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吧 关注:389,806贴子:11,260,749
  • 1回复贴,共1

他告诉我要珍惜——纪念史铁生先生

收藏回复

     大家都在纪念2010年最后一天,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时候,他却走了。史铁生,这个在我记忆中极为深刻的名字,从此没有了生命实体的附着。心里一阵迷乱,感到很难受。
     人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年纪一大,经历多了,常常觉得淡然。史铁生的死,其实也和每个逝去的人一样,并没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因为他是名人,名副其实的名,他的死就为更多的人关注。这似乎没什么可说的。我不想因为他有名,就把他看作非人,非正常人而像某些悼词一样夸大其词地写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可是,史铁生确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对生命有深刻的体悟,因为他曾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告诉人们如何热爱生命。
     我和他不认识。只读过他的作品,也不算多。是几年前,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我曾经认真拜读过,并上过两次课。后来,他的《合欢树》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成为高考散文阅读文本。他的名字,就更多地为人关注起来。可以说,凡上过高中的学生,都知道并熟悉这个名字。
     记得2004年,我上课,教《我与地坛》,上课时,我想给学生读一遍,读着读着,深深地被史铁生与母亲间那种深深亲子之情打动,泪流满面,不禁失声。我的学生也都哭了。最后,只勉强读了一遍,无法再讲下去。课代表说,老师,不要讲了,我们懂了。
     或许因为那时候我的母亲也去世的缘故,觉得史铁生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我内心,代替我说的。他告诉我说:千万不要和母亲开那种捉迷藏的玩笑。他又说:孩子的每一分痛苦,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他还说:死,不过是每个人都有的最终结果,早晚都要来,就像一个长长的假期,没必要急急地跑过去提前度假……
     后来我还专门去过地坛。在秋日的风里,一个人徘徊在史铁生的地坛,想象着:这里是他坐着轮椅呆过的地方,这是他躲着母亲的地方,这是他体悟到生死观的地方……萧瑟的树木,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我想,那不是史铁生的哭诉吗,那不是我在学生面前的哭诉吗……妈妈听到了吗?
     生活给了史铁生一份沉重的痛苦,我指的不是他的病痛,而是病痛带给他的深刻的生命体悟,因为这痛苦浸透着他的生命,使他的思想变得沉重起来。他的生命的厚度,也就远逾常人。
     2007年,我再次教这篇课文,我担心,因为有了第一次,这一次会不会麻木而成为表演。谁知时隔三年,还是那样的读,我还是被深深地打动,泪流不止,学生也泪流不止。到现在还记得,读完之后,我心痛不已,难以再讲,一个学生把面巾纸悄悄递到我的手里。他们也都懂了。
     那是一篇难得的散文。因为它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为时而作,它是用生命写就的。字字句句都带着体温,带着血泪。我与地坛,成为一体。地坛,丝毫没有一点皇家气息,那是史铁生的生命场的所在,他的母子亲情所在,他的哲学所诞生的地方。
     不用担心地坛得不到保护,因为那是文物。但是因为史铁生,那里又附着了一种新的意义。一个残疾人,一个真正可以称为作家(因为他迥异常人、常作家的是:他是用生命写作的)的史铁生,在这里写下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品。
     有人说:当代散文,直到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出现,才真正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作品。我深深地赞同这个观点。
     我曾和老师们说过:教一辈子语文,如果课堂上学生不曾落泪,作为老师是遗憾的。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我给老师们推荐的课文,就是《我与地坛》。
     对我自己来说,这篇文字的意义,就是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史铁生,告诉我怎样生活,怎样珍惜生命。既然来了,就好好活,活得有质量。增加自己的生命厚度,生命才有意义,才没白来一趟。
     谨以此文,悼别史铁生先生,这位值得我们深深尊敬的作家。



1楼2011-01-01 16:04回复
    恩,史先生一路走好,
    生的不伟大,但一生够伟大。
    在痛苦面前当学先生。


    2楼2011-01-01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