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是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的,就好象澧县的杨汇泉,就是一个好例子。时间一晃,杨汇泉同志离开澧县已经30余年了,可是他的名字仍然留在澧县人民心中,他的业绩留在澧州山川平原的大地上。后任的市、县领导,以至在他后三届才接任中共常德市委书记的吴定宪同志,都称道杨汇泉在澧县的所作所为。他说:“在澧县干过这么多届县委书记,现在澧县人民一讲就是杨汇泉,还不就是因为杨汇泉在澧县干成了几件有益人民的实事。”
澧县地处山丘与平湖的结合部位,洪涝干旱频繁。《澧州志》载:“夏秋之交,鸿波盛涨,城垣受其浸溢,围障受其冲决,年甚一年;原田湮为沮洳矣。宣泄不慎,安抚无策,患何可言!”杨汇泉来到澧县第一年遇到百日大旱,第二年又遇到洪涝之灾。这使他亲身体验到杜慎茂同志所言澧县是“山丘平原,湖河港汊,地形复杂,旱涝都怕”的滋味,也使他看到不大兴水利,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澧县难以改变生产落后面貌。为此他几乎踏遍每座山脉,每条河流,每个湖泊,在基本掌握了全县地理条件后,粗线条地提出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家喻户晓的十大工程规划。引导大家想长远,干大事,办实事。又从实际出发确定了分期治理的实施步骤,纠正了过去兴修水利“一个书记一条沟,张书记挖,李书记填,王书记来了不知怎么办”的盲目工程和短期行为。当时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有的只是党心和民心、干部和群众一条心的合力,有的只是全县人民群众渴望改变落后、穷困面貌的决心。在杨汇泉同志的带领下,全县人民在生活还很困难、物资条件非常匮乏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双手锄挖锹铲、肩挑背负每年完成两千万方土石方。使百万亩农田改善了排灌条件,使乡乡通了公路,还营造了一片片茶园杉树林,从而结束了澧阳平原一落雨从县城撑船到高庙(在今车溪乡内,是原县城至大堰垱镇必经之地)的历史,结束了澧水倒灌澹水涔水的历史,结束了涔北丘陵地带常年受旱的历史。
在澧阳平原 两个冬春完成田园化
1958年,澧县人民修建了王家厂水库,蓄水1.49亿方,可灌溉澧阳平原近20万亩农田。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修的两条主灌渠沿平原上的高岗地走线,以弯就弯,逢堰塘筑围堰,以堰代渠,筑成的灌渠象个大树丫,弯弯曲曲,粗细不一,就像患了脉管炎,效益十分有限。1970年,湖南省主要领导听说澧阳平原有3万亩水田因为缺水没有插上晚稻,批评常德地委没有把王家厂水库管好、用好。同时,当时也只考虑灌溉,没有考虑排渍问题。1965年地委书记孙云英在澧阳公社蹲点,由于从合口下来的渍水淹没新河大队,还处分了临澧的干部。当时正如杨汇泉所谈:“澧阳平原虽然较为平坦,土地肥沃,但是地势西高东低,每隔1公里,地势高程相差1米,总的是澧阳平原不平坦,树不成行,田不成方,居住不成村庄,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我们要来一番精雕细刻,实现土地田园化,排灌自流化,居住村庄化,做到旱涝保收、五谷丰登。”
1971年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常德地委制定了澧水、临澧官亭水库和王家厂水库等三水联合运用的统筹规划。1971年冬,澧县动员6万多劳力,完成从青山水轮泵站开口到澧县大坪公社的总干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杨汇泉同志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既要尊重实际、尊重历史,又不能因循守旧、默守成规。他听取水电局的葛君、习世元、赵家永这些老“水利通”讲历史和现实情况后,同副书记鄢维保一起下乡调查,走访群众,现场察看,跑遍了澧阳平原,决定按原规划继续施工,全面完成澧阳平原田园化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