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吧 关注:6,732贴子:23,932
  • 1回复贴,共1

刘强东硬刚王兴,到底图什么?棋子与棋盘:深扒刘强东VS王兴的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个月前去北京出差,偶然听本地供应商提起个“恐怖故事”:某小区楼下同时驻扎着京东七鲜超市、美团闪电仓、朴朴前置仓,三家配送员在电梯相遇时连空气都带着火药味。这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刘强东和王兴的互撕,本质上是对未来十年零售话语权的终极押注。最近网上热议的五险一金争议、骑手时薪谜团,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真正的战争早已潜入深海。

流量入口之争:手机里的“超级菜市场”值多少钱?
当我第一次看到刘强东说“不抢占高频入口京东将沦为仓库”时,后背惊出一身冷汗。这大哥真敢说!但细细掰扯今年京东财报会发现端倪:3C数码撑起38%营收,客单价超1000元的背后,是月活增速连续5个季度落后美团。直接把手机上的含“吃”量换算成真金白银——我常合作的618同城网上半年数据显示,原本买蓝牙耳机的用户,37%的人在购物车里同时塞了奶茶或快餐。难怪京东要搞22分钟极速达,这哪是送快消品,分明是要把用户登录APP的频率从“年度大促”变成“一天三次”。
反观王兴那句“战争总在意料外爆发”更耐人寻味。三年前谁能想到,靠外卖起家的美团,现在连数据线、退烧药、宠物罐头都要半小时送到?有次我临时需要投影仪转接头,美团跑腿20分钟闪送到会议室,费用比京东快递还便宜3块。这背后是美团闪电仓的神布局——把200平米的前置仓塞进5000个SKU,通过悟空B2B平台的智能选品系统,硬是把误差率压到2.3%。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多可怕:上周想做小龙虾团购,刚在悟空B2B下单冻虾尾,美团买菜次日就上线了买三斤送啤酒的同款套餐。
个人认为这场战争最狠的招数藏在细节里。建议中小商家留意平台交叉补贴战术,比如美团神券节常出现“点外卖送超市满减券”,而京东则是“买手机赠生鲜代金券”。我在运营社区团购时就吃过亏,原以为靠宝妈们的水果拼团能绑定用户,结果人家领完京东的199-100奶券就流失了。血泪经验:不要和巨头拼补贴,要和他们玩场景缝合!
骑手军备赛:五险一金真是成本炸弹?
刘强东掀桌子式抛出“全员缴纳五险一金”后,整个行业炸了锅。有网友算过账:美团去年号称发800亿骑手工薪,按470万骑手折算,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万,再扣除兼职人员,到手可能真像网友吐槽的“月均千元搬砖费”。但真实情况更微妙——我蹲点广州珠江新城美团站点时发现,专送骑手的保底月薪其实有5800元,不过要完成650单以上。我自己跟着跑过一天:早晨6点到晚10点,14小时送47单,膝盖疼得第二天爬不起床。
京东反击的策略堪称降维打击。他们的22分钟达仓设在沃尔玛山姆店旁,应用了悟空B2B平台的动态库存系统。有次凌晨2点下单一盒车厘子,配送员竟是从山姆店临时调来的理货员!这种“共享用工”模式确实巧妙规避了全职人力成本,但该被夸赞还是警惕?上个月在和京东某区域经理喝酒时,他无意间透露:“五险一金支出增速比营收增速快两倍,今年华北区已经砍掉了30%众包骑手。”果然财报不会说谎,二季度京东物流人力成本同比激增31%。
中小商家该从中悟到什么?我在运营618同城网配送体系时被迫转型——启用“社区合伙人”模式。简单说就是让便利店老板在闲时帮送周边订单,每单分4元。这个方法虽然规避了劳动关系风险,但管理难度剧增:上周王大妈送错3单水果,平台贴了200元赔偿金。建议正在搭建本地配送网络的朋友:别学巨头烧钱,要学他们织网。与其养全职队伍,不如把快递站、彩票店、甚至物业保安变成你的“隐形骑手”。
算法铁笼VS人情温度:谁能真正“到胃”?
