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Biopsy, BMAB)是血液病诊断、疗效评估及造血功能监测的核心技术,但因其侵入性操作特点,可能引发出血、感染、穿刺失败等并发症。本文从术前评估、操作规范、术后护理、并发症管理四个维度,系统梳理关键注意事项,为临床实践提供标准化指引。

骨髓穿刺活检套件
一、术前评估:精准筛选与风险分层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严格把控
绝对适应证
贫血、发热、出血等未明原因血象异常(如三系减少、幼稚细胞比例升高)。
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及疗效监测。
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绝对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存在蜂窝织炎、脓肿或严重皮肤破损。
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20×10⁹/L(有出血倾向者需提升至50×10⁹/L以上)、INR>1.5或APTT延长超正常值2倍。
脊柱畸形或强直:胸椎/腰椎穿刺点因骨性融合无法准确定位。
相对禁忌证
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级)或近期心肌梗死。
妊娠晚期(>34周)腹部穿刺需谨慎,建议改用髂后上棘或胸骨穿刺。
(二)患者准备与知情同意
实验室检查
必查项目:血常规、凝血四项、输血前八项(乙肝、丙肝、梅毒、HIV)、心电图。
备查项目:穿刺部位超声(评估骨质厚度、血管分布)、脊柱MRI(拟行胸椎穿刺者)。
知情同意书签署
重点告知风险:局部血肿(发生率3%-5%)、穿刺失败(1%-2%)、病理性骨折(骨髓瘤/骨质疏松患者风险升至5%-10%)、神经损伤(罕见,但可能引发下肢麻木/肌力下降)。
特殊人群沟通:儿童需由父母双签,精神障碍患者需监护人授权。
患者状态优化
术前禁食禁水2小时(减少穿刺中呕吐误吸风险)。
血小板减少者术前12小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1单位/10kg体重)。
焦虑患者可口服地西泮2.5-5mg(需评估呼吸功能)。
二、操作规范:精准穿刺与样本质量控制
(一)穿刺部位选择与体位管理
常用穿刺点对比
部位优势风险适用人群
髂后上棘骨皮质薄、神经血管少、易固定肥胖患者定位困难常规首选,尤其老年/儿童
髂前上棘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好邻近股神经,可能引发下肢放射痛凝血功能轻度异常者
胸骨骨髓造血活跃、细胞丰富损伤纵隔血管/心脏风险高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
腰椎棘突骨髓增生度接近生理状态操作复杂,易引发硬膜外血肿需行骨髓活检的疑难病例
体位标准化
髂后上棘穿刺:患者侧卧,腰部垫枕使穿刺点突出,双臂抱膝。
胸骨穿刺:患者仰卧,肩部垫高,颈部过伸,暴露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儿童穿刺:需由助手固定肢体,避免因挣扎导致针道偏移。
(二)无菌操作与穿刺技术要点
消毒与铺巾
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区域消毒,采用“离心式”三遍法(碘伏→酒精→碘伏)。
铺巾顺序:中单→孔巾→无菌治疗巾,确保穿刺路径完全覆盖。
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2%利多卡因5ml(含1:10万肾上腺素,减少出血)。
麻醉层次:皮肤→皮下→骨膜,每层注射0.5-1ml,注射前需回抽无血。
穿刺手法
骨髓穿刺针:针尖斜面与骨面垂直,旋转进针(避免锤击),突破骨皮质后阻力骤减,拔出针芯见骨髓液流出。
骨髓活检针:使用Jamshidi针,沿同一针道旋转推进至骨松质,取芯长度≥1.5cm(儿童≥1cm)。
样本质量控制
骨髓涂片:首滴弃用(可能混有组织液),后续快速推制5-8张薄片,避免细胞挤压变形。
骨髓活检:立即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24小时内完成脱钙及石蜡包埋。
流式细胞术: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骨髓液2-3ml,4小时内送检。
三、术后护理:风险监测与康复指导
(一)穿刺点压迫与制动
压迫止血
穿刺后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拇指垂直按压10-15分钟(肥胖/凝血异常者延长至20分钟)。
弹力绷带“8”字加压包扎,松紧度以可插入1指为宜,24小时后解除。
体位管理
穿刺侧下肢制动6小时(髂后上棘穿刺),胸骨穿刺者绝对卧床2小时。
避免弯腰、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持续至术后48小时。
(二)并发症监测与干预
出血
早期识别:穿刺点渗血>5cm²、局部肿胀伴波动感、血红蛋白下降≥10g/L。
处理原则:局部加压、冷敷(24小时内)、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必要时手术探查。
感染
高危因素:穿刺部位皮肤破损、操作时间>30分钟、免疫抑制状态。
