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高考过一本线几十分,你在志愿表上填了西安石油大学的机械专业。“这专业好找工作,石油行业稳定”,父亲抽着烟说。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母亲在厨房叹了口气:“听说机械厂里噪音大。”你没说话,盯着“石油机械方向”几个字发呆。
20岁,凌晨两点,你还在画工图,修改课程设计的零件尺寸。室友的鼾声中,你反复检查图纸上第5个公差标注。手机亮起,高中同学在晒美好的生活,你熄灭屏幕,继续计算齿轮传动比。窗外,鄠邑区的夜色被工厂的灯光染成暗红。
22岁,考研失败那天,你在西门门口的潭峪河边走了三小时。石油国企HR翻看你的简历:“现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我们只要211硕士。”最后你进了一家小型机械厂,三班倒的第一个月,你在车间对着老旧的机床发愣。
25岁,相亲对象听说你在郊区机械厂工作,再没回微信。行业不景气,厂里开始轮岗,你主动申请跟老师傅学维修,希望能保住岗位。手机弹出通知:大学同学群在讨论谁进了中石油。你关掉流量,继续拧紧第17颗螺丝。
28岁,你跳槽到一家民营石油设备公司。在满是油污的车间里,你通宵调试钻井配件,液压系统却突然泄漏——你望着喷溅的机油,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
30岁,终于考到了工程师证,却赶上传统机械行业萎缩。妻子是老家介绍的,婚礼当天你还在接听客户的设备报修电话。婚房是厂里分的宿舍,水管总是漏水,你修了三次都没修好。
33岁,儿子出生时,你在新疆油田现场抢修设备。赶到医院已是凌晨,护士递来出生证明要填职业,你擦了擦油污的手写下“机械工程师”。保温箱旁,监护仪的滴答声像极了车床的节奏。
40岁,石油行业转型,公司大规模裁员。车间主任找你谈话时,你正校准着用了十五年的铣床。收拾工具箱那天,你带走了磨得发亮的千分尺,刻度早已模糊。
45岁,转行做汽修失败后,你去做了小区物业维修工。某天修电梯时,业主抱怨“怎么这么久”。你在狭窄的井道里作业时,摸到一枚锈蚀的校徽——可能是某个租客扔掉的西安石油大学纪念品。
50岁,儿子高考前夜,你翻出压箱底的工程师证。“爸,你当年为什么选这专业?”你张了张嘴,听见窗外北风呼啸。凌晨三点,某单元下水管爆裂,你拎着扳手冲进风雪。
55岁,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重,爬楼梯维修越来越吃力。回老家那天,父亲看着你佝偻的背影欲言又止。晚饭时电视播着智能机器人新闻,你下意识分析机械结构,发现全家没人搭话。
60岁,在县城五金店帮人修农机时,收到同学聚会邀请。你看着群里发的母校照片,机械工程学院已改名“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学院”。
65岁,你终于退休,却闲不住,在巷子口开了间小小的修理铺。街坊邻居的收音机、电风扇、自行车,你都乐意摆弄。儿子劝你歇歇,你摆摆手说:“手艺人,闲下来骨头更疼。”偶尔有石油厂的老师傅来串门,你们喝着廉价的茉莉花茶,回忆当年车间里的机油味和钢铁碰撞的声响。
70岁,修理铺的生意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更爱换新的。你蹲在门口晒太阳,眯着眼看马路上飞驰的电动车,想起年轻时修过的那些笨重机器。孙子跑来问你:“爷爷,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你摸摸他的头,笑着说:“修东西的。”他眨眨眼:“像钢铁侠那样吗?”你愣了愣,咳嗽两声,没再说话。
75岁,老伴走了,儿子接你去城里住。高楼里的电梯又快又稳,你再也不用爬楼梯修水管了。某天,你在儿子书房发现一本《机械原理》,纸张已经泛黄,是你大学时的教材。你颤巍巍地翻开,里面夹着一张年轻时的照片——站在西安石油大学的东门门口,穿着工装,笑容青涩。
80岁,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窗外是灰蒙蒙的天。儿子握着你的手,说老家有人来问,要不要把修理铺的老工具捐给学校的博物馆。你微微点头,喉咙里挤出几个字:“……能用上的,别浪费。”
最后一刻,恍惚间,你听见了年轻时车间里机床的轰鸣,看见自己站在铣床前,双手沾满机油,工友们喊着你的名字。远处,夕阳把钢铁染成金色,像极了当年潭峪河边的晚霞。