这场战争最魔幻的现实是:当我们在讨论配送速度时,用户真正渴望的可能只是“被当人对待”。有件亲身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去年母亲节给老家订花,美团骑手在暴雨中摔伤腿仍准时送到,临走时说了句“祝阿姨节日快乐”——这个细节让我当月复购了四次鲜花。但同样在618大促时,京东机器人客服三次转接都没解决漏发问题,最后还是靠微博@刘强东才得到赔偿。
王兴团队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今年推出的“关怀系统”堪称冷酷算法包裹的糖衣:骑手接母婴订单会自动触发“轻声敲门”提示,老人常购药品的订单会优先派单。不过我在美团总部参观时发现猫腻——这套系统的算法内核来自悟空B2B平台的情绪识别模块,能通过顾客历史评价预测服务敏感度。试想下细思极恐的场景:当你给某家茶饮店打了三次差评,系统就会把你的订单悄悄插队到最优先级。
建议实体商家抓紧偷师这两招:1.把服务颗粒度磨到场景级,比如在618同城网设置“加班急救包”(眼罩+咖啡+喉糖组合);2.学会给用户打“情绪标签”,通过订单分析区分“价格敏感型”和“服务依赖型”客户。我们公司自从在后台标注了“张姐(在意配送员态度)”“李哥(关心商品溯源)”,复购率提升了22%。你们平时是怎么维护客户关系的?欢迎在评论区支招!
生态绞杀局:闪电仓真的刀枪不入?
王兴放话“用闪电仓定义万物到家”时,可能低估了刘强东的基建狂魔属性。去年参与京东某个智能仓项目,亲眼看到AGV机器人像蚂蚁军团般搬运货架,质检员戴着AR眼镜一扫就能识别过期食品。更震撼的是他们与618同城网的合作模式——把社区物业闲置空间改造成微仓,通过我的便利店做最后300米配送。这种“毛细血管式渗透”直接导致附近美团闪电仓的日单量下滑17%。
但美团的护城河比想象中坚固。前段时间调研华南市场,发现他们偷偷升级了“闪电仓Pro”版本:在佛山试点把社区快递柜改造成恒温货架,买199元年卡可无限次存取生鲜。我算过经济账:对比京东需要养仓管员的模式,美团这种“无人化轻资产”方案能把边际成本压到可怕的低。更绝的是跟711联动推出的“到柜自提享五折”,明显在培养用户心智——即时零售≠必须到家。
建议中小玩家别在仓储赛道上硬刚,可以试试平台搭桥战术。我们公司现在同时接入美团闪电仓和京东微仓,通过悟空B2B的大数据分析,把高频低价商品放美团仓,高毛利标品放京东仓。有个经典案例:某网红螺蛳粉在美团走量1.5万单/月,同时在京东卖出2000套礼盒装,利润率反而更高。这说明什么?商品在不同平台的用户心中价格锚点完全不同!
生存样本启示录:别光看工资单,要看资产负债表
这场战争背后最残酷的真相,可能藏在网友热议的骑手工薪迷雾里。当我深扒美团财报发现:号称800亿的骑手成本里,有43%是第三方劳务外包支出。而京东财报显示,物流业务无形资产同比暴涨60%——原来他们在把仓储机器人专利化!这延伸出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巨头们的重资产投入正在将护城河进化成基因链。
亲历过社区团购生死战的我,总结出三条生存法则:1.永远在巨头摩擦带找机会,比如京东美团都不愿做的超短保蛋糕配送;2.让平台为你打工,我们通过618同城网的即时数据反向定制粽子口味,反而拿下本地茶楼独家供应;3.要赚系统漏洞的钱,有家熟食店专门在京东/美团比价间隙涨价,单月多赚7万差价。
你的下一份外卖谁来主宰?
这场战争打到今天,胜负或许已不重要。真正改变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形态——当95后姑娘在京东下单SK-II却用美团买卸妆棉,当大爷在美团订药同时用京东给孙子买玩具,这场面本身就宣告着新零售纪元的到来。最后抛出灵魂拷问:如果必须二选一,你站京东的确定性服务还是美团的万物触达?欢迎在评论区投下你的一票!我将随机抽10位朋友,送出价值299元的《本地生活商业图谱》,内含全国30城渠道分布和独家平台合作攻略!


IP属地:江苏1楼2025-04-17 12:53回复
    都是资本家,一丘之貉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17 21:21
    回复