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网昆曲大雅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06/04/content_5153291.htm
我第一次出台是十一岁,光绪甲辰年七月七日.广和楼贴演《天河配》,我在戏里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这是应时的灯彩戏「梨园子弟学戏的步骤,在这几十年当中,变化是相当大的.大概在咸丰年间,他们先要学会昆曲,然后再动皮黄.同、光年间已是昆、乱并学;到了光绪庚子以后,大家就专学皮黄,即使也有学昆曲的,那就是出自个人的爱好,仿佛大学里的选课似了。我祖父在杨三喜那里,学的都是昆戏,如《思凡》、《刺虎》、《折柳》、《剔目》、《赠剑》、《絮阁》、《小宴》等,内中《赠剑》一出还是吹腔,在老里名为乱弹腔。
为什么从前学戏,要从昆曲入手呢?这有两种原故:(一)昆曲的历史是最悠远的.在皮黄没有创制以前,早就在北京城里流行了。观众看惯了它,一下子还变不过来.(二)昆曲的身段、表情、曲调非常严格。这种基本技术的底子打好了,再学皮黄,就省事得多。因为皮黄里有许多玩艺,就是打昆曲里吸收过来的。
前辈们的功夫真是结实,文的武的,哪一样不练.像《思凡下山》、《活捉三郎》、《访鼠测字》这三出的身段,戏是文丑应工,要没有很深的武工底子,是无法表演的。
我演戏的路子,还是继承祖父传统的方向。他是先从昆曲入手,后学皮黄的青衣、花旦。我是由皮黄青衣入手,然后陆续学会了昆曲里的正旦、闺门旦、贴旦。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06/04/content_5153291.htm
我第一次出台是十一岁,光绪甲辰年七月七日.广和楼贴演《天河配》,我在戏里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这是应时的灯彩戏「梨园子弟学戏的步骤,在这几十年当中,变化是相当大的.大概在咸丰年间,他们先要学会昆曲,然后再动皮黄.同、光年间已是昆、乱并学;到了光绪庚子以后,大家就专学皮黄,即使也有学昆曲的,那就是出自个人的爱好,仿佛大学里的选课似了。我祖父在杨三喜那里,学的都是昆戏,如《思凡》、《刺虎》、《折柳》、《剔目》、《赠剑》、《絮阁》、《小宴》等,内中《赠剑》一出还是吹腔,在老里名为乱弹腔。
为什么从前学戏,要从昆曲入手呢?这有两种原故:(一)昆曲的历史是最悠远的.在皮黄没有创制以前,早就在北京城里流行了。观众看惯了它,一下子还变不过来.(二)昆曲的身段、表情、曲调非常严格。这种基本技术的底子打好了,再学皮黄,就省事得多。因为皮黄里有许多玩艺,就是打昆曲里吸收过来的。
前辈们的功夫真是结实,文的武的,哪一样不练.像《思凡下山》、《活捉三郎》、《访鼠测字》这三出的身段,戏是文丑应工,要没有很深的武工底子,是无法表演的。
我演戏的路子,还是继承祖父传统的方向。他是先从昆曲入手,后学皮黄的青衣、花旦。我是由皮黄青衣入手,然后陆续学会了昆曲里的正旦、闺门旦、贴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