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何如吧 关注:1贴子:334
  • 0回复贴,共1

转载|康米中的跨性别(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微博@无法遗失的段落网页链接
反跨性别者人士会有意地强调他们所谓的“唯物”观点,即所谓的生物性征决定了性别的本质,同时也决定了性别认同的本质,并声称自己的观点对应了唯物主义提到的「物质决定意识」。在他们看来,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身体的客观属性相背离,因此是唯心的,他们认为跨性别者只是重复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这听上去像是那么一回事,然而他们却搞错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性别」的概念是意识对现实关系的反映,而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我们所理解的「性别」实质上来源于制度化的知识——即意识形态操作的产物,它存在于人的精神中,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而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客观事物。
这种思维方式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就是把存在于主体中的东西混淆到了客体之中,然后以此假定出了另一种现实状态(跨性别者及存在的历史)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在后面可以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但在那之前,我们有必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生物性征(物质)真的能决定性别及性别认同(意识)吗?而唯物主义观点中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究竟又该去如何理解?
「物质决定意识」,这可以说是斯大林—日丹诺夫体系的马主义教科书当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论断”,那么,「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表述真的正确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到,「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论断”恰恰是“简化”成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的物质本体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性是极强的,它是以社会化的人为出发点的,只有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才能彰显出来,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的表征反映。比如,刚发现钻石的人类,是不可能通过直接的官能反映得知「钻石的硬度是足以切割玻璃的」、「钻石由碳元素组成」这种非表征性认识的,这种认识必须经由实践进行加工才能获得。
在不作任何前提下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是危险的,这种“论断”的主要危害在于客体吞没了主客体关系,并引入一种“历史宿命论”,抽离了历史当中的人的主体性,进而消解了实践的革命性与历史的批判性。“客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主体能动性”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一切都是由物质决定的,那么我们只要任由物质按照它的规律发生即可,我们能做到只有“等待革命”。
意识是对主客体作用关系的反映,必须以实践的社会化的人本身为出发点,将人自身的意义及其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显现出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说「物质可以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存在当中必定包含社会存在,而不仅仅指代自然存在,用「物质」这种主要体现为自然存在的抽象概念,就容易诉诸纯粹的决定论,从而滑向旧唯物主义——也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论调。
那么,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是主张用机械运动的原理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的一种认识论,在这种认识论中,意识也被视为物质的属性之一,人类的一切思维、感知以及其它精神活动都可以还原成基础的物质规律,并且认为任何现象都按照这种规律永恒地运转。看起来,机械唯物主义十分注重物质的客观性,但问题在于,他们虽然也认为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但是他们把这种运动看作是一种外部作用,忽视了内部因素。他们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质变与量变的转换,只是把事物的发展过程看作是均匀同质性的,而不能意识到事物经历了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发展过程,否定了意识发生的作用。
然而实际上,意识并非被动地反映过程,反而是主动地反映过程。所谓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指人能够主动地建构认识并通过知识来指导实践,并且也在说明人也能够创造性地改造世界。比方说,人类能够把握客观规律制造出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发形成的物质,例如计算机、房屋建筑等。因此,如果否定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质,就相当于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与实践性。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27 23: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