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文宗开成年间以《孝经》、《论语》、《尔雅》三者,刻石于国子学,并列与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左传》、《公羊》、《谷梁》),《诗》、《书》、《易》九经之后,是为十二经,孝经自是始列入经书。
《孝经》,乃本“夫孝,天之经也”而取名。然先秦及汉皆不以经书视之。孔门初亦无《孝经》之说,先儒多以孝经为传。历来相传《孝经》出于曾子之笔,而宋邢昺则以为直呼仲尼,怀疑称谓之不当。又不宜独对曾子一人而言。故云:“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则断为孔子亲撰。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白虎通》、俞樾之《古书疑义》,均持此见。
然孔门传授六经中,并未列有孝经,倘若孝经如《诗经》、《春秋》,经夫子校删,焉有不列入六经之理?由是观之,则当如《论语》出于弟子后人所补叙夫子一席之教言,则较切乎情理事实。宋司马光、晁公武,及清纪昀所编四库全书职目,则持后见。至于《孝经》之问答体裁,独对子贡、子由、子张、子路或专论一事,或专阐一义,则屡见于论语而不鲜。
故《孝经》纵非曾子亲笔,其为孔门子弟后人补述,夫子孝道之见,非不可信。
沿革
秦火之前未闻有《孝经》,秦火之后,至汉河间士人颜芝之子颜贞,献乃父所藏“孝经”书,凡八章,一千八百七十二字。后经郑玄所注,乃通称为郑注本,或称今文本,由隶书手抄为之。到南北朝,北周、北齐及南陈,均立郑注本于学官,至为推崇。北魏孝文帝且订为律令,令民间一律恪守遵行。
汉武帝时,鲁恭王拓孔庙坏壁,得藏大籀所书古文经书,其中亦有《孝经》。无人能识,乃交还孔裔十二世孙孔安国,安国再献于朝廷,并以今文本加以校注,通称为孔传本,或古文本。后复经大儒马融加注,亦流传一时。
孔传本廿二章比今文本多出四章。两相比较,乃古文孝经除“闰门”一章,为今文所无,而今文孝经“庶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曾子敢问”一章,则分为三章,故篇目多出四章。隋代即立孔传本为尚,后世因而有郑注本孔传本并立同传者。
后世流传《孝经》,据传为唐玄宗诏学官群儒集议,以郑注孝经为本,参酌古文本芟除芜杂,取其义理,定为十八章。于天宝二年立于学官,四年御札勒石,称之为“石台孝经”。无论章旨辞义均属正大闳深焉!
唐文宗开成年间以《孝经》、《论语》、《尔雅》三者,刻石于国子学,并列与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左传》、《公羊》、《谷梁》),《诗》、《书》、《易》九经之后,是为十二经,孝经自是始列入经书。
《孝经》,乃本“夫孝,天之经也”而取名。然先秦及汉皆不以经书视之。孔门初亦无《孝经》之说,先儒多以孝经为传。历来相传《孝经》出于曾子之笔,而宋邢昺则以为直呼仲尼,怀疑称谓之不当。又不宜独对曾子一人而言。故云:“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则断为孔子亲撰。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白虎通》、俞樾之《古书疑义》,均持此见。
然孔门传授六经中,并未列有孝经,倘若孝经如《诗经》、《春秋》,经夫子校删,焉有不列入六经之理?由是观之,则当如《论语》出于弟子后人所补叙夫子一席之教言,则较切乎情理事实。宋司马光、晁公武,及清纪昀所编四库全书职目,则持后见。至于《孝经》之问答体裁,独对子贡、子由、子张、子路或专论一事,或专阐一义,则屡见于论语而不鲜。
故《孝经》纵非曾子亲笔,其为孔门子弟后人补述,夫子孝道之见,非不可信。
沿革
秦火之前未闻有《孝经》,秦火之后,至汉河间士人颜芝之子颜贞,献乃父所藏“孝经”书,凡八章,一千八百七十二字。后经郑玄所注,乃通称为郑注本,或称今文本,由隶书手抄为之。到南北朝,北周、北齐及南陈,均立郑注本于学官,至为推崇。北魏孝文帝且订为律令,令民间一律恪守遵行。
汉武帝时,鲁恭王拓孔庙坏壁,得藏大籀所书古文经书,其中亦有《孝经》。无人能识,乃交还孔裔十二世孙孔安国,安国再献于朝廷,并以今文本加以校注,通称为孔传本,或古文本。后复经大儒马融加注,亦流传一时。
孔传本廿二章比今文本多出四章。两相比较,乃古文孝经除“闰门”一章,为今文所无,而今文孝经“庶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曾子敢问”一章,则分为三章,故篇目多出四章。隋代即立孔传本为尚,后世因而有郑注本孔传本并立同传者。
后世流传《孝经》,据传为唐玄宗诏学官群儒集议,以郑注孝经为本,参酌古文本芟除芜杂,取其义理,定为十八章。于天宝二年立于学官,四年御札勒石,称之为“石台孝经”。无论章旨辞义均属正大闳深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