那天晚上,护士整理遗物时,发现你枕头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
“我这辈子,没修好过什么大机器,但至少,没让自己散架”。
20岁,凌晨两点,你还在画工图,修改课程设计的零件尺寸。室友的鼾声中,你反复检查图纸上第5个公差标注。手机亮起,高中同学在晒美好的生活,你熄灭屏幕,继续计算齿轮传动比。窗外,鄠邑区的夜色被工厂的灯光染成暗红。
22岁,考研失败那天,你在西门门口的潭峪河边走了三小时。石油国企HR翻看你的简历:“现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我们只要211硕士。”最后你进了一家小型机械厂,三班倒的第一个月,你在车间对着老旧的机床发愣。
25岁,相亲对象听说你在郊区机械厂工作,再没回微信。行业不景气,厂里开始轮岗,你主动申请跟老师傅学维修,希望能保住岗位。手机弹出通知:大学同学群在讨论谁进了中石油。你关掉流量,继续拧紧第17颗螺丝。
28岁,你跳槽到一家民营石油设备公司。在满是油污的车间里,你通宵调试钻井配件,液压系统却突然泄漏——你望着喷溅的机油,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
30岁,终于考到了工程师证,却赶上传统机械行业萎缩。妻子是老家介绍的,婚礼当天你还在接听客户的设备报修电话。婚房是厂里分的宿舍,水管总是漏水,你修了三次都没修好。
33岁,儿子出生时,你在新疆油田现场抢修设备。赶到医院已是凌晨,护士递来出生证明要填职业,你擦了擦油污的手写下“机械工程师”。保温箱旁,监护仪的滴答声像极了车床的节奏。
40岁,石油行业转型,公司大规模裁员。车间主任找你谈话时,你正校准着用了十五年的铣床。收拾工具箱那天,你带走了磨得发亮的千分尺,刻度早已模糊。
45岁,转行做汽修失败后,你去做了小区物业维修工。某天修电梯时,业主抱怨“怎么这么久”。你在狭窄的井道里作业时,摸到一枚锈蚀的校徽——可能是某个租客扔掉的西安石油大学纪念品。
50岁,儿子高考前夜,你翻出压箱底的工程师证。“爸,你当年为什么选这专业?”你张了张嘴,听见窗外北风呼啸。凌晨三点,某单元下水管爆裂,你拎着扳手冲进风雪。
55岁,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重,爬楼梯维修越来越吃力。回老家那天,父亲看着你佝偻的背影欲言又止。晚饭时电视播着智能机器人新闻,你下意识分析机械结构,发现全家没人搭话。
60岁,在县城五金店帮人修农机时,收到同学聚会邀请。你看着群里发的母校照片,机械工程学院已改名“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学院”。
65岁,你终于退休,却闲不住,在巷子口开了间小小的修理铺。街坊邻居的收音机、电风扇、自行车,你都乐意摆弄。儿子劝你歇歇,你摆摆手说:“手艺人,闲下来骨头更疼。”偶尔有石油厂的老师傅来串门,你们喝着廉价的茉莉花茶,回忆当年车间里的机油味和钢铁碰撞的声响。
70岁,修理铺的生意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更爱换新的。你蹲在门口晒太阳,眯着眼看马路上飞驰的电动车,想起年轻时修过的那些笨重机器。孙子跑来问你:“爷爷,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你摸摸他的头,笑着说:“修东西的。”他眨眨眼:“像钢铁侠那样吗?”你愣了愣,咳嗽两声,没再说话。
75岁,老伴走了,儿子接你去城里住。高楼里的电梯又快又稳,你再也不用爬楼梯修水管了。某天,你在儿子书房发现一本《机械原理》,纸张已经泛黄,是你大学时的教材。你颤巍巍地翻开,里面夹着一张年轻时的照片——站在西安石油大学的东门门口,穿着工装,笑容青涩。
80岁,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窗外是灰蒙蒙的天。儿子握着你的手,说老家有人来问,要不要把修理铺的老工具捐给学校的博物馆。你微微点头,喉咙里挤出几个字:“……能用上的,别浪费。”
最后一刻,恍惚间,你听见了年轻时车间里机床的轰鸣,看见自己站在铣床前,双手沾满机油,工友们喊着你的名字。远处,夕阳把钢铁染成金色,像极了当年潭峪河边的晚霞。
那天晚上,护士整理遗物时,发现你枕头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
“我这辈子,没修好过什么大机器,但至少,没让自己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