平线叫做民用晨光或民用昏影。早晨太阳升到地平线下6°时天空开始发亮,此时虽然未见太阳,但是阳光已通过大气散射照亮了整个天空。这时候,天空星光暗淡,逐渐褪去夜晚的光芒,正所谓“晨星寥落”。晨就是指太阳还未升起但天空已经明亮的这段时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5-01 17:49
        回复
          “旦”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旦所表达的意思,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上面的“日”代表太阳,所以旦的意思就是太阳刚刚升起,是一天开始的标志。李白做梦夜登天姥山,行至半路忽见海面上初升的太阳,写下了“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伴随着清脆遥远的鸣叫,太阳冉冉升起,这是“旦”最直观的视角反映。
          “旦”是昼与夜的分界线,是短暂一瞬间的时间,所以旦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常和其他的字连用,比如“待旦、达旦”。成语“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等待太阳升起;“通宵达旦”整整一个晚上直到天亮。
          由于“旦”表示的时间太短,又用“平旦”表示太阳升起之后的一段时间。
          “旦”作为一天正式开始的标志,又引申指白天,与“夜”相对。“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01 17:49
          回复
            “朝”郑玄:“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朝”指太阳升起地平线到吃饭这一段时间。古代一天吃两餐,早上吃饭在十点左右,下午吃饭在四点左右,所以“朝”的时间大概是早上八九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01 17:51
            回复
              “夕”甲骨文“夕”字和“月”字非常相似,只不过月字比夕字中间多了一竖,这一竖区分了夕和月的不同。古人造字,根据事物的表象提取出最典型的特征创造文字。比如说日和月,月是月牙形,日是圆形,为了凸出日月的特点,给月牙和圆的中间分别加了一竖和一横,这一竖一横代表了日月的精华,正是由于这精华才保证了日月有光万古长明。夕字缺少了月之精华的一竖,反应了夕的特点。夕只有月之形而无月之精,说明了夕是一个不会发光的月亮。什么时候的月亮不会发光呢?白天的月亮不会发光。太阳西斜快要落山之际可以比较清楚的看见月亮,所以夕便表示这一段时间。夕阳又称西阳、斜阳,是傍晚时分月亮比较清楚的出现在天上到太阳落下的这段时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01 17:52
              回复
                “暮”暮本来写作莫,甲骨文莫的形象是日的周围包围着四个草,所以莫表示太阳落在草丛中,指黄昏前的日落时分。暮在夕后。扩大之,暮也可指上半夜。《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上辞别了爹娘,晚上止宿在黄河边。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5-01 17:53
                回复
                  2025-10-12 01:02: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昏”昏上面是氏【shì】或氐【dì】,下面是日。氏的本义是山崖上摇摇欲坠将要落下的石头,石头相对山崖而言是山崖的一部分,是整体和分支的区别,所以氏当姓氏讲的时候,氏便是姓的分支;氐的本义是石头落到了地上,氐的下面有一点,这一点就是落地的石头,所以氐有至、到的意思。昏把落地的石头换成了太阳,所以昏便指太阳已经落山。昏在现代变成了词语黄昏,指太阳落山之后到人定之前的一段时间。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01 17:53
                  回复
                    “晚”晚由日和免组成,免表示去掉的意思,所以晚便是去掉日,即没有太阳的意思。广泛的讲太阳从地平线落下到升起地平线之间的时间都叫晚。确切的说晚指人定之后到鸡鸣之前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也叫夜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01 17:54
                    回复
                      古人根据太阳升落把一天分为若干时段,夙晨旦朝,夕暮昏晚。夙晨旦朝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夕暮昏晚是太阳落下的时间。在朝之后夕之前是整个白天,古人又把整个白天划分为隅【yú】中、日中、日昃【zè】。正午太阳居中叫日中,将近日中叫隅中,日中之后叫日昃。古代一天两餐,早餐在朝之后隅中之前,叫朝食;晚餐在日昃之后夕之前,叫餔【bū】食。餔食之后太阳逐渐落山,落山后就是黄昏,黄昏后就是人定,人定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人们便开始上床睡觉。《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就是对这两个时间段的确切描绘。人定之后就是夜半,夜半之后就是鸡鸣,鸡鸣之后就是夙,人们开始起床劳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5-01 17: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