预防措施: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头孢唑林(1g ivgtt),术后24小时监测体温及CRP。
神经损伤
典型表现:穿刺后即刻出现下肢麻木、肌力下降(Ⅳ级以下)、二便失禁。
紧急处理:立即停操作,肌注甲钴胺1mg,联系神经外科会诊,48小时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三)患者宣教与随访
居家护理要点
穿刺部位3日内避免沾水,每日碘伏消毒2次。
出现发热(>38.5℃)、穿刺点红肿热痛、皮肤瘀斑扩大需立即复诊。
报告解读指导
告知患者骨髓涂片报告需结合血象、染色体、基因检测综合分析,单次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血液病。
活检病理结果需5-7个工作日,建议通过医院APP查询,避免焦虑性反复咨询。
四、特殊场景应对:复杂病例操作策略
(一)凝血障碍患者的穿刺管理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50×10⁹/L:术前输注单采血小板至>50×10⁹/L,术中采用“低压慢吸”技术(负压<50mmHg)。
血小板<20×10⁹/L:改行骨髓活检,使用细针(11G)减少创伤。
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患者:术前补充凝血因子Ⅷ至80%-100%,术后持续输注48小时。
肝病患者:术前静脉输注维生素K1 10mg,术中避免反复穿刺。
(二)儿童患者的操作技巧
镇静与镇痛
3岁以下儿童:氯胺酮5mg/kg静脉麻醉,监测SpO₂及心率。
3岁以上儿童:水合氯醛灌肠(50mg/kg)联合局部麻醉。
穿刺针选择
婴儿(<1岁):7G骨髓穿刺针,取样量0.2-0.5ml。
儿童(1-12岁):8-10G穿刺针,取样量0.5-1ml。
(三)肥胖患者的定位策略
超声引导穿刺
使用高频线阵探头(7.5-12MHz)定位髂后上棘骨皮质,测量皮下脂肪厚度,调整进针角度(肥胖者增加10°-15°)。
实时监测针尖位置,避免穿透对侧骨皮质。
CT辅助定位
BMI>40者术前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穿刺路径,术中使用激光导航系统引导进针。
结语
骨髓穿刺术的安全性高度依赖于标准化操作流程与个体化风险防控。临床医师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无菌操作、精准监测并发症,同时注重患者心理支持与术后康复指导。随着超声导航、机器人辅助等技术的普及,骨髓穿刺将向更微创、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但术前评估、术中细节把控与术后管理的核心原则始终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关键。

骨髓穿刺活检套件
一、术前评估:精准筛选与风险分层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严格把控
绝对适应证
贫血、发热、出血等未明原因血象异常(如三系减少、幼稚细胞比例升高)。
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的诊断、分型及疗效监测。
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绝对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存在蜂窝织炎、脓肿或严重皮肤破损。
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20×10⁹/L(有出血倾向者需提升至50×10⁹/L以上)、INR>1.5或APTT延长超正常值2倍。
脊柱畸形或强直:胸椎/腰椎穿刺点因骨性融合无法准确定位。
相对禁忌证
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级)或近期心肌梗死。
妊娠晚期(>34周)腹部穿刺需谨慎,建议改用髂后上棘或胸骨穿刺。
(二)患者准备与知情同意
实验室检查
必查项目:血常规、凝血四项、输血前八项(乙肝、丙肝、梅毒、HIV)、心电图。
备查项目:穿刺部位超声(评估骨质厚度、血管分布)、脊柱MRI(拟行胸椎穿刺者)。
知情同意书签署
重点告知风险:局部血肿(发生率3%-5%)、穿刺失败(1%-2%)、病理性骨折(骨髓瘤/骨质疏松患者风险升至5%-10%)、神经损伤(罕见,但可能引发下肢麻木/肌力下降)。
特殊人群沟通:儿童需由父母双签,精神障碍患者需监护人授权。
患者状态优化
术前禁食禁水2小时(减少穿刺中呕吐误吸风险)。
血小板减少者术前12小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1单位/10kg体重)。
焦虑患者可口服地西泮2.5-5mg(需评估呼吸功能)。
二、操作规范:精准穿刺与样本质量控制
(一)穿刺部位选择与体位管理
常用穿刺点对比
部位优势风险适用人群
髂后上棘骨皮质薄、神经血管少、易固定肥胖患者定位困难常规首选,尤其老年/儿童
髂前上棘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好邻近股神经,可能引发下肢放射痛凝血功能轻度异常者
胸骨骨髓造血活跃、细胞丰富损伤纵隔血管/心脏风险高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
