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鷹之歌簡介
1. El Condor Pasa簡介
又作‘老鷹之歌’(秘魯(Peru)原版歌曲的原始西班牙語El Condor Pasa),由秘魯作曲家Daniel Alomía Robles(1871-1942)創作於1913年,作為安第斯文化的守護者,長期收集整理秘魯傳統音樂,將古印加旋律與現代作曲技法結合,作品常體現對故土、歷史和起源於13世紀初安第斯山脈庫斯科谷地的印加文明( Inca Civilization)的深情。

“安第斯文化”指以秘魯、玻利維亞等南美洲安第斯山脈(Andes Mountains)為中心發展出的古代文明群,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是南半球唯一獨立形成的原生文明體系。
其音樂劇《El Cóndor Pasa》以秘魯勇士Túpac Amaro反抗殖民者的故事為原型,通過雄鷹象徵守護和自由,激發南美人民對殖民統治的覺醒。最初為同名音樂劇(El Condor Pasa)的序曲,該曲以安第斯民謠為基礎,融合排簫、恰朗戈琴等傳統樂器,描繪了秘魯殖民時期礦工的苦難生活和對自由的嚮往。

1970年,經Simon & Garfunkel(《the sound of silence》(
https://tieba.baidu.com/p/9618369693)演唱者Paul Simon(1941-now)and Art Garfunkel(1941-now))改編為英語版《If I Could》,成為全球經典。
《El Cóndor Pasa》被改編超過4000個版本,涵蓋西班牙語、英語、古印加語等多種語言,成為秘魯文化輸出的標誌性符號。2025年中國春晚‘山鷹和蘭花花’的演繹,進一步推動其跨文化的傳播。
2. 周深和胡安.迭戈.弗洛雷茲
2025年中國春節晚會,首次邀請美聲(Belcanto)領域的小眾頂級藝術家參加春晚,世界著名男高音秘魯胡安.迭戈.弗洛雷茲和中國歌唱家周深,合作演出了《山鷹和蘭花花》(排簫伴奏:秘魯演奏家魯丘.柯克薩納;嗩呐伴奏:中國演奏家牛建黨),這是一次高難度的跨界合作及文化融合創新。

2.1.周深簡介
周深(1992-now),湖南邵陽人,成長於貴州貴陽,少年時期因獨特的嗓音經歷和身份認同的困擾,高中時通過校園歌唱比賽重拾自信。高考後赴烏克蘭留學,最初遵從家人意願學習醫學,後因興趣不足轉入利沃夫國立立謝科音樂科學院(Mykola Lysenko Lviv National Music Academy)攻讀聲樂歌劇專業,系統學習美聲唱法。
周深的音樂背景融合了學院派專業訓練和草根舞臺歷練,最終以獨特聲線和藝術追求,成為華語樂壇標誌性人物。
2.1.1. Mykola Lysenko Lviv National Music Academy
該音樂學院具有悠久的歷史:
1796年:波蘭作曲家約瑟夫.埃爾斯納(Joseph Elsner,肖邦的老師)在利沃夫創立“音樂學院”,成為學院早期雛形。
1826年:莫扎特之子弗朗茲.澤維爾(Franz Xaver Wolfgang Mozart)建立“聖塞西莉亞協會歌唱學院”,進一步奠定音樂教育基礎。
1839年:加利西亞音樂協會(Galizischer Musik-Verein)成立附屬“音樂研究所”,由奧地利音樂家約翰內斯·魯哈伯(Johannes Ruckhaber)管理,成為現代學院的前身。
1844年:學院作為多學科音樂教育機構開始全面運作,成為歐洲最早的綜合性音樂學院之一。
1853年:經歷1848年革命中斷後,加利西亞音樂協會恢復活動,正式成立“加利西亞音樂學院”,約翰內斯.魯哈伯任首任院長。
1939年:
加利西亞音樂學院與“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私立音樂學院”“尼古拉·李森科音樂學會”合併,更名為利沃夫州立李森科高等音樂學院,成為蘇聯時期烏克蘭西部最大音樂學府。
2000年:正式定名為烏克蘭利沃夫國立李森科音樂科學院(Mykola Lysenko Lviv National Music Academy)。
2007年:獲烏克蘭總統簽署法令,升格為國立大學,強化其在音樂教育領域的權威地位。學院融合東歐和西歐的音樂傳統,形成了獨特的“利沃夫音樂學派”。

2.2.胡安.迭戈.弗洛雷茲(Juan Diego Flórez(1973-now))
秘魯人,目前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