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已模糊18岁,你在志愿表上郑重写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父亲看着招生简章,疑惑道:“这学校主打IT啊,就业竞争大,你真考虑好了?”窗外的软件园车水马龙,母亲担忧地问:“这专业,以后能进腾讯阿里吗?”你紧盯着宣传册上那句“培养应用型IT人才”,鼠标在“校企合作实践课程”介绍页面停留了许久。20岁,你在学校的实训基地第一次接触真实项目代码,企业导师轻轻拍了拍你紧张的肩膀:“别慌,这些代码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搭好就行。”转专业学设计的室友在朋友圈晒着海边写生的美景时,你正对着Eclipse里报错的程序抓耳挠腮,丝毫没注意隔壁教室“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宣传海报被风吹得沙沙作响。22岁,大连的冬天寒风凛冽。你在实验室里为毕业设计的APP项目日夜奋战,微博动态里高中同学晒着大厂实习的工牌,室友正和新交的女友在星海广场浪漫约会。你戴着耳机调试着程序漏洞,深夜的校园外,汽车的鸣笛声混着代码编译的提示音,像一首别样的奋斗交响曲。25岁,春招现场的嘈杂声不绝于耳,HR漫不经心地翻着简历:“我们更倾向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相亲时银行工作的男生喝着咖啡问:“你们搞软件的,年薪是不是很高?”你看着工资条上微薄的绩效奖金,想起大四那年放弃的知名企业Offer。28岁,你在深圳南山的科技公司做软件工程师,新来的实习生好奇地问:“东软在南方好像知名度不高呀,你怎么跑这么远来打拼?”春节回家,表妹炫耀着新买的苹果电脑,母亲给你盛了一碗热汤:“当初让你选本地的学校多好,你李姨家儿子……”30岁,跳槽到字节跳动的那天,主管递给你一个大型项目的需求文档:“听说你们东软的实践课很丰富?”你翻着文件上“大数据算法优化”的内容,突然想起大三时那个批评你“代码逻辑混乱”的企业讲师。35岁,同学群热议行业内的创业成功故事,当年睡你下铺的兄弟@你:“张总,该走上人生巅峰了吧?”你看着儿子私立幼儿园缴费单上的五位数,妻子正在淘宝挑选儿童智能手表,问你:“要小天才还是华为的?”40岁,女儿把你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折成了纸飞机,你刚要发火的手停在了半空——那些困扰你多年的算法逻辑,在阳光下竟像璀璨星河的图案。央视新闻报道着某科技企业的重大技术突破,镜头扫过团队里戴着东软校徽的年轻人,那是你带过的第一届实习生。45岁,女儿高考填志愿说:“爸,我想学人工智能。”你手里的茶杯盖“啪”地掉在茶几上。妻子擦着溅出的茶水嗔怪:“孩子比你当年有想法多了”,你望着窗外软件园的高楼大厦,只说:“先把《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读透。”50岁,整理大连的旧居发现泛黄的大学成绩单,夹在里面的是一张2015年学校商业街奶茶店的小票,背面是计算机系那个沈阳小伙写的“周五前借我抄下数据库作业”。你才想起当年在机房帮他优化SQL语句时,连句“要不要去金石滩玩”都没说出口。55岁,突发眩晕时你正在教孙子搭建简易网站。救护车疾驰在软件园路,你恍惚看见二十岁的自己站在学校的教学楼前,举着刚获得的“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奖状。夕阳把“Software Engineering”这个词染成橙红色,像某种来自未来的科技之光。此刻,大连东软的智慧教育实验室里,机械臂正将你的那本《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放入资料柜。扉页上“用代码创造无限可能”的钢笔字依旧清晰,窗外东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的开工鞭炮声,像极了那年你们在校园里喊出的青春梦想。#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软件工程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