腰椎棘突骨髓增生度接近生理状态操作复杂,易引发硬膜外血肿需行骨髓活检的疑难病例
体位标准化
髂后上棘穿刺:患者侧卧,腰部垫枕使穿刺点突出,双臂抱膝。
胸骨穿刺:患者仰卧,肩部垫高,颈部过伸,暴露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儿童穿刺:需由助手固定肢体,避免因挣扎导致针道偏移。
(二)无菌操作与穿刺技术要点
消毒与铺巾
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区域消毒,采用“离心式”三遍法(碘伏→酒精→碘伏)。
铺巾顺序:中单→孔巾→无菌治疗巾,确保穿刺路径完全覆盖。
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2%利多卡因5ml(含1:10万肾上腺素,减少出血)。
麻醉层次:皮肤→皮下→骨膜,每层注射0.5-1ml,注射前需回抽无血。
穿刺手法
骨髓穿刺针:针尖斜面与骨面垂直,旋转进针(避免锤击),突破骨皮质后阻力骤减,拔出针芯见骨髓液流出。
骨髓活检针:使用Jamshidi针,沿同一针道旋转推进至骨松质,取芯长度≥1.5cm(儿童≥1cm)。
样本质量控制
骨髓涂片:首滴弃用(可能混有组织液),后续快速推制5-8张薄片,避免细胞挤压变形。
骨髓活检:立即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24小时内完成脱钙及石蜡包埋。
流式细胞术: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骨髓液2-3ml,4小时内送检。
三、术后护理:风险监测与康复指导
(一)穿刺点压迫与制动
压迫止血
穿刺后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拇指垂直按压10-15分钟(肥胖/凝血异常者延长至20分钟)。
弹力绷带“8”字加压包扎,松紧度以可插入1指为宜,24小时后解除。
体位管理
穿刺侧下肢制动6小时(髂后上棘穿刺),胸骨穿刺者绝对卧床2小时。
避免弯腰、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持续至术后48小时。
(二)并发症监测与干预
出血
早期识别:穿刺点渗血>5cm²、局部肿胀伴波动感、血红蛋白下降≥10g/L。
处理原则:局部加压、冷敷(24小时内)、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必要时手术探查。
感染
高危因素:穿刺部位皮肤破损、操作时间>30分钟、免疫抑制状态。
预防措施: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头孢唑林(1g ivgtt),术后24小时监测体温及CRP。
神经损伤
典型表现:穿刺后即刻出现下肢麻木、肌力下降(Ⅳ级以下)、二便失禁。
紧急处理:立即停操作,肌注甲钴胺1mg,联系神经外科会诊,48小时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三)患者宣教与随访
居家护理要点
穿刺部位3日内避免沾水,每日碘伏消毒2次。
出现发热(>38.5℃)、穿刺点红肿热痛、皮肤瘀斑扩大需立即复诊。
报告解读指导
告知患者骨髓涂片报告需结合血象、染色体、基因检测综合分析,单次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血液病。
活检病理结果需5-7个工作日,建议通过医院APP查询,避免焦虑性反复咨询。
四、特殊场景应对:复杂病例操作策略
(一)凝血障碍患者的穿刺管理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50×10⁹/L:术前输注单采血小板至>50×10⁹/L,术中采用“低压慢吸”技术(负压<50mmHg)。
血小板<20×10⁹/L:改行骨髓活检,使用细针(11G)减少创伤。
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患者:术前补充凝血因子Ⅷ至80%-100%,术后持续输注48小时。
肝病患者:术前静脉输注维生素K1 10mg,术中避免反复穿刺。
(二)儿童患者的操作技巧
镇静与镇痛
3岁以下儿童:氯胺酮5mg/kg静脉麻醉,监测SpO₂及心率。
3岁以上儿童:水合氯醛灌肠(50mg/kg)联合局部麻醉。
穿刺针选择
婴儿(<1岁):7G骨髓穿刺针,取样量0.2-0.5ml。
儿童(1-12岁):8-10G穿刺针,取样量0.5-1ml。
(三)肥胖患者的定位策略
超声引导穿刺
使用高频线阵探头(7.5-12MHz)定位髂后上棘骨皮质,测量皮下脂肪厚度,调整进针角度(肥胖者增加10°-15°)。
实时监测针尖位置,避免穿透对侧骨皮质。
CT辅助定位
BMI>40者术前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穿刺路径,术中使用激光导航系统引导进针。
结语
骨髓穿刺术的安全性高度依赖于标准化操作流程与个体化风险防控。临床医师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无菌操作、精准监测并发症,同时注重患者心理支持与术后康复指导。随着超声导航、机器人辅助等技术的普及,骨髓穿刺将向更微创、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但术前评估、术中细节把控与术后管理的核心原则始终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